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矜割据,邺下夺孤嫠。霸略非匡汉,宏图欲佐谁。 奏书辞后主,仗剑出全师。重袭褒斜路,悬开反正旗。 欲将苞有截,必使举无遗。沈虑经谋际,挥毫决胜时。 圜觚当分画,前箸此操持。山秀扶英气,川流入妙思。 算成功在彀,运去事终亏。命屈天方厌,人亡国自随。 艰难推旧姓,开创极初基。总叹曾过地,宁探作教资。 若归新历数,谁复顾衰危。报德兼明道,长留识者知。
384 0 0
中华文学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307 0 0
苏轼
乐事信难逢。莫放匆匆。飞红撩乱减春容。临水不禁频送客,风袖龙钟。 小阁画堂东。绮绣相重。尊前谁唱夏云峰。醒后欲寻溪上路,烟水无穷。
304 0 0
李弥逊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380 0 0
李嘉祐
阁住杏花雨。便新晴、等间勾引,香车成雾。璧月光中箫凤远,袅袅馀音如缕。诮一似、君仙府。天意乍随人意好,渐星桥、度汉珠还浦。又何啻、列千炬。晚来乍觉阴盘固。笑人间、玉瓶瑶瑟,锦茵雕俎。无限升平宣政曲,回首中原何处。慨鸣镝、已无宫武。扑面胡尘浑未扫,强欢讴、还肯轩昂否。荣旧恨,为谁赋。
289 0 0
【满庭芳】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 ,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 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 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 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 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 风林舞破, 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 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 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 船鼓已逢逢。
357 0 0
——关于“舒愤懑” 一 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远在张献忠之上,是受了宋端仪的《立斋闲录》〔2〕的影响的。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后来又偶然在破书堆里发见了一本不全的《立斋闲录》,还是明抄本,我就在那书上看见了永乐的上谕,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 那时我毫无什么历史知识,这憎恨转移的原因是极简单的,只以为流贼尚可,皇帝却不该,还是“礼不下庶人”〔3〕的传统思想。至于《立斋闲录》,好像是一部少见的书,作者是明人,而明朝已有抄本,那刻本之少就可想。记得《汇刻书目》〔4〕说是在明代的一部什么丛书中,但这丛书我至今没有见;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它放在“存目”里,那么,《四库全书》里也是没有的,我家并不是藏书家,我真不解怎么会有这明抄本。这书我一直保存着,直到十多年前,因为肚子饿得慌了,才和别的两本明抄和一部明刻的《宫闺秘典》〔5〕去卖给以藏书家和学者出名的傅某〔6〕,他使我跑了三四趟之后,才说一总给我八块钱,我赌气不卖,抱回来了,又藏在北平的寓里;但久已没有人照管,不知道现在究竟怎样了。 那一本书,还是四十年前看的,对于永乐的憎恨虽然还在,书的内容却早已模模胡胡,所以在前几天写《病后杂谈》时,举不出一句永乐上谕的实例。我也很想看一看《永乐实录》〔7〕,但在上海又如何能够;来青阁有残本在寄售,十本,实价却是一百六十元,也决不是我辈书架上的书。又是一个偶然:昨天在《安徽丛书》〔8〕第三集中看见了清俞正燮(1775—1840)《癸巳类稿》〔9〕的改定本,那《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里,却引有永乐皇帝的上谕,是根据王世贞《合艹州史料》〔10〕中的《南京法司所记》的,虽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够“略见一斑”,和献忠流贼的作品相比较了。摘录于下——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于右顺门口奏:齐泰〔11〕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余条汉子看守着,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龟子,又有三岁女子,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不的到长大便是个淫贱材儿?” “铁铉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张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张氏病故,教坊司安政于奉天门奏。奉圣旨:分付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君臣之间的问答,竟是这等口吻,不见旧记,恐怕是万想不到的罢。但其实,这也仅仅是一时的一例。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俞正燮看过野史,正是一个因此觉得义愤填膺的人,所以他在记载清朝的解放惰民丐户,罢教坊,停女乐〔12〕的故事之后,作一结语道——“自三代至明,惟宇文周武帝,唐高祖,后晋高祖,金,元,及明景帝,于法宽假之,而尚存其旧。余皆视为固然。本朝尽去其籍,而天地为之廓清矣。汉儒歌颂朝廷功德,自云‘舒愤懑’〔13〕,除乐户之事,诚可云舒愤懑者:故列古语琐事之实,有关因革者如此。” 这一段结语,有两事使我吃惊。第一事,是宽假奴隶的皇帝中,汉人居很少数。但我疑心俞正燮还是考之未详,例如金元,是并非厚待奴隶的,只因那时连中国的蓄奴的主人也成了奴隶,从征服者看来,并无高下,即所谓“一视同仁”,于是就好像对于先前的奴隶加以宽假了。第二事,就是这自有历史以来的虐政,竟必待满洲的清才来廓清,使考史的儒生,为之拍案称快,自比于汉儒的“舒愤懑”——就是明末清初的才子们之所谓“不亦快哉!”〔14〕然而解放乐户却是真的,但又并未“廓清”,例如绍兴的惰民,直到民国革命之初,他们还是不与良民通婚,去给大户服役,不过已有报酬,这一点,恐怕是和解放之前大不相同的了。革命之后,我久不回到绍兴去了,不知道他们怎样,推想起来,大约和三十年前是不会有什么两样的。 二 但俞正燮的歌颂清朝功德,却不能不说是当然的事。他生于乾隆四十年,到他壮年以至晚年的时候,·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这两句,奉官命改为“永远看不出底细来。”) 嘉庆道#p#副标题#e#
342 0 0
鲁迅
雪发不长寸,秋寒力更微。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 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
339 0 0
杜牧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324 0 0
崔涂
物外光阴不属春。且留风景伴佳辰。醉归谁管断肠人。 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
叶梦得
彩笔新题字字香。雁来时候燕空梁。芙蓉无处着秋光。 人远山长言外意,曲传书恨醉时妆。倩谁闲寄水云乡。
438 0 0
韩淲
去年曾赋此花诗,几听南园烂熟时。嚼破红香堪换骨, 摘残丹颗欲烧枝。流莺偷啄心应醉,行客潜窥眼亦痴。 闻说张筵就珠树,任从攀折半离披。
364 0 0
齐己
南国搜奇久,偏伤杜甫坟。重来经汉浦,又去入嵩云。 旧别人稀见,新朝事渐闻。莫将高尚迹,闲处傲明君。 岳顶休高卧,荆门访掩扉。新诗遗我别,旧约与谁归。 贤路曾无滞,良时肯自违。明年窥日窟,仙桂露霏微。
353 0 0
松因溪得名,溪吹答松声。缭绕能穿寺,幽奇不在城。 寒烟斋后散,春雨夜中平。染岸苍苔古,翘沙白鸟明。 澄分僧影瘦,光彻客心清。带梵侵云响,和钟击石鸣。 淡烹新茗爽,暖泛落花轻。此景吟难尽,凭君画入京。
338 0 0
郑谷
暝上春山阁,梯云宿半空。轩窗闭潮海,枕席拂烟虹。 朱网防栖鸽,纱灯护夕虫。一闻鸡唱晓,已见日曈曈。
358 0 0
扰扰人间是与非,官闲自觉省心机。六行班里身常下, 九列符中事亦稀。市客惯曾赊贱药,家僮惊见著新衣。 君今独得居山乐,应喜多时未办归。
416 0 0
张籍
荣落何相似,初终却一般。犹疑和夕照,谁信堕朝寒。 水木辉华别,诗家比象难。佳人应误拜,栖鸟反求安。 屈指期轮满,何心谓影残。庾楼清赏处,吟彻曙钟看。
【采桑子】 双螺未学同心绾, 已占歌名。 月白风清, 长倚昭华笛里声。 知音敲尽朱颜改, 寂寞时情。 一曲离亭, 借与青楼忍泪听。
414 0 0
晏几道
能知出世法,讵有在家心。南院开门送,东山策杖寻。 经年期故里,及夏到空林。念远长劳望,朝朝草色深。
皇甫冉
淑质生当良月,晬辰喜遇今朝。掌心托个儒人苗。早晚夫人争叫。 阿母神仙苗裔,阿爷宰相丰标。阿兄气宇更飘飘。阿弟看看速肖。
306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