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社编辑先生: 这一封信,不知道能否给附载在《中学生》②上?事情是这样的—— 《中学生》新年号内,郑振铎③先生的大作《宋人话本》中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④,有如下的一段话:“此话本的时代不可知,但王国维氏据书末:‘中瓦子张家印’数字,而断定其为宋椠,⑤语颇可信。故此话本,当然亦必为宋代的产物。但也有人加以怀疑的。不过我们如果一读元代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⑥,便知这部原始的取经故事其产生必定是远在于吴氏《西游记》杂剧之前的。换一句话说,必定是在元代之前的宋代的。而‘中瓦子’的数字恰好证实其为南宋临安城中所出产的东西,而没有什么疑义。” 我先前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曾疑此书为元椠,甚招收藏者德富苏峰先生的不满,著论辟谬,我也略加答辨,后来收在杂感集中。⑦所以郑振铎先生大作中之所谓“人”,其实就是“鲁迅”,于唾弃之中,仍寓代为遮羞的美意,这是我万分惭而且感的。但我以为考证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藏书家欲其所藏版本之古,史家则不然。故于旧书,不以缺笔⑧定时代,如遗老现在还有将亻羲字缺末笔者,但现在确是中华民国;也不专以地名定时代,如我生于绍兴,然而并非南宋人,⑨因为许多地名,是不随朝代而改的;也不仅据文意的华朴巧拙定时代,因为作者是文人还是市人,于作品是大有分别的。 所以倘无积极的确证,《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乎还可怀疑为元椠。即如郑振铎先生所引据的同一位“王国维氏”,他别有《两浙古刊本考》⑩两卷,民国十一年序,收在遗书第二集中。其卷上“杭州府刊版”的“辛,元杂本”项下,有这样的两种在内—— 《京本通俗小说》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是不但定《取经诗话》为元椠,且并以《通俗小说》为元本了。《两浙古本考》虽然并非僻书,但中学生诸君也并非专治文学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猎。所以录寄贵刊,希为刊载,一以略助多闻,二以见单文孤证,是难以“必定”一种史实而常有“什么疑义”的。 专此布达,并请 撰安。 鲁迅启上。一月十九日夜。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上海《中学生》杂志第十二号。原题为《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 ②《中学生》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综合性刊物。夏丐尊、叶圣陶等编辑,一九三○年在上海创刊,开明书店出版。 ③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短篇小说集《桂公塘》、《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④《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全书分三卷,共十七节。是关于唐僧取经的神魔故事的最早雏形。作者不详。 ⑤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从事历史、考古和戏曲史等研究,著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和《观堂集林》等。他在一九一五年为影印出版《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写的序言中曾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中瓦子为宋临安府街名,倡优剧场之所在也。” ⑥吴昌龄大同(今属山西)人,元代戏曲家。著有杂剧《东坡梦》、《唐三藏西天取经》(现仅存曲词二折)等。按《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是元末杨讷,过去多误作吴昌龄。 ⑦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著作家。他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东京《国民新闻》上发表《鲁迅氏之〈中国小说史略〉》一文,反对鲁迅关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刊行年代的意见。鲁迅曾写《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收入《华盖集续编》)进行答辩。 ⑧缺笔从唐代开始的一种避讳方式,在书写和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省略最末一笔。 ⑨绍兴这里指旧时绍兴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越州置府,以年号为名。 ⑩《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辑录考订的宋、元两代浙江杭州府、嘉兴府刊刻的各种版本书目。 ⑾《京本通俗小说》宋人话本集。原书卷数不详,今残存第十至十六卷,共七篇。 #p#副标题#e#
409 0 0
鲁迅
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魏侯池馆今尚在, 犹有太师歌舞台。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 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386 0 0
岑参
【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445 0 0
项斯
酒面低迷翠被重。黄昏院落月朦胧。堕髻啼妆孙寿醉,泥秦宫。 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
379 0 0
辛弃疾
寒食西郊湖畔路。天低野阔山无数。路转斜冈花满树。丝吹雨。南枝占得春光住。 藉草携壶花底去。花飞酒面香浮处。老手调羹当独步。须记取。坐中都是芳菲侣。
437 0 0
张元干
镜晕眉山,囊熏水麝。凝然风度长闲暇。归来定解鹔鹴裘,换时应倍骅骝价。 殢酒伤春,添香情夜。依稀待月西厢下。梨花庭院雪玲珑,微吟独倚秋千架。
360 0 0
贺铸
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 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中华文学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499 0 0
元稹
郁林步障昼遮明,一炷浓香养病酲。 何事晚来还欲饮,隔墙闻卖蛤蜊声。
427 0 0
皮日休
新丰美酒斗十千,[1]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426 0 0
王维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414 0 0
孟浩然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817 0 0
张祜
炎灵全盛地,明月半秋时。今古人同望,盈亏节暗移。 彩凝双月迥,轮度八川迟。共惜鸣珂去,金波送酒卮。
504 0 0
东风半夜度关山。和雪到阑干。怪见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犹寒。 青丝菜甲,银泥饼饵,随分杯盘。已把宜春缕胜,更将长命题幡。
381 0 0
范成大
吾师既续惠休才,况值高秋万象开。吟处远峰横落照, 定中黄叶下青苔。双林不见金兰久,丹楚空翻组绣来。 闻说近郊寒尚绿,登临应待一追陪。
458 0 0
吴融
锦溪光里耸楼台,师院高凌积翠开。深竹杪闻残磬尽, 一茶中见数帆来。焚香只是看新律,幽步犹疑损绿苔。 莫讶题诗又东去,石房清冷在天台。
486 0 0
贯休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424 0 0
李商隐
旧居桐柏观,归去爱安闲。倒树造新屋,化人修古坛。 晚花霜后落,山雨夜深寒。应有同溪客,相寻学炼丹。
415 0 0
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 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
487 0 0
温庭筠
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387 0 0
萧道成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