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阑香砌。红紫妖韶何足计。争似幽芳。几朵先春蘸碧塘。 玉船金盏。谁谓花神情有限。绰约仙姿。仿佛江皋解佩时。
373 0 0
韦骧
疏鼓应繁丝,送神归九疑。苍龙随赤凤,帝子上天时。 骤雨归山疾,长江下日迟。独怜游宦子,今夜泊天涯。
333 0 0
李端
在上海制图版,比别处便当,也似乎好些,所以日报的星期附录画报呀,书店的什么什么月刊画报呀,也出得比别处起劲。这些画报上,除了一排一排的坐着大人先生们的什么什么会开会或闭会的纪念照片而外,还一定要有“女士”。 “女士”的尊容,为什么要绍介于社会的呢?我们只要看那说明,就可以明白了。例如: “A女士,B女校皇后,性喜音乐。” “C女士,D女校高材生,爱养叭儿狗。” “E女士,F大学肄业,为G先生之第五女公子。” 再看装束:春天都是时装,紧身窄袖;到夏天,将裤脚和袖子都撒掉了,坐在海边,叫作“海水浴”,天气正热,那原是应该的;入秋,天气凉了,不料日本兵恰恰侵入了东三省,于是画报上就出现了白长衫的看护服,或托枪的戎装的女士们。 这是可以使读者喜欢的,因为富于戏剧性。中国本来喜欢玩把戏,乡下的戏台上,往往挂着一副对子,一面是“戏场小天地”,一面是“天地大戏场”。做起戏来,因为是乡下,还没有《乾隆帝下江南》之类,所以往往是《双阳公主追狄》,《薛仁贵招亲》,其中的女战士,看客称之为“女将”。她头插雉尾,手执双刀(或两端都有枪尖的长枪),一出台,看客就看得更起劲。明知不过是做做戏的,然而看得更起劲了。 练了多年的军人,一声鼓响,突然都变了无抵抗主义者。于是远路的文人学士,便大谈什么“乞丐杀敌”,“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国”一流的传奇式古典,想一声锣响,出于意料之外的人物来“为国增光”。而同时,画报上也就出现了这些传奇的插画。但还没有提起剑仙的一道白光,总算还是切实的。 但愿不要误解。我并不是说,“女士”们都得在绣房里关起来;我不过说,雄兵解甲而密斯②托枪,是富于戏剧性的而已。 还有事实可以证明。一,谁也没有看见过日本的“惩膺中国军”的看护队的照片;二,日本军里是没有女将的。然而确已动手了。这是因为日本人是做事是做事,做戏是做戏,决不混合起来的缘故。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北斗》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冬华。 ②密斯英语Miss的音译,意思是小姐。
354 0 0
鲁迅
——寄《涛声》编辑的一封信编辑先生: 我常常看《涛声》,也常常叫“快哉!”但这回见了周木斋先生那篇《骂人与自骂》〔2〕,其中说北平的大学生“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应不逃难”,而致慨于五四运动时代式锋芒之销尽,却使我如骨鲠在喉,不能不说几句话。因为我是和周先生的主张正相反,以为“倘不能赴难,就应该逃难”,属于“逃难党”的。 周先生在文章的末尾,“疑心是北京改为北平的应验”,我想,一半是对的。那时的北京,还挂着“共和”的假面,学生嚷嚷还不妨事;那时的执政,是昨天上海市十八团体为他开了“上海各界欢迎段公芝老大会”〔3〕的段祺瑞先生,他虽然是武人,却还没有看过《莫索理尼传》。然而,你瞧,来了呀。有一回,对着请愿的学生毕毕剥剥的开枪了〔4〕,兵们最受瞄准的是女学生,这用精神分析学来解释,是说得过去的,尤其是剪发的女学生,这用整顿风俗〔5〕的学说来解说,也是说得过去的。总之是死了一些“莘莘学子”。然而还可以开追悼会;还可以游行过执政府之门,大叫“打倒段祺瑞”。为什么呢?因为这时又还挂着“共和”的假面。然而,你瞧,又来了呀。现为党国大教授的陈源先生,在《现代评论》上哀悼死掉的学生,说可惜他们为几个卢布送了性命;〔6〕《语丝》反对了几句,现为党国要人的唐有壬先生在《晶报》上发表一封信,说这些言动是受墨斯科的命令的。这实在已经有了北平气味了。 后来,北伐成功了,北京属于党国,学生们就都到了进研究室的时代,五四式是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很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的。为了矫正这种坏脾气,我们的政府,军人,学者,文豪,警察,侦探,实在费了不少的苦心。用诰谕,用刀枪,用书报,用煅炼,用逮捕,用拷问,直到去年请愿之徒,死的都是“自行失足落水”,连追悼会也不开的时候为止,这才显出了新教育的效果。 倘使日本人不再攻榆关,我想,天下是太平了的,“必先安内而后可以攘外”〔7〕。但可恨的是外患来得太快一点,太繁一点,日本人太不为中国诸公设想之故也,而且也因此引起了周先生的责难。 看周先生的主张,似乎最好是“赴难”。不过,这是难的。倘使早先有了组织,经过训练,前线的军人力战之后,人员缺少了,副司令〔8〕下令召集,那自然应该去的。无奈据去年的事实,则连火车也不能白坐,而况乎日所学的又是债权论,土耳其文学史,最小公倍数之类。去打日本,一定打不过的。大学生们曾经和中国的兵警打过架,但是“自行失足落水”了,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事实并不这样的,死得比蚂蚁还不如,炮口也堵不住,刀枪也胶不住。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9〕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我也正是反对大学生“赴难”的一个。 那么,“不逃难”怎样呢?我也是完全反对。自然,现在是“敌人未到”的,但假使一到,大学生们将赤手空拳,骂贼而死呢,还是躲在屋里,以图幸免呢?我想,还是前一着堂皇些,将来也可以有一本烈士传。不过于大局依然无补,无论是一个或十万个,至多,也只能又向“国联”报告一声罢了。去年十九路军的某某英雄怎样杀敌,大家说得眉飞色舞,因此忘却了全线退出一百里的大事情,可是中国其实还是输了的。而况大学生们连武器也没有。现在中国的新闻上大登“满洲国”〔10〕的虐政,说是不准私藏军器,但我们大中华民国人民来藏一件护身的东西试试看,也会家破人亡,——先生,这是很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的呵。 施以狮虎式的教育,他们就能用爪牙,施以牛羊式的教育,他们到万分危急时还会用一对可怜的角。然而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式的教育呢,连小小的角也不能有,则大难临头,惟有兔子似的逃跑而已。自然,就是逃也不见得安稳,谁都说不出那里是安稳之处来,因为到处繁殖了猎狗,诗曰:“贠E贠Es赐茫?鋈?裰?薄玻保薄常?酥?揭病H辉蛉??*计,固仍以“走”为上计耳。 总之,我的意见是:我们不可看得大学生太高,也不可责备他们太重,中国是不能专靠大学生的;大学生逃了之后,却应该想想此后怎样才可以不至于单是逃,脱出诗境,踏上实地去。 但不知先生以为何如?能给在《涛声》上发表,以备一说否?谨听裁择,并请文安。 罗怃顿首。一月二十八夜。 再:顷闻十来天之前,北平有学生五十多人因开会被捕,可见不逃的还有,然而罪名是“借口抗日,意图反动”,又可见虽“敌人未到”,也大以“逃难”为是也。二十九日补记。 BB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一日上海《涛声》第二卷第五期,署名罗怃。原题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2〕周木斋(1910—1941)江苏武进人,当时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他的《骂人与自骂》,载《涛声》第二卷第四期(一九三三年一月#p#副标题#e#
326 0 0
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 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357 0 0
中华文学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谁昭华吹古调,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323 0 0
张孝祥
粉纭隔窗语,重约蹋青期。总得相逢处,无非欲去时。 恨深书不尽,宠极意多疑。惆怅桃源路,惟教梦寐知。
416 0 0
韩偓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362 0 0
佚名
漠漠江皋,迢迢驿路,天教为春传信。万木丛边,百花头上,不管雪飞风紧。寻交访旧,惟翠竹、寒松相认。不意牵丝动兴,何心衬妆添晕。孤标最甘冷落,不许蝶亲蜂近。直自从来洁白,个中清韵。尽做重闻塞管,也何害、香销粉痕尽。待到和羹,才明底蕴。
344 0 0
捍拨金泥雅制新。紫檀槽映小腰身。娅姹雏莺相对语。欣睹。上林花底暖生春。 飒飒胡沙飞指下。休讶。一般奇绝称精神。向道曲终多少意。须记。昭阳殿里旧承恩。
328 0 0
曾觌
钓轮形与月轮同,独茧和烟影似空。若向三湘逢雁信, 莫辞千里寄渔翁。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镜水风。 终日垂钩还有意,尺书多在锦鳞中。
406 0 0
温庭筠
鄠陂鱼美酒偏浓,不出琴斋见雪峰。 应胜昨来趋府日,簿书床上乱重重。
421 0 0
张籍
运命将来各有期,好官才阙即思之。 就中堪爱羊玄保,偏受君王分外知。
378 0 0
长安一分首,万里隔烟波。 ——王早 海上青山暮,天涯白发多。 ——耿湋 寻僧因看竹,访道或求鹅。 ——辛晃 云树无猿鸟,阴崖足薜萝。 ——耿湋 醉中留越客,兴里眄庭柯。 ——辛晃 黄叶身仍逐,丹霄背未摩。 ——耿湋 别愁连旦暮,归梦绕关河。 ——辛晃 高柳寒蝉对,空阶夜雨和。 ——耿湋 年华空荏苒,名宦转蹉跎。 ——辛晃 南陌东城路,春来几度过。 ——耿湋
371 0 0
【千里送鹅毛】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495 0 0
缅伯高
苍山烟淡,寒溪风定,玉簪罗带绸缪。轻霭暮飞,青冥远净,珠星璧月光浮。城际踊层楼。正翠帘高卷,绿琐低钩。影落尊罍,气和歌管共清游。 史君冠世风流。拥香鬟凭槛,雾鬓凝眸。银烛暖宵,花光照席,谯门莫报更筹。逸兴醉无休。赋探梅芳信,翻曲新讴。想见疏枝冷蕊,春意到沙洲。
375 0 0
张元干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本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 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 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314 0 0
韩愈
南岳自兹近,湘流东逝深。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 回首过津口,而多枫树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瓮馀不尽酒,膝有无声琴。 圣贤两寂寞,眇眇独开襟。
348 0 0
杜甫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340 0 0
邵雍
海燕双飞意若何,曲梁呕嘎语声多。 茅檐不必嫌卑陋,犹胜吴宫爇尔窠。
423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