中国风

分享 /

更多评论

推荐

“此生或彼生”

白道 “此生或彼生”。 现在写出这样五个字来,问问读者:是什么意思?倘使在《申报》上,见过汪懋祖〔2〕先生的文章,“……例如说‘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的,那就也许能够想到,这就是“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的意思。 否则,那回答恐怕就要迟疑。因为这五个字,至少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这一个秀才或是那一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 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们的智识,并且须仗我们已有的智识,给它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径就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为何如”? 我就用主张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举的文言的例子,证明了文言的不中用了。 六月二十三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六月三十日《中华日报·动向》。 〔2〕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江苏吴县人,曾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教系主任、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校长。当时是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授。“五四”时期他就鼓吹文言,反对新文化运动。一九三四年又鼓吹中小学尊孔读经和课本改用文言,这里所引的话见他在六月二十一日《申报》发表的《中小学文言运动》一文:“学习文言固较寻常语言稍难,……而应用上之省力,则阅者作者以及印工皆较经济,若用耳不用目,固无须文言。若须用目则文言尚矣。因文言为语体之缩写,语言注重音义,而文言音义之外,尚有形可察。例如说:‘这一个学生或是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

 390   0  0

鲁迅

2017年高考全国卷1满分作文:丝路驼铃,驶向和平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轰鸣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支支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我所认识的中国,是拥有千年文明的华夏古国,而这个古老的国家,正躬逢着属于她的大时代。这是她艰难转型的困难时期,却也是她高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我们为高铁经过的每一段路程而骄傲,为新丝路上每一次中国担当而倍感荣光。这是自信的中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和平高铁,驶向发展未来;丝路驼铃,摇响自信中国。

 335   0  0

小文

小文

中华文学苑(artype.cn)简称《华文苑》是专为广大国学爱好者,书画爱好者、国漫爱好者、设计师等提供学习、进步、展示自我的交流平台。 欢迎愿为国粹,国漫,国风作出贡献的爱好者,来平台进行宣传,交流, 《华文苑》愿与您共同成长、进步! 《华文苑》愿竭尽所能为广大爱好者提供公平,文明,舒适及易于成长,进步的的平台,愿广大爱好者不吝赐教,能提供宝贵建议及思路,这也将时我们发展方向的宝贵指引! 我们的主旨是:传承国学,弘扬国粹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   维家  |   京东e卡回收  |   台词网  |   Quickq下载  |   NBA直播  |   威而鋼哪裡買  |   json格式化  |   挂机方案计划  |   极客123  |   33blog  |   职校招生  |   百科平台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

加入华文苑qq群

Android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