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岁相知别有情,几回磨拭始将行。 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
366 0 0
罗邺
春入番江雨。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正未卜、阴晴同否。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新治足,旧民苦。 扁舟浩荡乘风去。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又过了、午年端午。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重归衮,到相圃。
337 0 0
刘辰翁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 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 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 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354 0 0
苏味道
南国天台山水奇,石桥危险古来知。 龙潭直下一百丈,谁见生公独坐时。
355 0 0
李郢
浓阴堆积,迥野空旷,将回微煦。还是觉、早梅依旧,清艳枝枝攒晓树。弄霁影、尽脂凝香蒂,琼削纤葩竞吐。对几处园林,芳菲消息,都因传去。 取次台树,等闲院落,偏宜独擅芳步。长恁恐、寿阳妆面,姑射冰肤成暗妒。笑杏坞、共桃蹊夸丽,一霎狂风骤雨。又争似、年年此际,先得东皇为主。 好似雪里精神,曾解恼、游人吟顾。想当时折赠,端的凭谁付与。荡醉目、恨同云阻。画角声将暮。想异时成实,和羹止渴,还应得路。
331 0 0
刘弇
玉坛消息春寒浅。露红玉、娇生靓艳。小怜鬓湿燕脂染。只隔粉墙相见。 花阴外、故宫梦远。想未识、莺莺燕燕。飘零翠径红千点。桃李春风已晚。
323 0 0
高观国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307 0 0
小文
别院春深,华堂昼永,嘉宴初启。翠玉樽罍,红牙丝管,睡鸭沈烟里。弄晴云态,行空絮影,漠漠似飞如坠。最多情,紫绵团就,错落乱星流地。 史君自有,元龙豪气,唤客且休辞醉。蝶困蜂酣,燕娇莺姹,欢意浓如此。侃其笑语,止乎礼义,衣佩细纫兰芷。遥归去,残更欲尽,晓鸦又起。
322 0 0
黄机
【浪淘沙慢】 晓阴重, 霜调岸草, 雾隐城堞。 南陌脂车待发, 东门帐饮乍阕。 正拂面垂杨堪揽结。 掩红泪、 玉手亲折。 念汉浦离鸿去何许, 经时信音绝。 情切。 望中地远天阔。 向露冷风清无人处, 耿耿寒漏咽。 嗟万事难忘, 唯是轻别。 翠樽未竭, 凭断云、 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 连环解,旧香顿歇。 怨歌永、 琼壶敲尽缺。 恨春去,不与人期, 弄夜色, 空馀满地梨花雪。
406 0 0
周邦彦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340 0 0
佚名
洞房门上挂桑弧,香水盆中浴凤雏。 还似初生三日魄,嫦娥满月即成珠。 爱惜肯将同宝玉,喜欢应胜得王侯。 弄璋诗句多才思,愁杀无儿老邓攸。
342 0 0
白居易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362 0 0
纳兰性德
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坐碧草。 春至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
380 0 0
贾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314 0 0
王安石
秀色芳容明眸,就中奇绝。细看艳波欲溜,最可惜、微重重红绡轻帖。匀朱傅粉,几为严妆时涴睫。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饷斜眄费贴燮。 斗帐里、浓欢意惬。带困眼、似开微合。曾倚高楼望远,似指笑频目闰,知他谁说。那日分飞,泪雨纵横光映颊。揾香罗,恐揉损,与他衫袖裛。
305 0 0
已知羽驾朝金阙,不用烧兰望玉京。 应是易迁明月好,玉皇留看舞双成。
385 0 0
中华文学
一柱中擎远碧,两峰旁倚高寒。横陈削就短长山。莫把一分增减。 我望云烟目断,人言风景天慳。被公诗笔尽追还。更上层楼一览。
320 0 0
辛弃疾
【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桑干归路远,闻说亦愁人。有雪常经夏,无花空到春。 下营云外火,收马月中尘。白首从戎客,青衫未离身。
304 0 0
于鹄
我不知道事实如何,从小说上看起来,上海洋场上恶虔婆的逼勒良家妇女,都有一定的程序:冻饿,吊打。那结果,除被虐杀或自杀之外,是没有一个不讨饶从命的;于是乎她就为所欲为,造成黑暗的世界。 这一次杨荫榆〔2〕的对付反抗她的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们,听说是先以率警殴打,继以断绝饮食的,〔3〕但我却还不为奇,以为还是她从哥仑比亚大学学来的教育的新法,待到看见今天报上说杨氏致书学生家长〔4〕,使再填入学愿书,“不交者以不愿再入学校论”,这才恍然大悟,发生无限的哀感,知道新妇女究竟还是老妇女,新方法究竟还是老方法,去光明非常辽远了。 女师大的学生,不是各省的学生么?那么故乡就多在远处,家长们怎么知道自己的女儿的境遇呢?怎么知道这就是威逼之后的勒令讨饶乞命的一幕呢?自然,她们可以将实情告诉家长的;然而杨荫榆已经以校长之尊,用了含胡的话向家长们撒下网罗了。 为了“品性”二字问题,曾有六个教员发过宣言〔5〕,证明杨氏的诬妄。这似乎很触着她的致命伤了,“据接近杨氏者言”,她说“风潮内幕,现已暴露,前如北大教员OO诸人之宣言,……近如所谓‘市民’之演说。……”〔6〕(六日《晨报》)直到现在,还以诬蔑学生的老手段,来诬蔑教员们。但仔细看来,是无足怪的,因为诬蔑是她的教育法的根源,谁去摇动它,自然就要得到被诬蔑的恶报。 最奇怪的是杨荫榆请警厅派警的信〔7〕,“此次因解决风潮改组各班学生诚恐某校男生来校援助恳请准予八月一日照派保安警察三四十名来校借资防护”云云,发信日是七月三十一日。入校在八月初,而她已经在七月底做着“男生来帮女生”的梦,并且将如此梦话,叙入公文,倘非脑里有些什么贵恙,大约总该不至于此的罢。我并不想心理学者似的来解剖思想,也不想道学先生似的来诛心,但以为自己先设立一个梦境,而即以这梦境来诬人,倘是无意的,未免可笑,倘是有意,便是可恶,卑劣;“学笈重洋,教鞭十载”〔8〕,都白糟蹋了。 我真不解何以一定是男生来帮女生。因为同类么?那么,请男巡警来帮的,莫非是女巡警?给女校长代笔的,莫非是男校长么? “对于学生品性学业,务求注重实际”〔9〕,这实在是很可佩服的。但将自己夜梦里所做的事,都诬栽在别人身上,却未免和实际相差太远了。可怜的家长,怎么知道你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女人呢! 我说她是梦话,还是忠厚之辞;否则,杨荫榆便一钱不值;更不必说一群躲在黑幕里的一班无名的蛆虫!八月六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八月十日《京报副刊》。〔2〕杨荫榆(?—1938)江苏无锡人,曾留学日本、美国。一九二四年二月,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依附北洋政府,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一九二五年八月,北洋政府被迫将她免职。 〔3〕杨荫榆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一日,率领军警入校,殴打学生,截断电话线,关闭伙房,并强行解散四个班级。 〔4〕杨氏致书学生家长指一九二五年八月五日杨荫榆以女师大名义向学生家长发出启事,其中说:“兹为正本清源之计,将大学预科甲、乙两部,高师国文系三年级及大学教育预科一年级四班先行解散,然后分别调查,另行改组,……奉上调查表两纸,希贵家长转告学生OOO严加考虑,择一填写,……如逾期不交者,作为不愿再妊?B邸薄*(据一九二五年八月六日《晨报》报导) 〔5〕六个教员宣言应为七教员。指鲁迅与马裕藻、沈尹默、李泰棻、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七教员联名发表的《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编》。 〔6〕杨荫榆的这些话见一九二五年八月五日《晨报》所载《杨荫榆昨晚有辞职说》的报导:“风潮内幕,现已暴露,前如北大教员OO诸人之宣言,近如中央公园开会所谓‘市民’对于该校学生之演说,加本人以英日帝国主义之罪名,实不愿受。”按,“市民”之演说,指八月二日李石曾、易培基等在北京各大学及女师大招待各界代表的会上以京师市民代表身份所作的发言。 〔7〕杨荫榆请警厅派警的信见一九二五年八月四日《京报》的报导。 〔8〕“学笈重洋,教鞭十载”这是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中的话。见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日《晨报》的报导。原文“载”作“稔”。 〔9〕“对于学生品性学业,务求注重实际”见一九二五年八月四日《京报》所载《杨荫榆启事》。 #p#副标题#e#
319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