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 家僮十馀人,枥马三四匹。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 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徇物。炙手外炎炎,履冰中栗栗。 朝饥口忘味,夕惕心忧失。但有富贵名,而无富贵实。
449 0 0
白居易
奈何许!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
376 0 0
佚名
【清平乐】 琐窗春暮, 满地梨花雨。 君不归来情又去, 红泪散沾金缕。 梦魂飞断烟波, 伤心不奈春何。 空把金针独坐, 鸳鸯愁绣又窠。
454 0 0
韦庄
诵真经,期万过。未灭无明心火。宜回首,探真空。融怡淡漠中。 自古人,何处在。谩记声名沽卖。抛尘累,养清闲。琼浆自驻颜。
369 0 0
中华文学
城西三月三十日,别友辞春两恨多。 帝里却归犹寂寞,通州独去又如何。
385 0 0
琼树挂初日,珠箔卷清霜。夜来溪上微雨,佳节过重阳。共庆当年此际,曾见天麟协梦,华阀挂蓬桑。人作鲁侯祝,俾尔寿而臧。 保疲瘵,旌德善,致吉祥。会看报政,朝夕芝检趣徵黄。不藉灵丹九转,不用蟠桃三窃,源远自流长。愿借沧溟富,斟酌荐瑶觞。
375 0 0
王之道
【点绛唇】 小院新凉, 晚来顿觉罗衫薄。 不成孤酌, 形影空酬酢。[1] 萧寺怜君,[2] 别绪应萧索。 西风恶, 夕阳吹角,[3] 一阵槐花落。
395 0 0
纳兰性德
灵峰标胜境,神府枕通川。玉殿斜连汉,金堂迥架烟。 断风疏晚竹,流水切危弦。别有青门外,空怀玄圃仙。
骆宾王
小阑干,深院宇。依旧当时别处。朱户锁,玉楼空。一帘霜日红。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凝泪眼,出重城。隔溪羌笛声。
366 0 0
插花饮酒何妨事,樵唱渔歌不碍时。
371 0 0
淮甸当年忆旅游,衲衣棕笠外何求。城中古巷寻诗客, 桥上残阳背酒楼。晴色水云天合影,晚声名利市争头。 可怜王化融融里,惆怅无僧似惠休。
463 0 0
齐己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339 0 0
刺鼻何曾嚏,蹋面不知嗔。高生两个齿,自谓得胜人。
374 0 0
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转似秋蓬无定处, 长于春梦几多时。半头白发惭萧相,满面红尘问远师。 应是世间缘未尽,欲抛官去尚迟疑。
457 0 0
龙虎旌旗雨露飘,玉楼歌断碧山遥。 玄宗上马太真去,红树满园香自销。
501 0 0
张祜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400 0 0
度岭春风暖,花多不识名。瘴烟迷月色,巴路傍溪声。 畏药将银试,防蛟避水行。知君怜酒兴,莫杀醉猩猩。
424 0 0
未就丹砂须九转。谁把新词,歌绕梁尘遍。拍拍韶华春意满。揆予初度文何健。 恰是山花汀草远。独乐园林,不梦笙歌殿。灵气仙才非袓
474 0 0
韩淲
何人置此乡,杳在天皇外。有事忘哀乐,有时忘显晦。 如寻罔象归,似与希夷会。从此共君游,无烦用冠带。
498 0 0
皮日休
看客在戏台下喝倒采,食客在膳堂里发标〔2〕,伶人厨子,无嘴可开,只能怪自己没本领。但若看客开口一唱戏,食客动手一做菜,可就难说了。 所以,我以为批评家最平稳的是不要兼做创作。假如提起一支屠城的笔,扫荡了文坛上一切野草,那自然是快意的。但扫荡之后,倘以为天下已没有诗,就动手来创作,便每不免做出这样的东西来:宇宙之广大呀,我说不出;父母之恩呀,我说不出;爱人的爱呀,我说不出。 阿呀阿呀,我说不出! 这样的诗,当然是好的,——倘就批评家的创作而言。太上老君的《道德》五千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3〕,其实也就是一个“说不出”,所以这三个字,也就替得五千言。 呜呼,“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4〕“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5〕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语丝》周刊第一期。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八日北京星星文学社《文学周刊》第十七号发表周灵均《删诗》一文,把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康白情《草儿》、俞平伯《冬夜》、徐玉诺《将来的花园》、朱自清、叶绍钧《雪朝》、汪静之《蕙的风》、陆志韦《渡河》八部新诗,都用“不佳”、“不是诗”、“未成熟的作品”等语加以否定。后来他在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晨报副刊》发表《寄语母亲》一诗,其中多是“写不出”一类语句:“我想写几句话,寄给我的母亲,刚拿起笔儿却又放下了,写不出爱,写不出母亲的爱呵。”“母亲呵,母亲的爱的心呵,我拿起笔儿却又写不出了。”本篇就是讽刺这种倾向的。 〔2〕发标江浙一些地方的方言,耍威风的意思。〔3〕太上老君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者。东汉以来道教奉他为祖师,尊称太上老君。《道德》,即《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为老聃所著。“道可道非常道”,见该书第一章。 〔4〕“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等语,见《孟子·离娄下》。〔5〕“子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语见《孟子·滕文公下》。
359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