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组言从史,鸿都忽见求。款言人向老,饮别岁方秋。 仿佛长安陌,平生是旧游。何时复相遇,宛在水中流。
388 0 0
张说
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谿.裴回不可上,人倦马亦嘶。 愿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谓言青云驿,绣户芙蓉闺。 谓言青云骑,玉勒黄金蹄。谓言青云具,瑚琏杂象犀。 谓言青云吏,的的颜如珪。怀此青云望,安能复久稽。 攀援信不易,风雨正凄凄。已怪杜鹃鸟,先来山下啼。 才及青云驿,忽遇蓬蒿妻。延我开荜户,凿窦宛如圭。 逡巡吏来谒,头白颜色黧。馈食频叫噪,假器仍乞醯。 向时延我者,共舍藿与藜。乘我牂牁马,蒙茸大如羝。 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昔游蜀门下,有驿名青泥。 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 复闻阊阖上,下视日月低。银城蕊珠殿,玉版金字题。 大帝直南北,群仙侍东西。龙虎俨队仗,雷霆轰鼓鼙。 元君理庭内,左右桃花蹊。丹霞烂成绮,景云轻若绨。 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众真千万辈,柔颜尽如荑。 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云韶互铿戛,霞服相提携。 双双发皓齿,各各扬轻袿.天祚乐未极,溟波浩无堤。 秽贱灵所恶,安肯问黔黎。桑田变成海,宇县烹为齑。 虚皇不愿见,云雾重重翳。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 灵物可见者,愿以谕端倪。虫蛇吐云气,妖氛变虹霓。 获麟书诸册,豢龙醢为臡.凤凰占梧桐,丛杂百鸟栖。 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山鹿藏窟穴,虎豹吞其麛。 灵物比灵境,冠履宁甚睽。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 金张好车马,於陵亲灌畦。在梁或在火,不变玉与鹈。 上天勿行行,潜穴勿凄凄。吟此青云谕,达观终不迷。
428 0 0
元稹
【六言诗】 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458 0 0
毛泽东
【木兰花】 玉真难唱朱帘静,忆在双莲池上听。 百分蕉叶醉如泥,却向断肠声里醒。 夜凉水月铺明镜,更看娇花闲弄影。 曲终人意似流波,休问心期何处定。
490 0 0
晏几道
风懒月醉一星阑,夜凝微霜断云暗。 或见亲朋旧巷里,寒侵人醒梦未断。
498 0 0
闫弘轩
走与停 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意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 《开心辞典》中曾有这样一幕:一青年在答题台上答题,他怀孕的妻子在观众席上静静地等待着他胜利的佳音。然而当他顺利闯过三关时却选择放弃。这种情况是罕见的,因为在小丫的主持下选手对她的“继续吗”的回答总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人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坚定地说出“停止”两字。正当观众那些冷嘲热讽朝他泼去时,却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 小丫问:“如果你的孩将来问你为何不勇往直前,你怎么回答?”“有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到达终点,停止可能获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进了,你怎么教育他?”“我会说:”你若尽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就是他的这两次回答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得到了来自观众心灵最深处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层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类的幸福,再继续攀登,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那种豪情壮志也体会到了。但如果你累了还继续攀登,那到达山顶就困难了,说不定还会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时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时候那也只是躯壳,只要坚持不让意志倒下。因为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于己,只要你把自己当作帆,那就依实力而行吧!毕竟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失败时别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时候,不过就是自己停在那儿歇了口气罢了。等气歇够了再走也不迟啊!说不定走得更快。 [名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文中引用《开心辞典》中青年在答题台答题的情景,真实生动。很巧妙地切合了题意:人生并不一定要走到最辉煌的顶峰,关键是要享受走的过程,走走停停也是一种良策。文笔也较为优美流畅,“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来,先享受一下千层绿浪的清幽,郁郁葱葱的野花野草”,这样的比喻为文章增色不少!
374 0 0
小文
【咏白海棠】 其四 半卷湘帘半掩门,[1] 碾冰为土玉为盆。[2] 偷来梨蕊三分白,[3] 借得梅花一缕魂。[4] 月窟仙人缝缟袂,[5] 秋闺怨女拭啼痕。[6]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556 0 0
曹雪芹
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双眼紧闭,嘴唇乌紫,她中风的脑子迷迷糊糊的,已经3天了。前两天,母亲的床前是没有人的,而今天,她的3个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齐了。老大一脸横肉,倚着床,盯着母亲,眼里有一种攫取的光。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仿佛等待着什么。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护士的话音刚落,3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 他们3个人将同时移入母亲的记忆,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问题。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3个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有多少财产谁也不知道底细。 “记忆移植进入程序。”随着医生的话,3个人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这样陌生,却又熟悉。老大心想,当自己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破屋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生下一个血糊糊的孩子。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淤散尽后是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说过我小时候眼睛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 小弟脑海中闪出这样一幅图景:在自己家里,媳妇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亲却在门边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个洋铁碗。媳妇不时用刀子般的眼光剜着母亲……这大约是去年冬天,母亲来自己家住的那些日了。我忙得不着家,原来小蓓是这样对待母亲,难怪有一天回家看见母亲在擦眼睛,我问她,她还说没什么。 3个人都在“记忆”中泪眼模糊。他们都“回忆”到了一个大包裹,土里土气的没见过。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打开老屋的门,找到那个包裹,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包裹是一双双崭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红红蓝蓝的。他们用哽咽的声音数着:“一双、两双、三双……”
367 0 0
宜春苑外最长条,闲袅春风伴舞腰。 正是玉人肠断处,一渠春水赤阑桥。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是情人最断肠。 苏小门前柳万条,毵毵金线拂平桥。 黄莺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金缕毵毵碧瓦沟,六宫眉黛惹春愁。 晚来更带龙池雨,半拂阑干半入楼。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春草绿萋萋。 两两黄鹂色似金,袅枝啼露动芳音。 春来幸自长如线,可惜牵缠荡子心。 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柱绣芙蓉。 景阳楼畔千条露,一面新妆待晓钟。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
446 0 0
温庭筠
金绳界宝地,珍木荫瑶池。云间妙音奏,天际法蠡吹。
436 0 0
李白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48 0 0
虞世南
白雪宜新舞,清宵召楚妃。娇童携锦荐,侍女整罗衣。 花映垂鬟转,香迎步履飞。徐徐敛长袖,双烛送将归。
375 0 0
储光羲
云日能催晓,风光不惜年。赖逢征客尽,归在落花前。
358 0 0
中华文学
消瘦翻堪见令公,落花无那恨东风。 侬心犹道青春在,羞看飞蓬石镜中。
515 0 0
薛涛
巴水走若箭,峡山开如屏。汹涌匹练白,崷崒浓蓝青。 崖空蓄云雨,滩恶惊雷霆。神仙宅幽邃,庙貌横杳冥。 隐约可一梦,缥缈馀千龄。名利有所役,舟楫无暂停。 悉窣垂肸蚃,祠祷希安宁。鸦鸦尔何物,飞飞来庙庭。 纷纷飏寥泬,远近随虚舲.铁石砺觜爪,金碧辉光翎。 翔集托阴险,鵮啄贪膻腥。日既恃威福,岁久为精灵。 依草与附木,诬诡殊不经。城狐与社鼠,琐细何足听。 况乎人假人,心阔吞沧溟。
406 0 0
人人入蜀谒文翁,妍丑终须露镜中。诗景荒凉难道合, 客情疏密分当同。城南歌吹琴台月,江上旌旗锦水风。 下客低头来又去,暗堆冰炭在深衷。
469 0 0
春院绣帘垂__,一天风月横陈。慈亲初度纪嘉名。每从歌舞地,犹记杰魁人。 大句忽随乌鹊至,恍如前岁逢春。只祈岁岁及兹辰。天风吹宝唾,华彩动文星。
362 0 0
【虞美人】 玉钩弯柱调鹦鹉, 宛转留春语。 云屏冷落画堂空, 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 搴帘燕子低飞云, 拂镜尘鸾舞。 不知今夜月眉弯, 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431 0 0
冯延巳
别后知君在楚城,扬州寺里觅君名。 西江水阔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378 0 0
王建
杀人有将,救人为医。 杀了大半,救其孑遗。 小补之哉,乌乎噫嘻! 鲁迅 一九三十年九月一日,上海EE 〔1〕本篇据手迹编入,原无标题。 冯蕙熹,广东南海人,许广平的表妹。当时是北平协和医学院学生。 《铁甲列车Nr.14-69》译本后记〔1〕作者的事迹,见于他的自传,本书的批评,见于Kogan教授的《伟大的十年的文学》〔2〕中,中国已有译本,在这里无须多说了。 关于巴尔底山〔3〕的小说,伊凡诺夫〔4〕所作的不只这一篇,但这一篇称为杰出。巴尔底山者,源出法语,意云“党人”,当拿破仑侵入俄国时,农民即曾组织团体以自卫,〔5〕——这一个名目,恐怕还是法国人所起的。 现在或译为游击队,或译为袭击队,经西欧的新闻记者用他们的有血的笔一渲染,读者便觉得像是渴血的野兽一般了。这篇便可洗掉一切的风说,知道不过是单纯的平常的农民的集合,——其实只是工农自卫团而已。 这一篇的底本,是日本黑田辰男〔6〕的翻译,而且是第二次的改译,自云“确已面目一新,相信能近于完全”的,但参照EduardSchiemann〔7〕的德译本,则不同之处很不少。据情节来加推断,亦复互见短长,所以本书也常有依照德译本之处。大约作者阅历甚多,方言杂出,即这一篇中就常有西伯利亚和中国语;文笔又颇特别,所以完全的译本,也就难于出现了罢。我们的译本,也只主张在直接的完译未出之前,有存在的权利罢了。 一九三○年十二月三○日。编者。 EE 〔1〕本篇最初印入一九三二年八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的中译本《铁甲列车Nr.14—19》。 《铁甲列车Nr.14—69》,中篇小说,苏联伊凡诺夫作,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西伯利亚工人、农民组成游击队同日本、美国干涉者所支持的高尔察克白匪军斗争的故事。侍桁译,鲁迅校,列为鲁迅所编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Nr,德语Nummer的缩写,意为号码。〔2〕Kogan戈庚(Ⅱ.C.`LZaW,1872—193*玻??樟?难?家。著有《西欧文学史概论》等。《伟大的十年的文学》,论述十月革命前后至一九二七年苏联文学发展概况的著作。沈端先译,一九三○年九月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3〕巴尔底山俄语baTOcdaW的音译,源于法语Partisan。〔4〕伊凡诺夫(e.e.fHaWLH,1895—1963)苏联作家。著有中篇小说《游击队员》、《铁甲列车Nr.14—69》、《有色的风》,长篇小说《巴尔霍明柯》等。 〔5〕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六月入侵俄国,九月攻克莫斯科,当时的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组织军队进行游击战争,并鼓励农民开展游击运动,于十月转入反攻,十一月将法军驱逐出俄国。〔6〕黑田辰男日本的俄罗斯及苏联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家。〔7〕EduardSchiemann爱德华·席曼,德国翻译家。 #p#副标题#e#
394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