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情应不变,何事久离群。圆月思同步,寒泉忆共闻。 雪霜松色在,风雨雁行分。每见人来说,窗前改旧文。
352 0 0
中华文学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杜甫
【临平道中】[1] 风蒲猎猎弄轻柔,[2] 欲立蜻蜓不自由。[3] 五月临平山下路, 藕花无数满汀洲。[4]
374 0 0
道潜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恐怕霜寒初索被,中宵。已觉秋声引雁高。 罗带束纤腰。自剪灯花试彩毫。收起一封江北信,明朝。为问江头早晚潮。
407 0 0
周邦彦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350 0 0
佚名
【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1]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384 0 0
诗经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358 0 0
孟浩然
偶因冷节会嘉宾,况是平生心所亲。迎接须矜疏傅老, 只供莫笑阮家贫。杯盘狼藉宜侵夜,风景阑珊欲过春。 相对喜欢还怅望,同年只有此三人。
432 0 0
白居易
老人行人事,百一不及周。冻马四蹄吃,陟卓难自收。 短景仄飞过,午光不上头。少壮日与辉,衰老日与愁。 日愁疑在日,岁箭迸如雠。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 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385 0 0
孟郊
君家旧林壑,寄在乱峰西。近日春云满,相思路亦迷。 闻钟投野寺,待月过前溪。怅望成幽梦,依依识故蹊。
389 0 0
李端
花落茅檐转寂寥,魂随暮雨此中销。 迩来庭柳无人折,长得垂枝一万条。 虚室无人乳燕飞,苍苔满地履痕稀。 庭前唯有蔷薇在,花似残妆叶似衣。
463 0 0
刘商
【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 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 斜阳, 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 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 凄凉, 却恐他乡胜故乡。
375 0 0
陆游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397 0 0
李白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346 0 0
刘克庄
败荷擎沼面,红叶舞林梢,光阴何速。碧天静如水,金风透帘幕,露清蝉伏。追思往事,念当年、悲伤宋玉。渐危楼向晚,魂销处、倚遍阑干曲。 凝目。一霎微雨,塞鸿声断。酒病相续。无情赏处,金井梧,东篱菊。渐兰桡归去,银蟾满夜,水村烟渡怎宿。负伊家、万愁千恨,甚时是足。
361 0 0
赵长卿
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另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由此进北京,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登在《新青年》上,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我的工作,除翻译及编辑的不算外,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散文诗一本,回忆记一本,论文集一本,短评八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五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一期,是应《阿Q正传》俄译者王希礼之请而写的。其中《阿Q正传》序》译成俄文后,收入一九二九年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的《阿Q正传》(俄文版鲁迅短篇小说选集)一书。〔2〕王希礼原名波·阿·瓦西里耶夫(G.A.GHIJLMN,?—1937),苏联人。一九二五年是河南国民革命第二军俄国顾问团成员。〔3〕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皂),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4〕青年批评家指成仿吾。他在《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号(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的《〈呐喊〉的评论》一文中说:“《阿Q正传》为浅薄的纪实的传记”,“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5〕《阿Q正传》发表后,曾出现这样一些评论:如张定璜的《鲁迅先生》说:“《呐喊》的作家的看法带点病态,所以他看的人生也带点病态,其实实在的人生并不如此。”(见一九二五年一月三十日《现代评论》一卷八期)冯文炳的《呐喊》说:“鲁迅君的刺笑的笔锋,随在可以碰见,……至于阿Q,更要使人笑得不亦乐乎。”(见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三日《晨报副刊》)周作人的《阿Q正传》说:“《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因为他多是反语(irony),便是所谓冷的讽刺——‘冷嘲’。”(见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九日《晨报副刊》)。〔6〕变故指鲁迅祖父周福清(介孚)因科场案入狱一事。〔7〕水师学堂即江南水师学堂,清政府一八九○年设立的一所海军学校。初分驾驶、管轮两科,不久增添鱼雷科。〔8〕机关科即管轮科,现称轮机农业。 〔9〕矿路学堂即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0〕东京的豫备学校指东京弘文学院,创办于一九○二年,是日本人嘉纳治五郎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补习日语和基础课的学校。〔11〕日本的维新指发生于日本明治年间(1868—1912)的维新运动。在此以前,日本一部分学者曾大量输入和讲授西方医学,宣传西方科学技术,积极主张革新,对日本维新运动的兴起,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12〕俄日战争指一九○四年二月至一九○五年九月,沙皇俄国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侵略权益而进行的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13〕小计画指和许寿裳、周作人等筹办《新生》杂志和译介被压迫民族文学等事。参看《呐喊·自序》、《〈域外小说集〉序》等。〔14〕指周作人和他的妻子羽太信子等。 〔15〕一九一二年一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约赴教育部任职,同年五月随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不久,第一科移交内务部,第二科改为第一科,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鲁迅被委任为第一科科长。〔16〕指收入本书的《斯巴达之魂》、《说鈤》和收入《坟》中的《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p#副标题#e#
318 0 0
鲁迅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松萝风月。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383 0 0
胡铨
云明天岭高,刺郡辍仙曹。危栈窥猿顶,公庭扫鹤毛。 出军青壁罅,话道白眉毫。远集歌谣客,州前泊几艘。
391 0 0
李洞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308 0 0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400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