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香草路,南客心容与。白皙吴王孙,青蛾柳家女。 都门数骑出,河口片帆举。夜簟眠橘洲,春衫傍枫屿。 山阴政简甚从容,到罢唯求物外踪。落日花边剡溪水, 晴烟竹里会稽峰。才子风流苏伯玉,同官晓暮应相逐。 加餐共爱鲈鱼肥,醒酒仍怜甘蔗熟。知君炼思本清新, 季子如今德有邻。他日如寻始宁墅,题诗早晚寄西人。
355 0 0
韩翃
拥鼻侵襟花草香,高台春去恨茫茫。 蔫红半落平池晚,曲渚飘成锦一张。
511 0 0
杜牧
诗心何以传,所证自同禅。觅句如探虎,逢知似得仙。 神清太古在,字好雅风全。曾沐星郎许,终惭是斐然。
430 0 0
齐己
陵州棋子浣花笺,深愧携来自锦川。海蚌琢成星落落, 吴绫隐出雁翩翩。留防桂苑题诗客,惜寄桃源敌手仙。 捧受不堪思出处,七千馀里剑门前。
433 0 0
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阊阖雄里閈,城阙壮规模。 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皇图。
315 0 0
中华文学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嶙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重曰,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松万接兮柱日, 石千寻兮倚空。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459 0 0
宋之问
拂拂深帏起暗尘。清歌缓响自回春。月知灯市云间堕,人对梅花雪后新。 杯掌露,舞衣云。酒慵微觉翠鬟倾。洞房不压阳台雨,乞与游人弄晚晴。
407 0 0
赵彦端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502 0 0
李洞
彩仗神旗猎晓风,鸡人一唱鼓蓬蓬。 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365 0 0
刘禹锡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399 0 0
沈佺期
春又晚。风劲落红如剪。睡起绣床飞絮满。日长门半掩。 不管离肠欲断。听尽梁间双燕。试上小楼还不见。楼前芳草远。
441 0 0
康与之
遗挂朱栏锁半寻,清声难买恨黄金。悬崖接果今何在, 浅井窥星影已沉。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 小山罢绕随湘客,高树休升对岳禽。天竺省怜伤倍切, 亲知宽和思难任。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
457 0 0
是处移花是处开。古今兴废几池台。背人翠羽偷鱼去,抱蕊黄须趁蝶来。 掀老瓮,拨新醅。客来且尽两三杯。日高盘馔供何晚,市远鱼鲑买未回。
354 0 0
辛弃疾
忽闻射猎出军城,人著戎衣马带缨。 倒把角弓呈一箭,满川狐兔当头行。
512 0 0
张祜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481 0 0
罗隐
秋色浩无际,风露洗晴空。登临江山胜处,楼倚最高峰。好是夕阳低后,四野暮云齐敛,遮尽远山重。城郭参差里,烟树有无中。 坐间客,才论斗,气如虹。挥毫万字,举双白眼送飞鸿。莫问梅仙丹灶,休觅山灵蕙帐,追忆采芝翁。便草凌云赋,归奏大明宫。
372 0 0
管鉴
我一向对于《语丝》没有恭维过,今天熬不住要说几句了:的确可爱。真是《语丝》之所以为《语丝》。 像我似的“世故的老人”〔2〕是已经不行,有时不敢说,有时不愿说,有时不肯说,有时以为无须说。有此工夫,不如吃点心。但《语丝》上却总有人出来发迂论,如《教育漫谈》〔3〕,对教育当局去谈教育,即其一也。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4〕,一定要有这种人,世界才不寂寞。这一点,我是佩服的。但也许因为“世故”作怪罢,不知怎地佩服中总带一些腹诽,还夹几分伤惨。徐先生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维,终于决定贡献一点意见。这一种学识,乃是我身做十多年官僚,目睹一打以上总长,这才陆续地获得,轻易是不肯说的。 对“教育当局”谈教育的根本误点,是在将这四个字的力点看错了:以为他要来办“教育”。其实不然,大抵是来做“当局”的。 这可以用过去的事实证明。因为重在“当局”,所以—— 一学校的会计员,可以做教育总长。 二教育总长,可以忽而化为内务总长。 三司法,海军总长,可以兼任教育总长。 曾经有一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再作冯妇〔5〕的。但也有人来和他谈教育。我有时真想将这老实人一把抓出来,即刻勒令他回家陪太太喝茶去。 所以:教育当局,十之九是意在“当局”,但有些是意并不在“当局”。 这时候,也许有人要问:那么,他为什么有举动呢? 我于是勃然大怒道:这就是他在“当局”呀!说得露骨一点,就是“做官”!不然,为什么叫“做”? 我得到这一种彻底的学识,也不是容易事,所以难免有一点学者的高傲态度,请徐先生恕之。以下是略述我所以得到这学识的历史—— 我所目睹的一打以上的总长之中,有两位是喜欢属员上条陈的。于是听话的属员,便纷纷大上其条陈。久而久之,全如石沉大海。我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聪明,心里疑惑:莫非这许多条陈一无可取,还是他没有工夫看呢?但回想起来,我“上去”(这是专门术语,小官进去见大官也)的时候,确是常见他正在危坐看条陈;谈话之间,也常听到“我还要看条陈去”,“我昨天晚上看条陈”等类的话。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我正从他的条陈桌旁走开,跨出门槛,不知怎的忽蒙圣灵启示,恍然大悟了—— 哦!原来他的“做官课程表”上,有一项是“看条陈”的。 因为要“看”,所以要“条陈”。为什么要“看条陈”?就是“做官”之一部分。如此而已。还有另外的奢望,是我自己的胡涂! “于我来了一道光”,从此以后,我自己觉得颇聪明,近于老官僚了。后来终于被“孤桐先生”革掉,那是另外一回事。 “看条陈”和“办教育”,事同一例,都应该只照字面解,倘再有以上或更深的希望或要求,不是书呆子,就是不安分。 我还要附加一句警告:倘遇漂亮点的当局,恐怕连“看漫谈”也可以算作他的一种“做”——其名曰“留心教育”—— 但和“教育”还是没有关系的。 九月四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语丝》周刊第一五二期。 〔2〕“世故的老人”高长虹谩骂作者的话。 〔3〕《教育漫谈》原题《教育漫语》,徐祖正(当时北京大学教授)作,载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二十日《语丝》第一四四、一四五两期。一九二七年八月,把持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了加强对教育界的控制,强行把北京九所国立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引起教育界的不满。徐祖正的文章是对这件事发表的议论。 〔4〕“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语见《论语·卫灵公》,是孔丘的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语见《论语·宪问》,是孔丘同时人评论他的话。 〔5〕再作冯妇《孟子·尽心》:“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人称重操旧业为“再作冯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 #p#副标题#e#
鲁迅
祼圭既濯,郁鬯既陈。画幕云举,黄流玉醇。 仪充献酌,礼盛众禋。地察惟孝,愉焉飨亲。
376 0 0
夜分溪馆渔灯,巷声乍寂西风定。河桥径远,玉箫吹断,霜丝舞影。薄絮秋云,澹蛾山色,宦情归兴。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泛,宫沟上、春流紧。 新句欲题还省。透香煤、重牒误隐。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
416 0 0
吴文英
高考和春晚表面上不搭界,但其实他们的命运在骨子里是相同的。想当年春晚是多么的风光,除夕之夜,大家都守到电视机前,春晚的收视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一百。大年初一,大家谈论的都是春晚上的小品或者歌曲,有人会口中冒出春晚小品中的词,有的会哼几句春晚上唱的歌。可现在是什么样呢?春晚已经收视率很低了,已经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我们再来看高考,当年的高考那是全国瞩目,那时的高考录取比例相当低,考大学堪比古代的秀才中举。因为那时大学包分配,考上大学那就代表身份的改变,那就代表具有了锦绣前程。那时候谁家小孩考上大学那就是大喜事,要宴请宾客,还会放鞭炮以示庆贺。现在的高考就没有这么受关注。 “时移世易,变法宜矣”,高考虽然曾为中国教育做出过贡献,但它已经不能适应日益现代化的中国现实。我们还是拿春晚来比方吧。那时候人们娱乐渠道很少,春晚受人关注那就是一种必然。可是,大家看看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各种演出,晚会非常普遍,加之网络、手机传播,人们的娱乐资源已经相当丰富,想观看也很方便。现在的电视频道也很多,节目也是异彩纷呈,春晚自然也就走下了神坛,就是一档普通的娱乐节目而已。 其实,高考的命运也与春晚相似。改革开放初期,学生很少,社会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很少,加之,我们教育也走了一阵子弯路,在校学生很少,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那时的高考更适合当时情况,既是恰当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又向全社会昭示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理念。因为那时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具有了干部身份,端上了“铁饭碗”,那考上大学自然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么,我们看看现在,考上大学并不代表你以后就百分之百的就业,以后的路子还需自己创,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种严峻的现实,也迫使民众重新估量高考的价值。 现在条条大路通罗马,好多中学生放弃了高考,直接走向了社会。还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教育对外交流更多,好多中学生去国外参加“洋高考”,这些都是对现实高考制度的冲击。 我们原来的高考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太符合现在的社会现实了。其实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高考制度改革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修修补补的动作太多,根本性的改变很少。这几年倒是有几个大动作,比如取消文理分科,外语考试的多考,选考科目给考生自由度,这都是很好的方向。 我的意思很明白,高考知道应当该,而且目前改革正当其时。和任何改变一样,高考改革也要凝聚社会共识,而且实行者也要大胆,要有经历改革阵痛的勇气,不可抱残守缺。教育是国家民族的大事,高考改革对教育科学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希望我们更多的有识之士能认识到高考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来。
397 0 0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