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银烛泪深未晓。酒钟悭、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豆蔻钗梁恨袅。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336 0 0
吴文英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359 0 0
陈子昂
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床前磨镜客,树下灌园人。 五马惊穷巷,双童逐老身。中厨办粗饭,当恕阮家贫。
349 0 0
王维
可能东海子,清苦在贫居。扫地无闲客,堆窗有古书。 少年犹若此,向老合何如。去岁频相访,今来见亦疏。
397 0 0
齐己
救物智所昧,学仙愿未从。行藏两乖角,蹭蹬风波中。 薄宦耻降志,卧痾非养蒙。闭关涉两旬,羁思浩无穷。 鸑鷟何处来,双舞下碧空。离别隔云雨,惠然此相逢。 把手贺疾间,举杯欣酒浓。新诗见久要,清论激深衷。 高馆舒夜簟,开门延微风。火云赫嵯峨,日暮千万峰。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 出处未易料,且歌缓愁容。愿君崇明德,岁暮如青松。
327 0 0
中华文学
衣多苔藓痕,犹拟更趋门。自夏虽无病,经秋不过原。 积泉留岱鸟,叠岫隔巴猿。琴月西斋集,如今岂复言。
404 0 0
贾岛
邮亭寄人世,人世寄邮亭。何如自筹度,鸿路有冥冥。
363 0 0
杜牧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79 0 0
张籍
赵壹能为赋,邹阳解献书。可惜西江水,不救辙中鱼。 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兹路信难陟。 握里龙蛇纸上鸾,逡巡千幅不将难。 顾云已往罗隐耄,更有何人逞笔端。
334 0 0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苹 通:蘋)
355 0 0
温庭筠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两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304 0 0
杨万里
所畜惟骚雅,兼之得固穷。望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 稼穑村坊远,烟波路径通。冥搜清绝句,恰似有神功。
400 0 0
秋景萧条叶乱飞,庭松影里坐移时。 云迷鹤驾何方去,仙洞朝元失我期。
375 0 0
吕岩
占西风早处,一番雨,一番秋。记国园斜阳,去年今日,落叶林幽。悲歌几回激烈,寄疏狂、酒令与诗筹。遗恨清商易改,多情紫燕难留。 嗟休。触绪茧丝抽。旧事续何由。奈予怀渺渺,羁愁郁郁,归梦悠悠。生平不如老杜,便如它、飘泊也风流。寄语庭柯径竹,甚时得棹孤舟。
374 0 0
【笔】 君子三端擅一名, 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 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肥水阵, 锋聒还学历山耕。 毛乾时有何人润, 尽把焚烧恨始平。
465 0 0
徐寅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我只要一分钟我只要一点光我只要一条缝,象一个小孩爬伏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天到晚老“想飞”(同名散文),总想“云游”(同名诗歌),总是以忘情而淋漓尽致、潇洒空灵的笔墨写他所向往之“飞翔”的徐志摩,竟然在这首诗中绝决然宣称: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那四面八方的风;” 岂非咄咄怪事!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雪花的快乐》),这几乎已成为他个人创作心理的某种挥之难去的深刻情结,也成为其诗歌本文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充满动感的“姿势”和“幻像”,成为一种经由个人私设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的飞翔之梦,并上升到公共本体象征的“原型意象”。而于各种各样的飞翔中,尤为令徐志摩神往的恰恰是那种庄子“逍遥游”式的“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壮飞”!他宣称:“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 何其壮观!何其逍遥! 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几许“浓得化不开”的悲凉? 在这里,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不再是“壮飞”和“云游”的奢望,而只是“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作者接着以破折号强调并刻划出一幅令人终身难忘的画面:一个小孩——“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力的“宁馨儿”——“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这个画面具有一种类似电影中镜头“定格”的强烈视觉效果,象明暗反差极大的黑白片镜头,感官刺激尤其强烈。“一分钟”这一时间意象,在这里同时起到了两种作用:一者,“一分钟”对应作者前面宣称的“我只要”,仿佛总算达到了如此卑微可怜、时间上仅需“一分钟”的希望;另者,“一分钟”本身作为表达客观物理时间长度的语词,势必在读者的阅读想象中,留下短促而凝固暂停的“定格”般的阅读效果。这首诗歌,明显使用了为西方“新批评派”所推崇的“反讽”的手法。在语言陈述上,深究一点的话,则是使用了“反讽”方式中主要的一种“——“夸大陈述”性的“反讽”。所谓“反讽”,就是正话反说,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谓“夸大陈述”,则是假情假意地夸张,然而,却大言若反,暗示相反的性质。我们正应该从“反讽”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 诗歌一开篇如“石破天惊逗秋雨”般先声夺人的几个“我不要”的宣称,无疑正是一种“夸大陈述”。诗人正是因为太想要“阔的海空的天”了,才会这样说,才会象一个顽强爬伏追求的小孩那样,孜孜以求“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可以说, 追求光明的的可怜、卑微而顽强执着正反衬出一片“阔的海空的天”——这“自由与光明”的象征——对于每一个有生命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这首诗歌不但在局部语言技巧上使用了“反讽”的手法,在整个诗篇总体结构安排上,也同样成功地使用了“反讽性”的“张力结构”。标题“阔的海”与最后所追求的结局,构成了“反讽性”的强烈对比效果。诗歌句子的展开和排列,从“阔的海空的天”开始,最后可怜巴巴地被挤兑成“一条缝”似的狭窄的时间的短暂的时间。作者明显有意识地在句子排列上注重视觉效果的强调,整篇诗歌呈现出“倒三角形”(B)的形状。“缝”、“光”、“钟”排成整齐而局促的一条线,“一分钟”的“钟”最后孤零零地单独成行……所有这些,都不难见出诗人独具的匠心和深刻的寓意,足以让读者想#p#副标题#e#
338 0 0
徐志摩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 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312 0 0
杜甫
吴翁里第还巾角。不妨天地席幕。家僮归报道,快酿酒、休教_薄。 相逢聚散应搔首,且趁时、一笑为乐。人世大都_落。更莫问、是非今昨。
358 0 0
吴潜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399 0 0
秋瑾
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 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
384 0 0
韩愈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