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之余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2〕,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九月三十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月二日《申报·自由谈》。〔2〕“悲哉秋之为气也”语见战国时楚国诗人宋玉《九辩》。
343 0 0
鲁迅
江南载酒平生事。游宦如萍寄。蓬山归路傍银台。还是扬州一梦、却惊回。 年年后土春来早。不负金尊倒。明年珠履赏春时。应寄琼花一朵、慰相思。
429 0 0
晁补之
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 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475 0 0
杨巨源
山绕江城腊又残。朔风垂地雪成团。莫将带雨梨花认,且作临风柳絮看。 烟杳渺,路弥漫。千林犹待月争寒。凭君细酌羔儿酒,倚遍琼楼十二阑。
327 0 0
韩元吉
累年无的信,每夜梦边城。袖掩千行泪,书封一尺情。
394 0 0
中华文学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381 0 0
秦观
回塘最幽处,拍水小亭开。莫怪阑干湿,夜宿来。
507 0 0
朱景玄
秋收稻,夏收头。
334 0 0
佚名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389 0 0
刘克庄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雪片阔 一作:云片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339 0 0
岑参
僻地好泉石,何人曾陆沈。不知青嶂外,更有白云深。 因此见乔木,几回思旧林。殷勤猿与鸟,惟我独何心。
497 0 0
于武陵
晓气生绿水,春条露霏霏。林间栖鸟散,远念征人起。 幽花宿含彩,早蝶寒弄翅。君行非晨风,讵能从门至。
360 0 0
王建
阑干风冷雪漫漫,惆怅无人把钓竿。时有官船桥畔过,白鸥飞去落前滩。
500 0 0
姜夔
《隋书》《经籍志》〔2〕:《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唐书》《艺文志》同,又录一卷〔3〕,《旧唐志》三十卷〔4〕。承字伟平,山阴人,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见《吴志》《妃嫔传》并注〔5〕。《后汉书》宋时已不传,故王应麟《困学纪闻》自《文选》注转引之〔6〕;吴淑进注《事类赋》在淳化时,亦言谢书遗逸〔7〕初阳曲傅山乃云其家旧藏明刻本,以校《曹全碑》,无不合〔8〕,然他人无得见者;惟钱塘姚之骃辑本四卷,在《后汉书补逸》中〔9〕,虽不著出处,难称审密,而确为谢书。其后仁和孙志祖〔10〕。黟汪文台〔11〕又各有订补本,遗文稍备,顾颇杂入范晔书〔12〕,不复分别。今一一校正,厘为六卷,先四卷略依范书纪传次第,后二卷则凡名氏偶见范书或所不载者,并写入之。案《隋志》录《后汉书》八家〔13〕,谢书最先,草创之功,足以称纪;而今日逸文乃仅藉范晔书,《三国志》注及唐宋类书以存。注家务取不同之说,以备异闻,而类书所引,又多损益字句,或转写讹异,至不可通,故后贤病其荒率,时有驳难;亦就闻见所及,最其要约,次之本文之后,以便省览云。 ※ ※ ※ 〔1〕本篇据手稿编入,原无标点。当写于一九一三年三月。 谢承《后汉书》,鲁迅辑录的散佚古籍之一,一九一三年三月辑成,共六卷,未印行。 〔2〕《隋书》《经籍志》《隋书》,纪传体隋代史,唐代魏征等著,八十五卷。其中《经籍志》为长孙无忌等著,载列汉至隋的存佚书目。它所采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分类法,直至清代相沿未变。 〔3〕《唐书》《艺文志》《唐书》,这里指《新唐书》,纪传体唐代史,宋代宋祁、欧阳修等著,二二五卷。其中《艺文志》载列唐时所存书目,著录谢承《后汉书》一三○卷,又录一卷。按乾隆武英殿版《新唐书·艺文志》作“一三三卷,又录一卷。” 〔4〕《旧唐志》即《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原名《唐书》,纪传体唐代史,五代后晋刘昫等著,二百卷。后人为与《新唐书》区别,故加“旧”字。按该书《经籍志》载:“《后汉书》一百三十三卷,谢承撰。”本文作“三十卷”,字有脱误。 〔5〕《三国志·吴书·妃嫔传》:“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 ……早卒。后十余年,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注:“《会稽典录》:承字伟平,博学洽闻,尝所知见,终身不忘。”《三国志》,纪传体魏、蜀、吴三国史,晋代陈寿著,六十五卷。注文为南朝宋裴松之所作。 〔6〕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宋末学者。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困学纪闻》,读书笔记,二十卷。 卷十三“考史”部“谢承”条有“谢承父婴为尚书侍郎”等语,下注: “谢承《后汉书》,见《文选》注。”《文选》,即《昭明文选》,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共三十卷。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为六十卷。《困学纪闻》引语见《文选》卷二十四陆士衡《答贾长渊》诗李善注。 〔7〕吴淑(947—1002)字正仪,宋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官至职方员外郎。宋淳化(990—994)年间,进所著类书《事类赋》百篇,又应诏自加注释,分为三十卷。他在《进〈事类赋〉状》中称:谢承《后汉书》等“皆今所遗逸,而著述之家,相承为用。不忍弃去,亦复存之。” 〔8〕傅山(1607—1684)字青主,阳曲(今属山西)人,明清之际学者。据《困学纪闻》卷十三“考史”部“谢承”条阎若璩夹注: 傅山自云其家有“永乐间扬州刊本”谢承《后汉书》;“郃阳曹全碑出,曾以谢书考证,多所裨,大胜范书。以寇乱亡失。”《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东汉碑刻,记当时郃阳(今属陕西)县令曹全事迹。明代万历年间在陕西出土。 〔9〕姚之骃字鲁思,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监察御史。辑有《〈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内收已经逸失的《后汉书》八家: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八卷,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四卷,晋薛莹《后汉书》、晋张璠《后汉记》、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袁山松《后汉书》各一卷,晋司马彪《续汉书》四卷。 〔10〕孙志祖(1736—1800)字诒穀,一字颐谷,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御史。辑有《重订谢承〈后汉书〉补逸》五卷。 著有《读书脞录》等。 〔11〕汪文台(1796—1844)字南士,清代黟(今属安徽)人。 辑有《七家〈后汉书〉》二十一卷,包括谢承书八卷,薛莹书一卷,司马彪书五卷,华峤书二卷,谢沈书一卷,袁山松书二卷,张璠书一卷,并附失名氏书一卷。 〔12〕范晔书指范晔所著《后汉书》。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曾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撰《后汉书》,成帝纪、列传九十卷,即被杀。梁代刘#p#副标题#e#
354 0 0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451 0 0
高启
计江南、许多风景,繁华只在睛昼。些儿淡沲花著柳。疏雨后。更艳艳绵绵,泼眼浓如酒。飞浮宇宙。但借日浮香,随烟著物,巧笔画难就。 惆怅处,曾记苏堤携手。十年惊觉回首。苍埃霁景成阴晦,湖水湖烟依旧。凝望久。问燕燕莺莺,识此年花否。长门别有。脉脉断肠人,柔情荡漾,长是为伊瘦。
362 0 0
腊月今朝恰一旬。梅花开遍陇头春。篆烟起处人称寿,从昔家和福自生。 新喜事,得佳姻。贤郎顺妇正充庭。从今更祝千千岁,要与邦人作典型。
324 0 0
求闲身未得,此日到京东。独在钟声外,相逢树色中。 谁言人渐老,所向意皆同。月上因留宿,移床对药丛。
445 0 0
朱庆馀
锦水双龙,鞭风驾霆,来游璧池。有一龙跃出,精神电烨,一龙战退,鳞甲天飞。一样轩拏,殊途升蛰,造化真同戏小儿。时人眼,总羡他腾踏,笑我卑栖。 促装且恁西归。信自古功名各有时。但而今莫问,谁强谁弱,只争些时节,来速来迟。无地楼台,有官鼎鼐,命到亨通事事宜。三年里,看龙头独露,雁塔同题。
305 0 0
十月二十一日,吾母太淑人生日也。今年九十,仰荷乾坤垂佑,赐以福寿康宁,愿益加景覆,令其耳目聪明,手足便顺,五脏六腑,和气流通,常获平安之庆,子孙贤顺,寸禄足以供甘旨也。 诸佛林中女寿星。千祥百福产心田。喜归玉母初生地,满劝麻姑不老泉。 吾梦佛,半千员。一年一佛护庭萱。数过九十从头数,四百馀零一十年。
364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