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585 0 0
雍裕之
清冬宾御出,蜀道翠微间。远雾开群壑,初阳照近关。 霜潭浮紫菜,雪栈绕青山。当似遗民去,柴桑政自闲。
405 0 0
中华文学
池亭沉饮遍,非独曲江花。地远路穿海,春归冬到家。 火山难下雪,瘴土不生茶。知决移来计,相逢期尚赊。
452 0 0
贾岛
【浪淘沙】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492 0 0
刘禹锡
扬州从事夜相寻,无限新诗月下吟。初服已惊玄发长, 高情犹向碧云深。语馀时举一杯酒,坐久方闻四处砧。 不逐繁华访闲散,知君摆落俗人心。
412 0 0
魏台长乐坊西,画桥倒影烟堤远。东风与染,揉蓝春水,湾环清浅。浴鹭翘莎,戏鱼吹絮,落红漂卷。为游人盛踪,兰舟彩舫,飞轻棹、凌波面。 乐事年来乍见。趁旌旗、谷莺娇啭。追随况有,疏帘珠袖,浓香绀幰。萧寺高亭,茂林斜照,且留芳宴。看韶华烂向,尊前放手,作梨花晚。
422 0 0
王安中
旅葬不可问,茫茫西陇头。水云青草湿,山月白杨愁。 琴信有时罢,剑伤无处留。淮南旧烟月,孤棹更逢秋。
490 0 0
许浑
爱君书院静,莎覆藓阶浓。连穗古藤暗,领雏幽鸟重。 樽前迎远客,林杪见晴峰。谁谓朱门内,云山满座逢。
408 0 0
生事同漂梗,机心在野船。如何临逝水,白发未忘筌。
460 0 0
徐凝
酣春青镜里。照晴波明眸,暮云愁髻。半绿垂丝,正楚腰纤瘦,舞衣初试。燕客飘零,烟树冷、青骢曾系。画馆朱楼,还把清尊,慰春憔悴。 离苑幽芳深闭。恨浅薄东风,褪花销腻。彩D64E翻歌,最赋情、偏在笑红颦翠。暗拍阑干,看散尽、斜阳船市。付与金衣清晓,花深未起。
357 0 0
吴文英
悲君老别我沾巾,七十无家万里身。 愁见舟行风又起,白头浪里白头人。
436 0 0
白居易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437 0 0
裴迪
水南冠盖地,城东桃李园。雪消洛阳堰,春入永通门。 淑景方霭霭,游人稍喧喧。年丰酒浆贱,日晏歌吹繁。 中有老朝客,华发映朱轩。从容三两人,藉草开一尊。 尊前春可惜,身外事勿论。明日期何处,杏花游赵村。
494 0 0
束带趋承明,守官唯谒者。清晨听银蚪,薄暮辞金马。 受辞未尝易,当是方知寡。清范何风流,高文有风雅。 忽佐江上州,当自浔阳下。逆旅到三湘,长途应百舍。 香炉远峰出,石镜澄湖泻。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 范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送君思远道,欲以数行洒。
371 0 0
王维
——寄开明书店中学生杂志社编辑先生: 这一封信,不知道能否给附载在《中学生》②上?事情是这样的—— 《中学生》新年号内,郑振铎③先生的大作《宋人话本》中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④,有如下的一段话:“此话本的时代不可知,但王国维氏据书末:‘中瓦子张家印’数字,而断定其为宋椠,⑤语颇可信。故此话本,当然亦必为宋代的产物。但也有人加以怀疑的。不过我们如果一读元代吴昌龄的《西游记》杂剧⑥,便知这部原始的取经故事其产生必定是远在于吴氏《西游记》杂剧之前的。换一句话说,必定是在元代之前的宋代的。而‘中瓦子’的数字恰好证实其为南宋临安城中所出产的东西,而没有什么疑义。” 我先前作《中国小说史略》时,曾疑此书为元椠,甚招收藏者德富苏峰先生的不满,著论辟谬,我也略加答辨,后来收在杂感集中。⑦所以郑振铎先生大作中之所谓“人”,其实就是“鲁迅”,于唾弃之中,仍寓代为遮羞的美意,这是我万分惭而且感的。但我以为考证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间许多事,只消常识,便得了然。藏书家欲其所藏版本之古,史家则不然。故于旧书,不以缺笔⑧定时代,如遗老现在还有将亻羲字缺末笔者,但现在确是中华民国;也不专以地名定时代,如我生于绍兴,然而并非南宋人,⑨因为许多地名,是不随朝代而改的;也不仅据文意的华朴巧拙定时代,因为作者是文人还是市人,于作品是大有分别的。 所以倘无积极的确证,《唐三藏取经诗话》似乎还可怀疑为元椠。即如郑振铎先生所引据的同一位“王国维氏”,他别有《两浙古刊本考》⑩两卷,民国十一年序,收在遗书第二集中。其卷上“杭州府刊版”的“辛,元杂本”项下,有这样的两种在内—— 《京本通俗小说》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是不但定《取经诗话》为元椠,且并以《通俗小说》为元本了。《两浙古本考》虽然并非僻书,但中学生诸君也并非专治文学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猎。所以录寄贵刊,希为刊载,一以略助多闻,二以见单文孤证,是难以“必定”一种史实而常有“什么疑义”的。 专此布达,并请 撰安。 鲁迅启上。一月十九日夜。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二月上海《中学生》杂志第十二号。原题为《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 ②《中学生》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综合性刊物。夏丐尊、叶圣陶等编辑,一九三○年在上海创刊,开明书店出版。 ③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文学史家,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短篇小说集《桂公塘》、《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④《唐三藏取经诗话》即《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全书分三卷,共十七节。是关于唐僧取经的神魔故事的最早雏形。作者不详。 ⑤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从事历史、考古和戏曲史等研究,著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和《观堂集林》等。他在一九一五年为影印出版《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写的序言中曾说:“宋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中瓦子为宋临安府街名,倡优剧场之所在也。” ⑥吴昌龄大同(今属山西)人,元代戏曲家。著有杂剧《东坡梦》、《唐三藏西天取经》(现仅存曲词二折)等。按《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是元末杨讷,过去多误作吴昌龄。 ⑦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著作家。他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东京《国民新闻》上发表《鲁迅氏之〈中国小说史略〉》一文,反对鲁迅关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刊行年代的意见。鲁迅曾写《关于三藏取经记等》(收入《华盖集续编》)进行答辩。 ⑧缺笔从唐代开始的一种避讳方式,在书写和镌刻本朝皇帝或尊长的名字时省略最末一笔。 ⑨绍兴这里指旧时绍兴府。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越州置府,以年号为名。 ⑩《两浙古刊本考》王国维辑录考订的宋、元两代浙江杭州府、嘉兴府刊刻的各种版本书目。 ⑾《京本通俗小说》宋人话本集。原书卷数不详,今残存第十至十六卷,共七篇。 #p#副标题#e#
409 0 0
鲁迅
有虞龙驾不西还,空委箫韶洞壑间。 无计得知陵寝处,愁云长满九疑山。
江声五十里,泻碧急于弦。不觉日又夜,争教人少年。 一汀巫峡月,两岸子规天。山影似相伴,浓遮到晓船。
498 0 0
栖蟾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67 0 0
诗经
念尔风雅魄,幽咽犹能文。空令伤魂鸟,啼破山边坟。 恨剧但埋土,声幽难放哀。坟古春自晚,愁绪空崔嵬。 白杨老无花,枯根侵夜台。天高有时裂,川去何时回。 双睫不能濡,六藏无可摧。不闻搴蓬事,何必深悲哉。
418 0 0
皮日休
夫子高世迹,时人不可攀。今予亦云幸,谬得承温颜。 良策资入幕,遂行从近关。青春灞亭别,此去何时还。
381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