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背春城出草迟,天晴紫阁赴僧期。 山边树下行人少,一派新泉日午时。
424 0 0
朱庆馀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465 0 0
杜牧
浪涌孤亭起。是当年、蓬莱顶上,海风飘坠。帝遣江神长守护,八柱蛟龙缠尾。斗吐出、寒烟寒雨。昨夜鲸翻坤轴动,卷雕翚、掷向虚空里。但留得,绛虹住。 五湖有客扁舟舣。怕群仙、重游到此,翠旌难驻。手拍阑干呼白鹭,为我殷勤寄语。奈鹭也、惊飞沙渚。星月一天云万壑,览茫茫、宇宙知何处。鼓双楫,浩歌去。
394 0 0
蒋捷
电旂飞舞。双双还又争渡。湘漓云外,独醒何在,翠药红蘅,芳菲如故。深衷全未语。不似素车白马,卷潮起怒。但悄然、千载旧迹,时有闲人吊古。 生平惯受椒兰苦。甚魄沈寒浪,更被馋蛟妒。结琼纫璐。料贝阙隐隐,骑鲸烟雾。楚妃花倚暮。□□琼箫吹了,溯波同步。待月明洲渚,小留旌节,朗吟骚赋。
388 0 0
南国一分春色,东窗八面光风。女兄欢笑酒尊同。满眼儿孙群从。 但愿年愈百岁,何妨时醉千钟。朱颜绿发照青铜。要看如龙如凤。
357 0 0
中华文学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360 0 0
杜甫
刘兄本知命,屈伸不介怀。南州管灵山,可惜旷土栖。 樵隐同一径,竹树薄西斋。鸟陵嶂合杳,月配波徘徊。 薄宦修礼数,长景谢谭谐。愿为南州民,输税事鉏犁。 胡为走不止,风雨惊邅回。
434 0 0
顾况
我认为水能纳百川,水是大度的。 有一位终日绷着脸、闷闷不乐的年轻人向一位哲学家寻求快乐之道,这位哲学家把这位年轻人带到一座已经很久没有人住的、布满灰尘的小屋里面。屋里的一切东西都布满了灰尘。唯独一个放在桌子上面的杯子里的水仍然是清澈、一尘不染的。虽然杯子底下沉淀了许多灰尘。哲学家说:“人就要活得像水一样,当你能容纳尘灰,又使它沉淀后保持自己原有的清澈时,你就会变得快乐。”也就是说人要大度,不要鸡肠小肚,不斤斤计较,能容纳不悦之事,才会变得快乐。在这里哲学家认为水是大度的象征,大度是水的化身。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这一栏目评论《鸿门宴》中刘邦的时候,曾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建功立业,夺得江山如同是做一道汤,要想做好一道汤,水重要,但调料固不可少,于是刘邦身边便有了文武双全的韩信、足智多谋的张良、忠心不二的樊哙等一群文武百官,但这文武百官只是调料,如何放置这些调料,如何使它们的作用恰到好处,那就要看水——刘邦的功夫了。由于水容得下各种调料,那么一道好汤很自然地就做成了——刘邦夺得了江山。相反由于不能容纳其它“调料”,最终决定了项羽的失败,决定了项羽的“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也决定了项羽的乌江自刎。水能纳“百川”方能成“大海”,水能纳“百味”方能成“靓汤”。王立群教授亦认为水是大度的,它能容纳“百味”。 我们都说“女人如水”,其实,不但女人要像水一样,男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当然不是说女人、男人都要像水一样温柔,而是说女人、男人都要像水一样大度。
377 0 0
小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379 0 0
辛弃疾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783 0 0
戚继光
程侯新出守,好日发行军。拜命时人羡,能官圣主闻。 江楼黑塞雨,山郭冷秋云。竹马诸童子,朝朝待使君。
389 0 0
岑参
起见西楼月,依依向浦斜。动摇生浅浪,明灭照寒沙。 水渚犹疑雪,梅林不辨花。送君无可赠,持此代瑶华。
413 0 0
钱起
写出梨花雨后晴。凝脂洗尽见天真。春从翠髻堆边见,娇自红绡脱处生。 天宝梦,马嵬尘。断魂无复到华清。恰如伫立东风里,犹听霓裳羯鼓声。
496 0 0
高观国
於穆圣皇,六叶重光。太原刻颂,后土疏场。 宝鼎呈符,歊云孕祥。礼乐备矣,降福穰穰。
369 0 0
林莺一哢四时春,蝉翼罗衣白玉人。 曾逐使君歌舞地,清声长啸翠眉颦。
380 0 0
武元衡
【咏日】 欲出未出光辣挞, 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 逐却残星赶却月。
491 0 0
宋太祖
日脚才添一线长。葭灰吹玉管,转新阳。老来添得鬓边霜。年华换,归思满沧浪。 唤客对凝香。公庭凫骛散,缓行觞。何须红袖立成行。清淡好,胜似听丝簧。
474 0 0
王炎
锦袍何处,向旧江、衰草寒芦萧瑟。瀛馆神仙挥玉尘,唤醒诗酒魂魄。走电飞虹,惊涛触石,举目乾坤窄。油然归去,短篷多载风月。 好在雨外云根,水边石上,鸥鹭盟重结。见说西湖湖上路,香沁梅梢新雪。驾白麒麟,鞭青鸾凤,次第孤山客。吾今西啸,寄诗先与逋仙说。
390 0 0
先天生,后天久。道有真诠,谛听当时受。恰是迷天迷望斗。只恐微躯,薄幸随枯朽。下缺
387 0 0
下第常称屈,少年心独轻。拜亲归海畔,似舅得诗名。 晚对青山别,遥寻芳草行。还期应不远,寒露湿芜城。
342 0 0
韦应物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