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难相似画难真,明媚鲜妍绝比伦。露压盘条方到地, 风吹艳色欲烧春。断霞转影侵西壁,浓麝分香入四邻。 看取后时归故里,庭花应让锦衣新。
383 0 0
方干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 有如在火一般可爱的阳光里,偃卧在长梗的,杂乱的丛草里,听初夏第一声的鹧鸪,从天边直响入云中,从云中又回响到天边;有如在月夜的沙漠里,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在鹅绒般软滑的热带的空气里,听一个骆驼的铃声,轻灵的,轻灵的,在远处响着,近了,近了,又远了……有如在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大胆的黄昏星,独自临照着阳光死去了的宇宙,野草与野树默默的祈祷着。听一个瞎子,手扶着一个幼童,铛的一响算命锣,在这黑沉沉的世界里回响着:有如在大海里的一块礁石上,浪涛像猛虎般的狂扑着,天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低声的,柔声的,忏悔它一切的罪恶;有如在喜马拉雅的顶颠,听天外的风,追赶着天外的云的急步声,在无数雪亮的山壑间回响着;有如在生命的舞台的幕背,听空虚的笑声,失望与痛苦的呼答声,残杀与淫暴的狂欢声,厌世与自杀的高歌声,在生命的舞台上合奏着;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这鼓一声,钟一声,磐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曼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合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磐,谐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官感里,在心灵里,在梦里,……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颂美呀,涅槃!赞美呀,涅槃! 写于1923年10月26日,初载于同年11月11日《晨报·文学旬报》,署名徐志摩。 #p#副标题#e#上海注册公司
378 0 0
徐志摩
珠帘乍见。云雨无踪空有怨。锦字新词。青鸟衔来恼暗期。 桃溪得路。直到仙家留客处。今日东邻。远忆当年窥宋人。
338 0 0
中华文学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516 0 0
佚名
心尽玉皇恩已远,迹留江郡宦应孤。 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瘴鬼翻能念直心,五年相遇不相侵。 目前唯有思君病,无底沧溟未是深。
355 0 0
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 舰浮花鹢近蓬莱。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 簪笔此时方侍从,却思金马笑邹枚。
403 0 0
李绅
江上青山无数。绿阴深处。夕阳犹在系扁舟,为佳景、留人住。 已办一蓑归去。江南烟雨。有情鸥鹭莫惊飞,便相约、长为侣。
444 0 0
管鉴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66 0 0
贾岛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412 0 0
王炎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获。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
315 0 0
王建
楼上春云水底天,五云章色破巴笺。诸生个个王恭柳, 从事人人庾杲莲。六曲屏风江雨急,九枝灯檠夜珠圆。 深惭走马金牛路,骤和陈王白玉篇。
390 0 0
李商隐
每恨多流落,吾徒不易亲。相逢千里客,共醉百花春。 小槛山当面,闲阶柳拂尘。何时卜西上,明月桂枝新。
395 0 0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352 0 0
苏轼
青楼枕路隅,壁甃复椒涂。晚梦通帘柙,春寒逼酒垆。 解吟怜芍药,难见恨菖蒲。试问年多少,邻姬亦姓胡。
425 0 0
罗隐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吴王宫里色偏深,一簇纤条万缕金。 不愤钱塘苏小小,引郎松下结同心。 桥北桥南千万条,恨伊张绪不相饶。 金羁白马临风望,认得羊家静婉腰。 狂雪随风扑马飞,惹烟无力被春欺。 莫交移入灵和殿,宫女三千又妒伊。 袅翠笼烟拂暖波,舞裙新染麴尘罗。 章华台畔隋堤上,傍得春风尔许多。
牛峤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诚一贯,精义穷发挥。著书逾十年,幽颐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记室征西府,宏谋耀其奇。 輶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出守乌江浒,老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既无主,焉用徒生为。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骸骨非敢私。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飔.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今为众所嗤。灭名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795 1 0
柳宗元
家寄征江岸,征人几岁游。不知潮水信,每日到沙头。 乘晓南湖去,参差叠浪横。前洲在何处,雾里雁嘤嘤。
张仲素
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山色不移楼殿尽, 石台依旧水云空。唯馀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刘沧
御绩创羲黄,缁冠表素王。瀑飞临碧海,火浣擅炎方。 孙被登三相,刘衣阐四方。伫因舂斗粟,来晓棣华芳。
372 0 0
李峤
一 当国民党对于共产党从合作改为剿灭之后,有人说,国民党先前原不过利用他们的,北伐将成的时候,要施行剿灭是豫定的计划。但我以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国民党中很有些有权力者,是愿意共产的,他们那时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苏联去学习,便是一个证据,因为中国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第一等宝贵的人,他们决不至于使他们去练习做剿灭的材料。不过权力者们好像有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以为中国只管共产,但他们自己的权力却可以更大,财产和姨太太也更多;至少,也总不会比不共产还要坏。 我们有一个传说。大约二千年之前,有一个刘先生,积了许多苦功,修成神仙,可以和他的夫人一同飞上天去了,然而他的太太不愿意。为什么呢?她舍不得住着的老房子,养着的鸡和狗。刘先生只好去恳求上帝,设法连老房子,鸡,狗,和他们俩全都弄到天上去,这才做成了神仙。〔2〕也就是大大的变化了,其实却等于并没有变化。假使共产主义国里可以毫不改动那些权力者的老样,或者还要阔,他们是一定赞成的。然而后来的情形证明了共产主义没有上帝那样的可以通融办理,于是才下了剿灭的决心。孩子自然是第一等宝贵的人,但自己究竟更宝贵。 于是许多青年们,共产主义者及其嫌疑者,左倾者及其嫌疑者,以及这些嫌疑者的朋友们,就到处用自己的血来洗自己的错误,以及那些权力者们的错误。权力者们的先前的错误,是受了他们的欺骗的,所以必得用他们的血来洗干净。然而另有许多青年们,却还不知底细,在苏联学毕,骑着骆驼高高兴兴的由蒙古回来了。我记得有一个外国旅行者还曾经看得酸心,她说,他们竟不知道现在在祖国等候他们的,却已经是绞架。 不错,是绞架。但绞架还不算坏,简简单单的只用绞索套住了颈子,这是属于优待的。而且也并非个个走上了绞架,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还有一条路,是使劲的拉住了那颈子套上了绞索的朋友的脚。这就是用事实来证明他内心的忏悔,能忏悔的人,精神是极其崇高的。 二 从此而不知忏悔的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就成了该杀的罪人。而且这罪人,却又给了别人无穷的便利;他们成为商品,可以卖钱,给人添出职业来了。而且学校的风潮,恋爱的纠纷,也总有一面被指为共产党,就是罪人,因此极容易的得到解决。如果有谁和有钱的诗人辩论,那诗人的最后的结论是:共产党反对资产阶级,我有钱,他反对我,所以他是共产党。于是诗神就坐了金的坦克车,凯旋了。 但是,革命青年的血,却浇灌了革命文学的萌芽,在文学方面,倒比先前更其增加了革命性。政府里很有些从外国学来,或在本国学得的富于智识的青年,他们自然是觉得的,最先用的是极普通的手段:禁止书报,压迫作者,终于是杀戮作者,五个左翼青年作家〔3〕就做了这示威的牺牲。然而这事件又并没有公表,他们很知道,这事是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古人也早经说过,“以马上得天下,不能以马上治之。”〔4〕所以要剿灭革命文学,还得用文学的武器。 作为这武器而出现的,是所谓“民族文学”〔5〕。他们研究了世界上各人种的脸色,决定了脸色一致的人种,就得取同一的行为,所以黄色的无产阶级,不该和黄色的有产阶级斗争,却该和白色的无产阶级斗争。他们还想到了成吉思汗,作为理想的标本,描写他的孙子拔都汗,怎样率领了许多黄色的民族,侵入斡罗斯,将他们的文化摧残,贵族和平民都做了奴隶。 中国人跟了蒙古的可汗去打仗,其实是不能算中国民族的光荣的,但为了扑灭斡罗斯,他们不能不这样做,因为我们的权力者,现在已经明白了古之斡罗斯,即今之苏联,他们的主义,是决不能增加自己的权力,财富和姨太太的了。然而,现在的拔都汗是谁呢? 一九三一年九月,日本占据了东三省,这确是中国人将要跟着别人去毁坏苏联的序曲,民族主义文学家们可以满足的了。但一般的民众却以为目前的失去东三省,比将来的毁坏苏联还紧要,他们激昂了起来。于是民族主义文学家也只好顺风转舵,改为对于这事件的啼哭,叫喊了。许多热心的青年们往南京去请愿,要求出兵;然而这须经过极辛苦的试验,火车不准坐,露宿了几日,才给他们坐到南京,有许多是只好用自己的脚走。到得南京,却不料就遇到一大队曾经训练过的“民众”,手里是棍子,皮鞭,手枪,迎头一顿打,使他们只好脸上或身上肿起几块,当作结果,垂头丧气的回家,有些人还从此找不到,有的是在水里淹死了,据报上说,那是他们自己掉下去的。〔6〕民族主义文学家们的啼哭也从此收了场,他们的影子也看不见了,他们已经完成了送丧的任务。这正和上海的葬式行列是一样的,出去的时候,有杂乱的乐队,有唱歌似的哭声,但那目的是在将悲哀埋掉,不再记忆起来;目的一达,大家走散,再也不会成什么行列的了。 三 但是,革命文学是没有动摇的,还发达起来,读者们也更加相信了。 于是别一方面,就出现了所谓“第三种人”,是当然决非左翼,但又不是右翼,超然于左右之外的人物。他们以#p#副标题#e#
346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