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368 0 0
戴叔伦
尺帛无长裁,浅水无长流。水浅易成枯,帛短谁人收。 人生取舍间,趋竞固非优。旧交迹虽疏,中心自云稠。 新交意虽密,中道生怨尤。踟蹰复踟蹰,世路今悠悠。 主人饮君酒,劝君弗相违。但当尽弘量,觞至无复辞。 人生百年中,会合能几时。不见枝上花,昨满今渐稀。 花落还再开,人老无少期。古来贤达士,饮酒不复疑。
323 0 0
退处乡关,幽栖林薮,舍宇第须茅盖。翠巘清泉,启轩窗遥对。遇等闲、邻里过从,亲朋临顾,草草便成幽会。策杖携壶,向湖边柳外。 旋买溪鱼,便斫银丝脍。谁复欲痛饮,如长鲸吞海。共惜醺酣,恐欢娱难再。矧清风明月非钱买。休追念、金马玉堂心胆碎。且斗尊前,有阿谁身在。
296 0 0
中华文学
戈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襄王。球来香袖依稀暖, 酒凸觥心泛滟光。红弦高紧声声急,珠唱铺圆袅袅长。 自比诸生最无取,不知何处亦升堂。
386 0 0
杜牧
冰齿味瑶轴,只应神鬼知。坐当群静后,吟到月沈时。 雪峡猿声健,风柽鹤立危。篇篇一字字,谁复更言诗。
428 0 0
杜荀鹤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375 0 0
陈与义
碧峰天柱下,鼓角镇南军。管记催飞檄,蓬莱辍校文。 栈霜朝似雪,江雾晚成云。想出褒中望,巴庸方路分。
314 0 0
司空曙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355 0 0
刘商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326 0 0
顾况
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 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376 0 0
辛弃疾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翠华西去几时返, 枭巢乳鸟藏蛰燕。御门空锁五十年,税彼农夫修玉殿。 六街朝暮鼓冬冬,禁兵持戟守空宫。百官月月拜章表, 驿使相续长安道。上阳宫树黄复绿,野豺入苑食麋鹿。 陌上老翁双泪垂,共说武皇巡幸时。
412 0 0
张籍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379 0 0
小文
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黄雀数声催柳变, 清溪一路踏花归。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305 0 0
题记〔2〕 两三年前,我从这杂文集中翻译《北京的魅力》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续译下去,积成一本书册。每当不想作文,或不能作文,而非作文不可之际,我一向就用一点译文来塞责,并且喜欢选取译者读者,两不费力的文章。这一篇是适合的。 爽爽快快地写下去,毫不艰深,但也分明可见中国的影子。我所有的书籍非常少,后来便也还从这里选译了好几篇,那大概是关于思想和文艺的。 作者的专门是法学,这书的归趣是政治,所提倡的是自由主义。我对于这些都不了然。只以为其中关于英美现势和国民性的观察,关于几个人物,如亚诺德,威尔逊,穆来〔3〕的评论,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泻水,使人不觉终卷。听说青年中也颇有要看此等文字的人。自检旧译,长长短短的已有十二篇,便索性在上海的“革命文学”潮声中〔4〕,在玻璃窗下,再译添八篇,凑成一本付印了。 原书共有三十一篇。如作者自序所说,“从第二篇起,到第二十二篇止,是感想;第二十三篇以下,是旅行记和关于旅行的感想。”我于第一部分中,选译了十五篇;从第二部分中,只选译了四篇,因为从我看来,作者的旅行记是轻妙的,但往往过于轻妙,令人如读日报上的杂俎,因此倒减却移译的兴趣了。那一篇《说自由主义》,也并非我所注意的文字。 我自己,倒以为瞿提所说,自由和平等不能并求,也不能并得的话,更有见地,所以人们只得先取其一的。然而那却正是作者所研究和神往的东西,为不失这书的本色起见,便特地译上那一篇去。 这里要添几句声明。我的译述和绍介,原不过想一部分读者知道或古或今有这样的事或这样的人,思想,言论;并非要大家拿来作言动的南针。世上还没有尽如人意的文章,所以我只要自己觉得其中有些有用,或有些有益,于不得已如前文所说时,便会开手来移译,但一经移译,则全篇中虽间有大背我意之处,也不加删节了。因为我的意思,是以为改变本相,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的。 我先前译印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时,办法也如此。且在《后记》里,曾悼惜作者的早死,因为我深信作者的意见,在日本那时是还要算急进的。后来看见上海的《革命的妇女》上,元法先生的论文〔5〕,才知道他因为见了作者的另一本《北米印象记》〔6〕里有赞成贤母良妻主义的话,便颇责我的失言,且惜作者之不早死。这实在使我很惶恐。我太落拓,因此选译也一向没有如此之严,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我希望这一本书的读者,肯体察我以上的声明。 例如本书中的《论办事法》是极平常的一篇短文,但却很给了我许多益处。我素来的做事,一件未毕,是总是时时刻刻放在心中的,因此也易于困惫。那一篇里面就指示着这样脾气的不行,人必须不凝滞于物。我以为这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效法的,但万不可和中国祖传的“将事情不当事”即“不认真”相牵混。 原书有插画三幅,因为我觉得和本文不大切合,便都改换了,并且比原数添上几张,以见文中所讲的人物和地方,希望可以增加读者的兴味。帮我搜集图画的几个朋友,我便顺手在此表明我的谢意,还有教给我所不解的原文的诸君。 一九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鲁迅于上海寓楼译毕记。 ※ ※ ※ 〔1〕《思想·山水·人物》日本鹤见祐辅的杂文集。原书于一九二四年由日本东京大日本雄辩会社出版,共收杂文三十一篇。鲁迅选译了二十篇,其中十三篇(包括序言)的译文在收入单行本之前,曾分别发表于当时的报刊(《北新》周刊、《北新》半月刊、《语丝》周刊、《京报副刊》、《莽原》半月刊、《民众文艺周刊》)。 鹤见祐辅(1885—1972),日本评论家,曾留学美国。主要著作除《思想·山水·人物》外,有《南洋游记》、《欧美名士印象记》、《拜仑传》等。 〔2〕本篇最初以《关于思想山川人物》为题,连同《思想·山水·人物》序言的译文,同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二十二期,后收入《思想·山水·人物》单行本。 〔3〕亚诺德(M.Arnold,1822—1888)英国文艺批评家、诗人。著有《文学批评论文集》等。威尔逊(W.Wilson,1856—1924),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民主党人。穆来(J.Morley,1838—1923),英国历史学家、政论家,曾任自由党内阁大臣。 〔4〕“革命文学”潮声中指一九二八年间创造社等文学团体提倡的革命文学。 〔5〕《革命的妇女》上,元法先生的论文待查。 〔6〕《北米印象记》即《北美印象记》,日本厨川白村写于一九一七年的游美杂记。有沈端先中译本,一九二九年上海金屋书店出版。 《说幽默》译者附记〔1〕 将humor这字,音译为“幽默”,是语堂〔2〕开首的。因为那两字似乎含有#p#副标题#e#
311 0 0
鲁迅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索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俊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638 0 0
闻一多
圣朝思纪律,宪府得中贤。指顾风行地,仪形月丽天。 不仁恒自远,为政复何先。虚室唯生白,闲情却草玄。 迎霜红叶早,过雨碧苔鲜。鱼乐翻秋水,乌声隔暮烟。 旧游多绝席,感物遂成篇。更许穷荒谷,追歌白雪前。
吕温
高尔基的小说《母亲》一出版,革命者就说是一部“最合时的书”〔2〕。而且不但在那时,还在现在。我想,尤其是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这有沈端先〔3〕君的译本为证,用不着多说。在那边,倒已经看不见这情形,成为陈迹了。 这十四幅木刻,是装饰着近年的新印本的。刻者亚历克舍夫〔4〕,是一个刚才三十岁的青年,虽然技术还未能说是十分纯熟,然而生动,有力,活现了全书的神采。便是没有读过小说的人,不也在这里看见了暗黑的政治和奋斗的大众吗?一九三四年七月廿七日,鲁迅记。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四年八月蓝图纸翻印本《〈母亲〉木刻十四幅》画册。原无标题。 《〈母亲〉木刻十四幅》,韩白罗用晒图法翻印,由鲁迅提供原插图并作序(参看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七日致韩白罗信)。按韩白罗,天津人,当时在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 〔2〕“最合时的书”列宁语,见高尔基所著回忆录《列宁》。〔3〕沈端先笔名夏衍,浙江杭州人,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领导人之一。他翻译的《母亲》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三○年八月由大江书铺分上下册出版。 〔4〕亚历克舍夫(H.A.AMVXNVVH,1894—1934)苏联画家V饕?髌酚*高尔基《母亲》、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徒》、斐定《城与年》插图。
397 0 0
陋人居止。旬一集真终日喜。先自薰风堂名。客目轮流次第通。 昔贤置酒。十老半千年纪寿。知彼由何。真处闲中日月多。
405 0 0
沈瀛
初上舞裀时,争看袜罗弓窄。恰似晚霞零乱,衬一钩新月。 折旋多态小腰身,分明是回雪。生怕因风飞去,放真珠帘隔。
434 0 0
向子諲
谷鸟时一啭,田园春雨馀。光风动林早,高窗照日初。 独饮涧中水,吟咏老氏书。城阙应多事,谁忆此闲居。
335 0 0
韦应物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