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 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
416 0 0
李商隐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460 0 0
岑参
世事莫寻思。待说来、天也应悲。百年已是中年后,西州垂泪,东山携手,几个斜晖。 也莫苦吟诗。苦吟诗、待有谁知。多□不是无才气,文时不遇。武时不遇,更说今时。
329 0 0
刘辰翁
太守风流,管领尽、十分春色。开藩了、万花妆就,舒长化国。太白方观宫锦样,老人又现端门侧。听螺州、千里沸观声,春无极。 龙种贵,蟾宫客。熊轼彦,鱼书直。更精神天赋,寒光停碧。宝箓定膺铜狄数,金樽好按梁州拍。待予环、赤舄映貂蝉,头方黑。
305 0 0
中华文学
人世悲欢不可知,夫君初破黑山归。如今又献征南策,早晚催缝带号衣。
437 0 0
高骈
最忆楼花千万朵,偏怜堤柳两三株。 拟提社酒携村妓,擅入朱门莫怪无。 可惜亭台闲度日,欲偷风景暂游春。 只愁花里莺饶舌,飞入宫城报主人。
410 0 0
白居易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501 0 0
谭用之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414 0 0
刘禹锡
无事门多掩,阴阶竹扫苔。劲风吹雪聚,渴鸟啄冰开。 树向寒山得,人从瀑布来。终期天目老,擎锡逐云回。
389 0 0
自从议论写别字〔2〕以至现在的提倡手头字〔3〕,其间的经过,恐怕也有一年多了,我记得自己并没有说什么话。这些事情,我是不反对的,但也不热心,因为我以为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吃点人参,或者想一点什么方法,固然也许可以拖延一下,然而到底是无可挽救的,所以一向就不大注意这回事。 前几天在《自由谈》上看见陈友琴〔4〕先生的《活字与死字》,才又记起了旧事来。他在那里提到北大招考,投考生写了误字,“刘半农教授作打油诗去嘲弄他,固然不应该”,但我“曲为之辩,亦大可不必”。那投考生的误字,是以“倡明”为“昌明”,刘教授的打油诗,是解“倡”为“娼妓”,我的杂感,是说“倡”不必一定作“娼妓”解,自信还未必是“曲”说;至于“大可不必”之评,那是极有意思的,一个人的言行,从别人看来,“大可不必”之点多得很,要不然,全国的人们就好像是一个了。 我还没有明目张胆的提倡过写别字,假如我在做国文教员,学生写了错字,我是要给他改正的,但一面也知道这不过是治标之法。至于去年的指摘刘教授,却和保护别字微有不同。(一)我以为既是学者或教授,年龄至少和学生差十年,不但饭菜多吃了万来碗了,就是每天认一个字,也就要比学生多识三千六百个,比较的高明,是应该的,在考卷里发见几个错字,“大可不必”飘飘然生优越之感,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一样。况且(二)现在的学校,科目繁多,和先前专攻八股的私塾,大不相同了,纵使文字不及从前,正也毫不足怪,先前的不写错字的书生,他知道五洲的所在,原质的名目吗?自然,如果精通科学,又擅文章,那也很不坏,但这不能含含胡胡,责之一般的学生,假使他要学的是工程,那么,他只要能筑堤造路,治河导淮就尽够了,写“昌明”为“倡明”,误“留学”为“流学”,堤防决不会因此就倒塌的。如果说,别国的学生对于本国的文字,决不致闹出这样的大笑话,那自然可以归罪于中国学生的偏偏不肯学,但也可以归咎于先生的不善教,要不然,那就只能如我所说:方块字本身就是一个死症。 改白话以至提倡手头字,其实也不过一点樟脑针,不能起死回生的,但这就又受着缠不清的障害,至今没有完。还记得提倡白话的时候,保守者对于改革者的第一弹,是说改革者不识字,不通文,所以主张用白话。对于这些打着古文旗子的敌军,是就用古书作“法宝”,这才打退的,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要不然,这古文旗子恐怕至今还不倒下。去年曹聚仁先生为别字辩护,战法也是搬古书,弄得文人学士之自以为识得“正字”者,哭笑不得,因为那所谓“正字”就有许多是别字。这确是轰毁旧营垒的利器。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来辩文的白不白——但“寻开心”者除外——字的别不别了,因为这会引到今文《尚书》〔5〕,骨甲文字〔6〕去,麻烦得很。这就是改革者的胜利——至于这改革的损益,自然又作别论。 陈友琴先生的《死字和活字》,便是在这决战之后,重整阵容的最稳的方法,他已经不想从根本上斤斤计较字的错不错,即别不别了。他只问字的活不活;不活,就算错。他引了一段何仲英先生的《中国文字学大纲》来做自己的代表〔7〕—— “……古人用通借,也是写别字,也是不该。不过积古相沿,一向通行,到如今没有法子强人改正。假使个个字都能够改正,是《易经》里所说的‘爸父之蛊’。纵使不能,岂可在古人写的别字以外再加许多别字呢?古人写的别字,通行到如今,全国相同,所以还可以解得。今人若添写许多别字,各处用各处的方音去写,别省别县的人,就不能懂得了,后来全国的文字,必定彼此不同,这不是一种大障碍吗?……” 这头几句,恕我老实的说罢,是有些可笑的。假如我们先不问有没有法子强人改正,自己先来改正一部古书试试罢,第一个问题是拿什么做“正字”,《说文》,金文,〔8〕骨甲文,还是简直用陈先生的所谓“活字”呢?纵使大家愿意依,主张者自己先就没法改,不能“爸父之蛊”〔9〕。所以陈先生的代表的接着的主张是已经错定了的,就一任他错下去,但是错不得添,以免将来破坏文字的统一。是非不谈,专论利害,也并不算坏,但直白的说起来,却只是维持现状说而已。 维持现状说是任何时候都有的,赞成者也不会少,然而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效,因为在实际上决定做不到。假使古时候用此法,就没有今之现状,今用此法,也就没有将来的现状,直至辽远的将来,一切都和太古无异。以文字论,则未有文字之时,就不会象形以造“文”,更不会孳乳而成“字”,〔10〕篆决不解散而为隶,隶更不简单化为现在之所谓“真书”〔11〕。文化的改革如长江大河的流行,无法遏止,假使能够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必腐败的。当然,在流行时,倘无弊害,岂不更是非常之好?然而在实际上,却断没有这样的事。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也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事也是没有的,只可权大小。况且我们的方块字,古人写了别字,今人也写别字,可见要写别字#p#副标题#e#
312 0 0
鲁迅
□□将泽国,淜腾迎淮甸。东江输大江,别流从此县。 仙尉俯胜境,轻桡恣游衍。自公暇有馀,微尚得所愿。 拈引间翰墨,风流尽欢宴。稍移井邑闲,始悦登眺便。 遥岫逢应接,连塘乍回转。划然气象分,万顷行可见。 波中峰一点,云际帆千片。浩叹无端涯,孰知蕴虚变。 往游信不厌,毕景方未还。兰□烟霭里,延缘蒲稗间。 势随风潮远,心与□□闲。回见出浦月,雄光射东关。 悠然蓬壶事,□□□衰颜。安得傲吏隐,弥年寓兹山。
341 0 0
春光荏苒如梦蝶,春去繁华歇。风雨两无情,庭院三更夜,明日落红多去也。
361 0 0
刘时中
千载风云,庆符良月先呈瑞。旧家阴郭帝恩浓,圭衮公侯地。不道蝉聊鼎贵。对秋灯、依然风味。紫囊归去,绿野间来,青毡都未。 琴鹤相随,小山花竹便幽意。满襟和气是藏春,日觉诗名起。已动金瓯姓字。早梅□,□□□□。□□□□,□□□□。□□□□。
364 0 0
卢祖皋
越鸟栖不定,孤飞入齐乡。日暮天欲雨,那兼羽翎伤。 州民言刺史,蠹物甚于蝗。受命大执法,草草是行装。 仆隶皆分散,单车驿路长。四顾无相识,奔驰若投荒。 重门下长锁,树影空过墙。驱囚绕廊屋,bb々如牛羊。 狱吏相对语,簿书堆满床。敲枷打锁声,终日在目旁。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忍学空城雀,潜身入官仓。 国中天子令,头上白日光。曲木用处多,不如直为梁。 恐孤食恩地,昼夜心不遑。仲夏天气热,鬓须忽成霜。 社鼠不可灌,城狐不易防。偶于擒纵间,尽得见否臧。 截断奸吏舌,擘开冤人肠。明朝向西望,走马归汶阳。
399 0 0
曹邺
昔闻南国容华少,今日东邻姊妹三。妆阁相看鹦鹉赋, 碧窗应绣凤凰衫。红芳满院参差折,绿醑盈杯次第衔。 恐向瑶池曾作女,谪来尘世未为男。文姬有貌终堪比, 西子无言我更惭。一曲艳歌琴杳杳,四弦轻拨语喃喃。 当台竞斗青丝发,对月争夸白玉簪。小有洞中松露滴, 大罗天上柳烟含。但能为雨心长在,不怕吹箫事未谙。 阿母几嗔花下语,潘郎曾向梦中参。暂持清句魂犹断, 若睹红颜死亦甘。怅望佳人何处在,行云归北又归南。
537 0 0
鱼玄机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 花覆千官淑景移。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293 0 0
杜甫
不难饶白发,相续是滩波。避世嫌身晚,思家乞梦多。 暑衣经雪着,冻砚向阳呵。岂谓临岐路,还闻圣主过。
386 0 0
晓陌事戎装,风流粉署郎。机筹通变化,除拜出寻常。 地冷饶霜气,山高碍雁行。应无离别恨,车马自生光。
姚合
商於留异绩,河洛贺新迁。朝选吴公守,时推杜尹贤。 如纶披凤诏,出匣淬龙泉。风雨交中土,簪裾敞别筵。 清明人比玉,照灼府如莲。伫报司州政,征黄似颍川。
365 0 0
权德舆
曲角深帘隐洞房。正嫌玉骨易愁黄。好花偏占一秋香。 夜气清时初傍枕,晓光分处未开窗。可怜人似月中孀。
318 0 0
吴文英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