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来,色黯花草死。
410 0 0
白居易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424 0 0
李贺
一颗樱桃樊素口。不爱黄金,只爱人长久。学画鸦儿犹未就。眉尖已作伤春皱。 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
347 0 0
苏轼
江南雪,轻素剪云端。琼树忽惊春意早,梅花偏觉晓香寒。冷影褫清欢。蟾玉迥,清夜好重看。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空惜舞英残。
447 0 0
王琪
秀色芳容明眸,就中奇绝。细看艳波欲溜,最可惜、微重重红绡轻帖。匀朱傅粉,几为严妆时涴睫。因个甚、底死嗔人,半饷斜眄费贴燮。 斗帐里、浓欢意惬。带困眼、似开微合。曾倚高楼望远,似指笑频目闰,知他谁说。那日分飞,泪雨纵横光映颊。揾香罗,恐揉损,与他衫袖裛。
387 0 0
周邦彦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 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481 0 0
李商隐
已失巴陵雨,犹逢蜀坂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 馀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今宵有明月,乡思远凄凄。
孟浩然
隙地丛筠植,修廊列堵环。楼台疏占水,冈岸远成山。 尽日草深映,无风舟自闲。聊当俟芳夕,一泛芰荷间。
540 0 0
张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509 0 0
张说
征鸿过尽秋容谢。卷离恨、还东下。剪剪霜风落平野。溪山掩映,水烟摇曳,几簇渔樵舍。 芙蓉城里人如画。春伴春游夜转夜。别后知他如何也。心随云乱,眼随天断,泪逐长江泻。
470 0 0
石孝友
忽惊映树新开屋,却似当檐故种花。 可惜年年红似火,今春始得属元家。
495 0 0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472 0 0
近得水云看,门长侵早开。到时微有雪,行处又无苔。 劝酒客初醉,留茶僧未来。每逢晴暖日,唯见乞花栽。 门不当官道,行人到亦稀。故从餐后出,方至夜深归。 开箧拣书卷,扫床移褐衣。几时同买宅,相近有柴扉。
437 0 0
项斯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百战曾夸陇上儿, 一身复作云中客。寒风动地气苍芒,横吹先悲出塞长。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前锋直指阴山外, 虏骑纷纷翦应碎。匈奴破尽看君归,金印酬功如斗大。
343 0 0
韦应物
奠献已事,昏昕载分。风摇雨散,灵卫絪缊。 龙驾帝服,已腾五云。泮宫复閟,寂寞无闻。
365 0 0
中华文学
一闻归阙下,几番熟金桃。沧海期仍晚,清资路渐高。 研冰濡谏笔,赋雪拥朝袍。岂念空林下,冥心坐石劳。
572 0 0
齐己
武原离乱后,真界积尘埃。残月生秋水,悲风起故台。 居人今已尽,栖鸽暝还来。不到无生理,应堪赋七哀。
456 0 0
皎然
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431 0 0
王维
欲驻如今未老形,万重山上九芝清。 君今若问采芝路,踏水踏云攀杳冥。
445 0 0
施肩吾
凡是有志于创作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的腰包的。然而,好像没有效,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有些青年是设法去问已经出名的作者,那些答案,还很少见有什么发表,但结果是不难推想而知的:不得要领。这也难怪,因为创作是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以中国之大,或者也许会有罢,但是,这其实是骗子。 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这恐怕也很不能满文学青年的意,因为太宽泛,茫无边际——然而倒是切实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2〕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我们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近几年来,石印的手稿是有一些了,但大抵是学者的著述或日记。也许是因为向来崇尚“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缘故罢,又大抵是全本干干净净,看不出苦心删改的痕迹来。取材于外国呢,则即使精通文字,也无法搜罗名作的初版以至改定版的各种本子的。 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没有这样的环境和遗产,是中国的文学青年的先天的不幸。 在没奈何中,想了一个补救法: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只是和“应该那样写”,却无从比较了。 四月二十三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六月《文学》月刊第四卷第六号“文学论坛”栏,署名洛。 〔2〕惠列赛耶夫(BBBepecae,1867—1945)一译魏烈萨耶夫,苏联作家,文学评论家。 #p#副标题#e#
349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