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的一声巨响,五彩斑斓的火焰带着梦想与希望直冲云霄,划破静谧的漫漫夜空,留下一道道最完美灿烂的轨迹。 我行走在江边,看着彼岸升起的烟花,虽非属罕见,却美得不加修饰,仿佛看到了生之繁华,以至于忘了往前挪走一步。 我爱这烟花,确信无疑,就像对书本的感情,偏执而无法扭转。它虽然始终停留在预定的轨道上,却总以自己的方式向盈盈的月光挑战,向绚烂的星空挑战,它注定将成为夜空中的主角。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用青涩的期盼与青春的激情写着三年韶华的轻狂,写着初涉人世的沧桑。我们尽情地欢笑,为苦战难题的成功而自豪;我们时而沉默少言,以卖弄奋笔疾书于题海,一面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我们缅怀过往,挥洒受挫时的难抑的悲伤,却又总能拾起风帆,带着期望再次启航。 十二年的人生路,比起时隐时现的烟火,更显出它的坎坷和绵长。或许,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闪光的那一刻精彩,更有人生的蓝图、人生的归宿。 十二年的奋斗只为那几小时的挥笔一搏,它满载了莘莘学子的美好憧憬与向往,满载了不复往昔的汗水与眼泪。它不是生命的终结,却以终结的绝然方式狠狠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头看看远方,彼岸的烟花依旧在燃放,那大片大片的色彩浸染过江水,突现出姹紫嫣红的波光。我站在江岸俯首凝望,仿佛进入了光影重重的时空隧道,过往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朋友们喜怒哀乐的脸庞在耀眼夺目的夜空中一个个浮现。要么因为老师的表扬,开心得像个三岁的孩子拍手欢呼雀跃;要么拿着触目惊心的成绩单,难过地悲怆满怀;要么看着同学领着奖状,抛给他一个羡慕又妒忌的眼神,却总也不愿承认他的好;要么就着一道数学题,与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 高考前的十二年就有如此酸甜苦辣的生活,让我们在苦中求进,进中取甜。我们在这些年里不断成长,懂得了把握完满的青春,懂得了体谅他人的无奈。不是只有哲人才懂得思考人生,我们同样也在边走边想。 恍眼中,那空中艳丽的烟花仿佛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那里蕴藏的是我们十二年来用动人的心弦谱写的一首青春赞歌。 名师点评 该考生另辟蹊径,不直接说“高考”,而是大谈“高考”前个人的奋斗历程,“用心良苦”,说高考,就是在说自己的成长经历,说高考的酸甜苦辣,也是在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考生从江边的烟花说起,进而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在缅怀过去时,更加憧憬未来,立意颇高。语言极其流畅,是不可多得的一类文。
413 0 0
小文
谿翁居处静,谿鸟入门飞。早起钓鱼去,夜深乘月归。 露香菰米熟,烟暖荇丝肥。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
467 0 0
景云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 谁道洛中多逸客,不将书唤不曾来。
438 0 0
白居易
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430 0 0
辛弃疾
自别崔公四五秋,因何临老转风流。归来不说秦中事, 歇定唯谋洛下游。酒面浮花应是喜,歌眉敛黛不关愁。 得君更有无厌意,犹恨尊前欠老刘。
452 0 0
郑生驱蹇岘山回,传得安公好信来。千里阻修俱老骨, 八行重叠慰寒灰。春残桃李犹开户,雪满松杉始上台。 必有南游山水兴,汉江平稳好浮杯。
458 0 0
齐己
动步忧多事,将行问四邻。深山不畏虎,当路却防人。 豪富田园废,疲羸屋舍新。自惭为旅客,无计避烟尘。
487 0 0
中华文学
红笺封了还重拆。这添追忆。且教伊见我,别来翠减香销端的。 渌波平远,暮山重叠,算难凭鳞翼。倚危楼极目,无情细草长天色。
351 0 0
欧阳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79 0 0
佚名
紫府先生旧同学,腰垂彤管贮灵药。耻论方士小还丹, 好饮仙人太玄酪。芙蓉山顶玉池西,一室平临万仞溪。 昼洒瑶台五云湿,夜行金烛七星齐。回身暂下青冥里, 方外相寻有知己。卖鲊市中何许人,钓鱼坐上谁家子。 青青百草云台春,烟驾霓衣白角巾。露叶独归仙掌去, 回风片雨谢时人。
367 0 0
韩翃
陵寝成香阜,禅枝出白杨。剑池留故事,月树即他方。 应世缘须别,栖心趣不忘。还将陆居士,晨发泛归航。
皎然
路尽烟水外,院门题上清。鹤雏灵解语,琼叶软无声。 白发道心熟,黄衣仙骨轻。寂寥虚境里,何处觅长生。
364 0 0
王建
一九三五年九月,三闲书屋据原拓本及艺术护卫社〔2〕印本画帖,选中国宣纸,在北平用珂罗版印造版画各一百零三幅,一九三六年五月,在上海补印文字,装订成书。内四十本为赠送本,不发卖;三十本在外国,三十三本在中国出售,每本实价通用纸币三元二角正。 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十一号内山书店代售。第本。 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EE 〔1〕本篇最初印于一九三六年五月“三闲书屋”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扉页后,原无标题。 〔2〕艺术护卫社德国的艺术团体,附设有出版社。一九二七年曾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435 0 0
鲁迅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390 0 0
沈如筠
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秾桑绕舍麦如尾, 幽轧鸣机双燕巢。马声特特荆门道,蛮水扬光色如草。 锦荐金炉梦正长,东家咿喔鸡鸣早。
466 0 0
温庭筠
帝里无成久滞淹,别家三度见新蟾。郄诜丹桂无人指, 阮籍青襟有泪沾。溪上却思云满屋,镜中惟怕雪生髯。 病如原宪谁能疗,蹇似刘桢岂用占。雾雨十年同隐遁, 风雷何日振沈潜。吁嗟每被更声引,歌咏还因酒思添。 客舍正甘愁寂寂,郡楼遥想醉恹恹。已闻铃阁悬新诏, 即向纶闱副具瞻。济物便同川上楫,慰心还似邑中黔。 观星始觉中郎贵,问俗方知太守廉。宅后绿波栖画鹢, 马前红袖簇丹襜.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花咏散盐。 积冻慢封寒溜细,暮云高拔远峰尖。讼堂无事冰生印, 水榭高吟月透帘。松下围棋期褚胤,笔头飞箭荐陶谦。 未知匣剑何时跃,但恐铅刀不再铦。虽有远心长拥篲, 耻将新剑学编苫。才惊素节移铜律,又见玄冥变玉签。 百口似萍依广岸,一身如燕恋高檐。如今正困风波力, 更向人中问宋纤。
461 0 0
韦庄
每持纤白助君时,霜自无憀雪自疑。郎若姓何应解傅, 女能窥宋不劳施。妆成丽色唯花妒,落尽啼痕只镜知。 最好玉京仙署里,更和秋月照琼枝。
465 0 0
罗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王维
七府璿衡始,三元宝历新。负扆延百辟,垂旒御九宾。 肃肃皆鹓鹭,济济盛簪绅。天涯致重译,日域献奇珍。
336 0 0
张沛 看了《袁中郎全集校勘记》〔2〕,想到了几句不关重要的话,是:断句的难。 前清时代,一个塾师能够不查他的秘本,空手点完了“四书”,在乡下就要算一位大学者,这似乎有些可笑,但是很有道理的。常买旧书的人,有时会遇到一部书,开首加过句读,夹些破句,中途却停了笔:他点不下去了。这样的书,价钱可以比干净的本子便宜,但看起来也真教人不舒服。标点古书,印了出来,是起于“文学革命”时候的;用标点古文来试验学生,我记得好像是同时开始于北京大学,这真是恶作剧,使“莘莘学子”〔3〕闹出许多笑话来。这时候,只好一任那些反对白话,或并不反对白话而兼长古文的学者们讲风凉话。然而,学者们也要“技痒”的,有时就自己出手。一出手,可就有些糟了,有几句点不断,还有可原,但竟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 古文本来也常常不容易标点,譬如《孟子》里有一段,我们大概是这样读法的:“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胺,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但也有人说应该断为“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的。〔4〕这“笑”他的“士”,就是先前“则”他的“士”,要不然,“其为士,就太鹘突了。但也很难决定究竟是那一面对。 不过倘使是调子有定的词曲,句子相对的骈文,或并不艰深的明人小品,标点者又是名人学士,还要闹出一些破句,可未免令人不遭蚊子叮,也要起疙瘩了。嘴里是白话怎么坏,古文怎么好,一动手,对古文就点了破句,而这古文又是他正在竭力表扬的古文。破句,不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么?说好说坏,又从那里来的? 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但这事还是不要多谈好,再谈下去,我怕不久会有更高的议论,说标点是“随波逐流”的玩意,有损“性灵”,〔5〕应该排斥的。 十月二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五日《中华日报·动向》。〔2〕《袁中郎全集校勘记》载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日《中华日报·动向》,署“袁大郎再校”,内容是指摘刘大杰标点、林语堂校阅、时代图书公司印行的《袁中郎全集》中的断句错误。〔3〕“莘莘学子”语出晋代潘尼《释奠颂》:“莘莘胄子,祁祁学生”。 〔4〕冯妇搏虎,见《孟子·尽心》。关于这段文字的断句,宋代刘昌诗《芦浦笔记·冯妇》中曾有这样的意见:“《孟子》‘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云云……至今读者,以‘卒为善士’为一句,‘则之野’为一句。以余味其言,则恐合以‘卒为善’为一句,‘士则之’为一句,‘野有众逐虎’为一句。盖其有搏虎之勇,而卒能为善,故士以为则;及其不知止,则士以为笑。‘野有众逐虎’句意亦健,何必谓之野外,而后云攘臂也。” 〔5〕这是对林语堂的讽刺。林在《人间世》第十二期(一九三四年九月)《辜鸿铭特辑·辑者弁言》中,说过:“今日随波逐流之人太多,这班人才不值得研究”的话。“性灵”,是当时林语堂提倡的一种文学主张。他在《论语》第十五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十六日)发表的《论文》一文中说:“文章者,个人性灵之表现。性灵之为物,惟我知之,生我之父母不知,同床之吾妻亦不知。然文学之生命实寄托于此。” #p#副标题#e#
436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