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远召沧浪客,几度临歧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
393 0 0
刘长卿
山下人来说,多时不下山。是应终未是,闲得且须闲。 海面云归窦,猿边月上关。寻思乱峰顶,空送衲僧还。
383 0 0
齐己
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 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302 0 0
王维
怨别倚帏屏数声长叹息,思往事泪淋漓。坐不稳神魂飘荡,睡不宁鬼病禁持。数归期曲损春纤,盼回程皱定双眉。要相逢则除是枕席间魂梦里,几曾经这场憔悴。歌残金缕饲,酒尽了凤凰怀。【逍遥乐】悬悬在意,受了些万苦千辛,几曾歇一时半刻。我这里展转的疑惑,越思量越越的难为。这些时玉减香消添了病疾,冷清清独自孤栖。赤紧的关山路远,一去无音,搁不住双眸泪垂。【金菊香】盼青鸾不至阻了佳期,想黄犬无音失了配对,望锦鳞落空绝了信息。似醉如痴,瘦肌肤裙褪了小腰围。【梧叶儿】两情似酥和蜜,一心似鱼共水,同衾枕效于飞。早忘了山盟海誓,更和那星前月底,到如今怨他谁?这烦恼则除是天知地知。【醋葫芦】这些时病恹恹骨似柴,闷昏昏心似痴。恰便似随风柳絮不沾泥,-会家魂灵儿在儿在九霄云外飞。捱一日胜添了一岁,迟和疾早晚一身亏。【幺】想当日对神前碜可可的言誓盟,告苍天一桩桩说就里。全不想往日话儿依,过三秋尚然犹未回。你那里偎红倚翠,想着他百般聪俊有谁及。【后庭花】空闲了翡翠帏,消疏了莺燕期。生拆散鸳鸯会,硬分开鸾凤栖。痛伤悲,更阑之际。明朗朗照闲阶月色辉,昏惨惨伴离人灯焰微。麝兰散冷了翠帏,绛绡裙松了素体,揾鲛绡淹枕席。纱窗外风儿起,听铜壶玉漏滴。【柳叶儿】呀,我便是铁石人怎睡?一思量一会伤悲。恰便似刀剜九曲柔肠碎,离恨天人难觅。相思病命将危,虽然你送了人当是么便宜。【尾声】一简书和泪对,一篇词带愁寄。一桩桩一件件说从实,每日家望天涯则将那碧桃花树倚。也是我前缘前世,想人生最苦是别离。
323 0 0
中华文学
播迁悲远道,摇落感衰容。今日犹多难,何年更此逢。 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明发看烟树,唯闻江北钟。
328 0 0
渚宫杨柳暗,麦城朝雉飞。可怜踏青伴,乘暖著轻衣。 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樯竿上,始见春江阔。
492 0 0
刘禹锡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园。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始为江山静,终防市井喧。畦蔬绕茅屋,自足媚盘餐。
317 0 0
杜甫
偶爱春山住,因循值暑时。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 坐久松阴转,吟馀蝉韵移。自惭疏野甚,多失故人期。
375 0 0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451 0 0
左思
梦里江南浑不记,只君幽户难忘。夜来急雪绕东堂。竹窗松径里,何处问归航。 瓮底新醅应已熟,一尊知与谁尝。会须雄笔卷苍茫。雪涛声隐户,琼玉照颓墙。
336 0 0
叶梦得
鲁人之皋。数年不觉。 使我高蹈。唯其儒书。 以为二国忧。
362 0 0
佚名
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叶底奉君王。 九重深处无人见,分付新声与顺郎。
365 0 0
此生终使此身闲,不是春时且要还。 寄语桃花与流水,莫辞相送到人间。 溪口回舟日已昏,却听鸡犬隔前村。 殷勤重与秦人别,莫使桃花闭洞门。 却恐重来路不通,殷勤回首谢春风。 白鸡黄犬不将去,且寄桃花深洞中。 桃花夹岸杳何之,花满春山水去迟。 三宿武陵溪上月,始知人世有秦时。 渡水傍山寻绝壁,白云飞处洞天开。 仙人来往无行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370 0 0
恋此东道主,能令西上迟。徘徊暮郊别,惆怅秋风时。 上国邈千里,夷门难再期。行人望落日,归马嘶空陂。 不愧宝刀赠,维怀琼树枝。音尘倘未接,梦寐徒相思。
306 0 0
灞水何人不别离,无家南北倚空悲。 十年此路花时节,立马沾襟酒一卮。
478 0 0
罗邺
玉斧斩冰轮,中有乘鸾女。鬓乱钗横襟袖凉,只恐劝飞举。 青冥缥缈间,自有吹箫侣。不向巫山十二峰,朝暮为云雨。
397 0 0
蔡伸
建安六年,司马懿同张颌引兵数万,来拒我师。丞相恐其夺街亭,断我咽喉之道,故欲出兵把守。吾因请往斩贼杀敌,为蜀效忠。 时军中有历经百战之魏延、高翔,勇猛难挡之赵云、邓芝,谨慎善谋之王平诸将,而丞相见吾言恳心切,更立军令状,竟以此重任托付于吾,吾大喜之。 及至街亭,吾自以为是,傲慢不逊,不听王平之良言忠谏,舍要道而屯军山上。孰料司马懿得知,遣大军愤然来攻,复断吾汲水之道,纵火焚山,大乱吾军。吾军疲于奔命,或死或降,大败。此时思之,吾心犹寒矣! 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信然! 想当初,关公驰骋沙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戎马一生,却终败走麦城,惨遭杀戮。何也?岂曰关公不善战,抑或不勇猛耶?非也,人皆强而骄,弱而奋,关公亦然。 街亭一战,吾自行其是,傲慢骄横,重蹈关公之覆辙也。今违丞相节度,举动失宜,以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罪不容诛。此乃一步行之有蹇,今生恨之无穷也! 吾深知大行之期不远矣,人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吾今将肺腑之言相告,望蜀之谋臣武将戒之,切勿因饱读军书,熟谙战法而纸上谈兵,草莽行事;勿倚卒多士强而狂妄自重,轻敌不备。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时时勉之。 吾一生东征西战,积于今,杀敌无数,于国于民已无怨矣。然今天下大势未定,吾“―着不慎,满盘皆输”,将魂归黄泉,此乃吾平生之大憾也。幸诸葛丞相运筹帷幄,料事如神,蜀之将卒可尽信之,切莫违其节度。 世事难料,诸君当居安思危,临危不惧,切不可一步重蹈吾之覆辙而遗恨终生。蜀营卧虎藏龙,英才辈出,若戮力同心,则一统天下,兴复汉室指日可待矣!如此,吾虽死亦含笑九泉矣。 罪人:马谡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有二:一、构思别致,以遗书形式巧解文题。作者勾沉历史,以三国名将马谡的身份痛说经历,反省自身,深刻检讨自己不听忠言,刚愎自用,铸成千古大错的罪行,告诫蜀之谋臣武将要以己为鉴,切勿因饱读军书,熟谙战法而纸上谈兵,草莽行事;勿倚卒多士强而狂妄自重,轻敌不备。要深刻铭记“满招损,谦受益”的格言,时时勉之。文章言辞凿凿,情意殷殷,文笔流畅,诚可感人。二、作者深谙历史知识,深悟《三国》神韵,熟悉文言技法,使之在考场上还是获得了相对高分。 同时这也是一篇不注意考场写作技巧和细节,痛失街亭,未能获得满分的考场作文。其严重失误有二:一、分析欠深入,说理显肤浅;二、字数严重不足,连标点在内只有700来字。
332 0 0
小文
这几天的报章告诉我们:新任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黄郛〔1〕的专车一到天津,即有十七岁的青年刘庚生掷一炸弹,犯人当场捕获,据供系受日人指使,遂于次日绑赴新站外枭首示众〔2〕云。 清朝的变成民国,虽然已经二十二年,但宪法草案的民族民权两篇,日前这才草成,尚未颁布。上月杭州曾将西湖抢犯当众斩决,据说奔往赏鉴者有“万人空巷”之概〔3〕。可见这虽与“民权篇”第一项的“提高民族地位”稍有出入,却很合于“民族篇”第二项的“发扬民族精神”。南北统一,业已八年,天津也来挂一颗小小的头颅,以示全国一致,原也不必大惊小怪的。 其次,是中国虽说“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4〕,但一有事故,除三老通电,二老宣言,九四老人题字〔5〕之外,总有许多“童子爱国”,“佳人从军”的美谈,使壮年男儿索然无色。我们的民族,好像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6〕,到得老年,才又脱尽暮气,据讣文,死的就更其了不得。则十七岁的少年而来投掷炸弹,也不是出于情理之外的。 但我要保留的,是“据供系受日人指使”这一节,因为这就是所谓卖国。二十年来,国难不息,而被大众公认为卖国者,一向全是三十以上的人,虽然他们后来依然逍遥自在。至于少年和儿童,则拚命的使尽他们稚弱的心力和体力,携着竹筒或扑满〔7〕,奔走于风沙泥泞中,想于中国有些微的裨益者,真不知有若干次数了。虽然因为他们无先见之明,这些用汗血求来的金钱,大抵反以供虎狼的一舐,然而爱国之心是真诚的,卖国的事是向来没有的。 不料这一次却破例了,但我希望我们将加给他的罪名暂时保留,再来看一看事实,这事实不必待至三年,也不必待至五十年,在那挂着的头颅还未烂掉之前,就要明白了:谁是卖国者。〔8〕 从我们的儿童和少年的头颅上,洗去喷来的狗血罢!五月十七日。 这一篇和以后的三篇,都没有能够登出。 七月十九日。 〔1〕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人。国民党政客,亲日派分子。一九二八年曾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因进行媚外投降活动,遭到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下台。一九三三年五月又被蒋介石起用,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 〔2〕刘庚生炸黄郛案,发生于一九三三年五月。这年四月,日军向滦东及长城沿线发动总攻后,唐山、遵化、密云等地相继沦陷,平津形势危急。国民党政府为了向日本表示更进一步的投降,于五月上旬任黄郛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十五日黄由南京北上,十七日晨专车刚进天津站台,即有人投掷炸弹。据报载,投弹者当即被捕,送第一军部审讯,名叫刘魁生(刘庚生是“路透电”的音译),年十七岁,山东曹州人,在陈家沟刘三粪厂作工。当天中午刘被诬为“受日人指使”,在新站外枭首示众。事实上刘只是当时路过铁道,审讯时他坚不承认投弹。国民党将他杀害并制造舆论,显然是借以掩盖派遣黄郛北上从事卖国勾当的真相。 〔3〕西湖抢案,见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申报》载新闻《西湖有盗》:“二十三日下午二时,西湖三潭印月有沪来游客骆王氏遇匪谭景轩,出手枪劫其金镯,女呼救,匪开枪,将事主击毙,得赃而逸。旋在苏堤为警捕获,讯供不讳,当晚押赴湖滨运动场斩决,观者万人。匪曾任四四军连长。” 〔4〕“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语见《论语·阳货》:“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逊),远之则怨。’”〔5〕三老通电指马良、章炳麟、沈恩孚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一日向全国通电,指斥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阳示抵抗,阴作妥协”。二老宣言,指马良、章炳麟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初发表的联合宣言,内容是依据历史证明东三省是中国领土。他们两人还在同年二月十八日发表宣言,驳斥日本侵略者捏造的热河不属中国领土的谰言;四月下旬又联名通电,勖勉国人坚决抗日,收回失地。九四老人,即马良(1840—1939),字相伯,江苏丹徒人。当年虚龄九十四岁,他常自署“九四老人”为各界题字。 〔6〕“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语见《世说新语·言语》,是汉代陈韪戏谑孔融的话。 〔7〕扑满陶制的储钱罐。 〔8〕作者撰此文后十四天,即五月三十一日,黄郛就遵照蒋介石的指示,派熊斌同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签订了卖国的《塘沽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日本侵占长城及山海关以北的地区为合法,并把长城以南的察北、冀东的二十余县划为不设防地区,以利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吞中国。 #p#副标题#e#
308 0 0
鲁迅
【三十年来寻剑客】 三十年来寻剑客,[1]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487 0 0
志勤
【生查子】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 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 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376 0 0
朱淑真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