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绥莱勒的连环图画四种〔2〕出版并不久,日报上已有了种种的批评,这是向来的美术书出版后未能遇到的盛况,可见读书界对于这书,是十分注意的。但议论的要点,和去年已不同:去年还是连环图画是否可算美术的问题,现在却已经到了看懂这些图画的难易了。 出版界的进行可没有评论界的快。其实,麦绥莱勒的木刻的翻印,是还在证阴连环图画确可以成为艺术这一点的。现在的社会上,有种种读者层,出版物自然也就有种种,这四种是供给智识者层的图画。然而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很难懂得呢?我以为是由于经历之不同。同是中国人,倘使曾经见过飞机救国或“下蛋”,则在图上看见这东西,即刻就懂,但若历来未尝躬逢这些盛典的人,恐怕只能看作风筝或蜻蜓罢了。 有一种自称“中国文艺年鉴社”,而实是匿名者们所编的《中国文艺年鉴》在它的所谓“鸟瞰”中,曾经说我所发表的《连环图画辩护》虽将连环图画的艺术价值告诉了苏汶先生,但“无意中却把要是德国板画那类艺术作品搬到中国来,是否能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即是否还成其为大众艺术的问题忽略了过去,而且这种解答是对大众化的正题没有直接意义的”。〔3〕这真是倘不是能编《中国文艺年鉴》的选家,就不至于说出口来的聪明话,因为我本也“不”在讨论将“德国板画搬到中国来,是否为一般大众所理解”;所辩护的只是连环图画可以成为艺术,使青年艺术学徒不被曲说所迷,敢于创作,并且逐渐产生大众化的作品而已。假使我真如那编者所希望,“有意的”来说德国板画是否就是中国的大众艺术,这可至少也得归入“低能”一类里去了。 但是,假使一定要问:“要是德国板画那类艺术作品搬到中国来,是否能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呢?那么,我也可以回答:假使不是立方派〔4〕,未来派〔5〕等等的古怪作品,大概该能够理解一点。所理解的可以比看一本《中国文艺年鉴》多,也不至于比看一本《西湖十景》少。风俗习惯,彼此不同,有些当然是莫明其妙的,但这是人物,这是屋宇,这是树木,却能够懂得,到过上海的,也就懂得画里的电灯,电车,工厂。尤其合式的是所画的是故事,易于讲通,易于记得。古之雅人,曾谓妇人俗子,看画必问这是什么故事,大可笑。中国的雅俗之分就在此:雅人往往说不出他以为好的画的内容来,俗人却非问内容不可。从这一点看,连环图画是宜于俗人的,但我在《连环图画辩护》中,已经证明了它是艺术,伤害了雅人的高超了。 然而,虽然只对于智识者,我以为绍介了麦绥莱勒的作品也还是不够的。同是木刻,也有刻法之不同,有思想之不同,有加字的,有无字的,总得翻印好几种,才可以窥见现代外国连环图画的大概。而翻印木刻画,也较易近真,有益于观者。我常常想,最不幸的是在中国的青年艺术学徒了,学外国文学可看原书,学西洋画却总看不到原画。自然,翻板是有的,但是,将一大幅壁画缩成明信片那么大,怎能看出真相?大小是很有关系的,假使我们将象缩小如猪,老虎缩小如鼠,怎么还会令人觉得原先那种气魄呢。木刻却小品居多,所以翻刻起来,还不至于大相远。 但这还仅就绍介给一般智识者的读者层而言,倘为艺术学徒设想,锌板的翻印也还不够。太细的线,锌板上是容易消失的,即使是粗线,也能因强水浸蚀的久暂而不同,少浸太粗,久浸就太细,中国还很少制板适得其宜的名工。要认真,就只好来用玻璃板,我翻印的《士敏土之图》〔6〕二百五十本,在中国便是首先的试验。施蛰存先生在《大晚报》附刊的《火炬》上说:“说不定他是像鲁迅先生印珂罗版本木刻图一样的是私人精印本,属于罕见书之列”〔7〕,就是在讥笑这一件事。我还亲自听到过一位青年在这“罕见书”边说,写着只印二百五十部,是骗人的,一定印的很多,印多报少,不过想抬高那书价。 他们自己没有做过“私人精印本”的可笑事,这些笑骂是都无足怪的。我只因为想供给艺术学徒以较可靠的木刻翻本,就用原画来制玻璃版,但制这版,是每制一回只能印三百幅的,多印即须另制,假如每制一幅则只印一张或多至三百张,制印费都是三元,印三百以上到六百张即需六元,九百张九元,外加纸张费。倘在大书局,大官厅,即使印一万二千本原也容易办,然而我不过一个“私人”;并非繁销书,而竟来“精印”,那当然不免为财力所限,只好单印一板了。但幸而还好,印本已经将完,可知还有人看见;至于为一般的读者,则早已用锌板复制,插在译本《士敏土》里面了,然而编辑兼批评家却不屑道。 人不严肃起来,连指导青年也可以当作开玩笑,但仅印十来幅图,认真地想过几回的人却也有的,不过自己不多说。我这回写了出来,是在向青年艺术学徒说明珂罗板一板只印三百部,是制板上普通的事,并非故意要造“罕见书”,并且希望有更多好事的“私人”,不为不负责任的话所欺,大家都来制造“精印本”。 十一月六日。 BB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涛声》第二卷第四十六期,署名旅隼。 〔2〕麦绥莱勒的连#p#副标题#e#
259 0 0
鲁迅
仙公一奏思归引,逐客初闻自泫然。 莫怪殷勤悲此曲,越声长苦已三年。
298 0 0
刘禹锡
昨日东周今日秦,旧冢新坟。转首三年一闰,抱官囚痴人。 座上花枝袖里金,朋盍簪。不醉青春图甚?再难来也光阴。 富贵常教造物瞒,达者休官。傀儡棚当时火伴,鼓儿笛儿休撺断。 叹惜光阴落叶柯,会少离多。好景良辰虚过,富似石崇待如何? 欲卜终焉力不加,囊箧俱乏。等赛了儿婚女嫁,却归来林下。 汉室张良有见识,早纳了朝衣。深山埋名隐迹,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范蠡归湖识进退,见越主昏迷。一叶扁舟活计,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渊明篱下饮菊杯,全不想彭泽。每日醺醺沉醉,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常想贪花酒杯,怕老限相催。一生不贪名利,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堆金积玉北斗齐,合眼后属谁?富贵一场儿戏,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金银堆到北斗齐,家有个贤妻。儿女成人长立,无是非快活了便宜。 欲待归去力不加,有玉锁金枷。儿女成人长大,无是非早归那林下。 洞宾钟离喜笑哗,叹尘世王法。笞杖徒流不怕,更想着害众人成家。
239 0 0
中华文学
临水登山兴自奇,锦沙墩上最多时。虽云发白孤峰好, 其奈名清圣主知。草媚莲塘资逸步,云生松壑有新诗。 翛然别是神仙趣,岂羡东山妓乐随。
327 0 0
贯休
娲皇遗音寄玉笙,双成传得何凄清。丹穴娇雏七十只, 一时飞上秋天鸣。水泉迸泻急相续,一束宫商裂寒玉。 旖旎香风绕指生,千声妙尽神仙曲。曲终满席悄无语, 巫山冷碧愁云雨。
286 0 0
秋蓂开六叶,元圣诞千年。绕殿祥风起,当空瑞日悬。 道光中国主,人识大罗仙。敢赞无疆寿,香花上法筵。 万方瞻圣日,九土仰清光。磬地山河壮,弥天福寿长。 瑞烟薰法界,真偈启仁王。看献千秋乐,千秋乐未央。
355 0 0
广宣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322 0 0
高骈
云阙朝回尘骑合,杏花春尽曲江闲。 怜君虽在城中住,不隔人家便是山。
282 0 0
元稹
青旆摇风,朱帘漏月黄昏早。蓬山万叠忽蜚来,上有千灯照。和气祥烟缭绕。映琼楼、五云缥缈。青裙缟袂,乱吹繁弦,九衢欢笑。 元是琴堂,十分管领春光到。手移星宿下人寰,招客来仙岛。信道邦人见少。彷佛似、皇都春好。明年只恐,鳌山扈从,随班清晓。
257 0 0
【正宫·黑漆弩】 村居遣兴 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1] 掩百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 闲将得失思量,往事水流东去。 便宜教画却凌烟,甚是功名了处?[2]
279 0 0
刘敏中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285 0 0
杜甫
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 始知绝粒人,四体更轻便。初能脱病患,久必成神仙。 御寇驭泠风,赤松游紫烟。常疑此说谬,今乃知其然。 我今过半百,气衰神不全。已垂两鬓丝,难补三丹田。 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脱巾且修养,聊以终天年。
297 0 0
白居易
渠畔龙宫枕大堤,春风夹岸柳梢齐。羊肠白道穿云出,雁齿红桥亚水低。沽酒清阴时系马,招凉短槛几留题。更添蜡屐游山兴,为问平湖西复西。
258 0 0
东门留客处,沽酒用钱刀。秋水床下急,斜晖林外高。 金羁络騕褭,玉匣闭豪曹。去日随戎幕,东风见伯劳。
220 0 0
韩翃
昔记披云日,今逾二十年。声名俱是梦,恩旧半归泉。 朱绂惭衰齿,红妆惨别筵。离歌正凄切,休更促危弦。
351 0 0
薛逢
圣祖累功,福钟来裔。持羽执干。舞文不废。
256 0 0
佚名
道安本儒士,颇擅弓剑名。二十游太行,暮闻号哭声。 疾驱前致问,有叟垂华缨。言我故刺史,失职还西京。 偶为群盗得,毫缕无馀赢。货财足非吝,二女皆娉婷。 苍黄见驱逐,谁识死与生。便当此殒命,休复事晨征。 一闻激高义,眦裂肝胆横。挂弓问所往,趫捷超峥嵘。 见盗寒涧阴,罗列方忿争。一矢毙酋帅,馀党号且惊。 麾令递束缚,纆索相拄撑。彼姝久褫魄,刃下俟诛刑。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捃收自担肩,转道趋前程。 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父子更抱持,涕血纷交零。 顿首愿归货,纳女称舅甥。道安奋衣去,义重利固轻。 师婚古所病,合姓非用兵。朅来事儒术,十载所能逞。 慷慨张徐州,朱邸扬前旌。投躯获所愿,前马出王城。 辕门立奇士,淮水秋风生。君侯既即世,麾下相欹倾。 立孤抗王命,钟鼓四野鸣。横溃非所壅,逆节非所婴。 举头自引刃,顾义谁顾形。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 咄嗟徇权子,翕习犹趋荣。我歌非悼死,所悼时世情。
521 0 0
柳宗元
藤杖叩松关,春溪劚药还。雨晴巢燕急,波暖浴鸥闲。 倚槛花临水,回舟月照山。忆归师莫笑,书剑在人间。
369 0 0
许浑
老听笙歌亦解愁,醉中因遣合甘州。行追赤岭千山外, 坐想黄河一曲流。日暮岂堪征妇怨,路傍能结旅人愁。 左绵刺史心先死,泪满朱弦催白头。
321 0 0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219 0 0
戴叔伦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