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好,曲水似山阴。咽咽清泉岩溜细,弯弯碧甃篆痕深。永昼坐披襟。 红袖小,歌扇画泥金。鸭绿波随双叶转,鹅黄酒到十分斟。重听绕梁音。
433 0 0
王安中
花在舞楼空,年年依旧红。泪光停晓露,愁态倚春风。 开处妾先死,落时君亦终。东流两三片,应在夜泉中。
417 0 0
许浑
十年俱薄宦,万里各他方。云天断书札,风土异炎凉。 太息幽兰紫,劳歌奇树黄。日疑怀叔度,夜似忆真长。 北使从江表,东归在洛阳。相逢慰畴昔,相对叙存亡。 草深穷巷毁,竹尽故园荒。雅节君弥固,衰颜余自伤。 人事盈虚改,交游宠辱妨。雀罗争去翟,鹤氅竞寻王。 思极欢娱至,朋情讵可忘。琴樽横宴席,岩谷卧词场。 连骑追佳赏,城中及路傍。三川宿雨霁,四月晚花芳。 复此开悬榻,宁唯入后堂。兴酣鸲鹆舞,言洽凤凰翔。 高选俄迁职,严程已饬装。抚躬衔道义,携手恋辉光。 玉振先推美,金铭旧所防。忽嗟离别易,行役共时康。
368 0 0
杜审言
江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清话未同山寺宿, 离歌已向客亭闻。梅天马上愁黄鸟,泽国帆前见白云。 通籍名高年又少,回头应笑晚从军。
399 0 0
朱庆馀
【相送】 客心已百念,[1] 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439 0 0
何逊
在涤嘉豢,丽碑敬牲。角握之牝,色纯之騂.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太公胖俎,傅说和羹。 俎豆有馥,齐盛洁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鼓钟管磬,肃唱和鸣。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356 0 0
张说
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著处是莲花,无心变杨柳。 松龛藏药裹,石唇安茶臼。气味当共知,那能不携手。
381 0 0
王维
篱落能相近,渔樵偶复同。苔封三径绝,溪向数家通。 犬吠寒烟里,鸦鸣夕照中。时因杖藜次,相访竹林东。
324 0 0
刘长卿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大帝昭飨,群生展敬。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年祥协庆。
345 0 0
佚名
昨日卢梅塞口,整见诸人镇守。都护三年不归, 折尽江边杨柳。
316 0 0
中华文学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371 0 0
厉鹗
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绿绶便当身是贵, 青霄休怨志相违。晚云辽水疏残雨,寒角边城怨落晖。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
546 0 0
刘沧
【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1] 彼其之子,美无度。 美无度,殊异乎公路。[2]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 彼其之子,美如英。 美如英,殊异乎公行。[3]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4] 彼其之子,美如玉。 美如玉,殊异乎公族。[5]
451 0 0
诗经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 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杜甫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泪湿 :一作:满)
359 0 0
欧阳修
一笛清风弄袖,新月梳云缕。澄凉夜色,才过几点黄昏雨。侠少朋游,正喜九陌消尘土。鞭穗袅、紫骝花步。过朱户。认得宫妆,为谁重扫新眉妩。徘徊片响难问,桃李都无语。十二青楼下,指灯火章台路。不念人、肠断归去。
454 0 0
贺铸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335 0 0
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 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
401 0 0
张文规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424 0 0
还是两三年前,偶然在光绪五年(1879)印的《申报馆书目续集》上看见《何典》〔2〕题要,这样说: “《何典》十回。是书为过路人编定,缠夹二先生评,而太平客人为之序。书中引用诸人,有曰活鬼者,有曰穷鬼者,有曰活死人者,有曰臭花娘者,有曰畔房小姐者:阅之已堪喷饭。况阅其所记,无一非三家村俗语;无中生有,忙里偷闲。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则开鬼心,扮鬼脸,钓鬼火,做鬼戏,搭鬼棚也。语曰,‘出于何典’?而今而后,有人以俗语为文者,曰‘出于《何典》’而已矣。” 疑其颇别致,于是留心访求,但不得;常维钧〔3〕多识旧书肆中人,因托他搜寻,仍不得。今年半农〔4〕告我已在厂甸〔5〕庙市中无意得之,且将校点付印;听了甚喜。此后半农便将校样陆续寄来,并且说希望我做一篇短序,他知道我是至多也只能做短序的。然而我还很踌蹰,我总觉得没有这种本领。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这一门特长的,这才做得好。臂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6〕,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刘半农,李小峰〔7〕,我,皆非其选也。然而我却决定要写几句。为什么呢?只因为我终于决定要写几句了。 还未开手,而躬逢战争,在炮声和流言当中,很不宁帖,没有执笔的心思。夹着是得知又有文士之徒在什么报上骂半农了,说《何典》广告〔8〕怎样不高尚,不料大学教授而竟堕落至于斯。这颇使我凄然,因为由此记起了别的事,而且也以为“不料大学教授而竟堕落至于斯”。从此一见《何典》,便感到苦痛,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是的,大学教授要堕落下去。无论高的或矮的,白的或黑的,或灰的。不过有些是别人谓之堕落,而我谓之困苦。我所谓困苦之一端,便是失了身分。我曾经做过《论“他妈的!”》早有青年道德家乌烟瘴气地浩叹过了,还讲身分么?但是也还有些讲身分。我虽然“深恶而痛绝之”于那些戴着面具的绅士,却究竟不是“学匪”世家;见了所谓“正人君子”固然决定摇头,但和歪人奴子相处恐怕也未必融洽。用了无差别的眼光看,大学教授做一个滑稽的,或者甚而至于夸张的广告何足为奇?就是做一个满嘴“他妈的”的广告也何足为奇?然而呀,这里用得着然而了,我是究竟生在十九世纪的,又做过几年官,和所谓“孤桐先生”同部,官——上等人—— 气骤不易退,所以有时也觉得教授最相宜的也还是上讲台。又要然而了,然而必须有够活的薪水,兼差倒可以。这主张在教育界大概现在已经有一致赞成之望,去年在什么公理会上一致攻击兼差的公理维持家,今年也颇有一声不响地去兼差的了,不过“大报”上决不会登出来,自己自然更未必做广告。 半农到德法研究了音韵好几年,我虽然不懂他所做的法文书,只知道里面很夹些中国字和高高低低的曲线,但总而言之,书籍具在,势必有人懂得。所以他的正业,我以为也还是将这些曲线教给学生们。可是北京大学快要关门大吉了〔9〕;他兼差又没有。那么,即使我是怎样的十足上等人,也不能反对他印卖书。既要印卖,自然想多销,既想多销,自然要做广告,既做广告,自然要说好。难道有自己印了书,却发广告说这书很无聊,请列位不必看的么?说我的杂感无一读之价值的广告,那是西滢(即陈源)做的。——顺便在此给自己登一个广告罢:陈源何以给我登这样的反广告的呢,只要一看我的《华盖集》就明白。主顾诸公,看呀!快看呀!每本大洋六角,北新书局发行。 想起来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以革命为事的陶焕卿,穷得不堪,在上海自称会稽先生,教人催眠术以糊口。有一天他问我,可有什么药能使人一嗅便睡去的呢?我明知道他怕施术不验,求助于药物了。其实呢,在大众中试验催眠,本来是不容易成功的。我又不知道他所寻求的妙药,爱莫能助。两三月后,报章上就有投书(也许是广告)出现,说会稽先生不懂催眠术,以此欺人。清政府却比这干鸟人灵敏得多,所以通缉他的时候,有一联对句道:“著《中国权力史》,学日本催眠术。” 《何典》快要出版了,短序也已经迫近交卷的时候。夜雨潇潇地下着,提起笔,忽而又想到用麻绳做腰带的困苦的陶焕卿,还夹杂些和《何典》不相干的思想。但序文已经迫近了交卷的时候,只得写出来,而且还要印上去。我并非将半农比附“乱党”,——现在的中华民国虽由革命造成,但许多中华民国国民,都仍以那时的革命者为乱党,是明明白白的,——不过说,在此时,使我回忆从前,念及几个朋友,并感到自己的依然无力而已。 但短序总算已经写成,虽然不像东西,却究竟结束了一件事。我还将此时的别的心情写下,并且发表出去,也作为《何典》的广告。 五月二十五日之夜,碰着东壁下,书。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六月七日《语丝》周刊第八十二期。 〔2〕《何典》一部运用俗谚写成的、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共十回,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出版。编著者“过路人”原名张南庄,清代上海人;评者“缠夹二先生”原名陈得仁#p#副标题#e#
342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