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436 0 0
曾几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遗愚。 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620 0 0
司空图
黄金双阙横空,望中隐约三山眇。春皇欲降,渚烟收尽,青虹正绕。日到层霄,九枝光满,普天俱照。看海中桃熟,云幡绛节,冉冉度、沧波渺。 遥想建章宫阙,□薰风、月寒清晓。红鸾影上,云韶声里,蒙天一笑。万国朝元,百蛮款塞,太平多少。听尧云深处,人人尽祝,似天难老。
393 0 0
周紫芝
【南乡子】 归梦寄吴樯, 水驿江程去路长。 想见芳洲初系缆, 斜阳, 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 曾是朝衣染御香。 重到故乡交旧少, 凄凉, 却恐他乡胜故乡。
429 0 0
陆游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392 0 0
白居易
黄昏歌舞促琼筵,银烛台西见小莲。二寸横波回慢水, 一双纤手语香弦。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408 0 0
李群玉
年过弱冠风尘里,常拟随师学炼形。石路特来寻道者, 云房空见有仙经。棋于松底留残局,鹤向潭边退数翎。 便欲此居闲到老,先生何日下青冥。
406 0 0
中华文学
晚归骑马过天津,沙白桥红返照新。草色连延多隙地, 鼓声闲缓少忙人。还如南国饶沟水,不似西京足路尘。 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
469 0 0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515 0 0
王勃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383 0 0
张先
先生卧碧岑,诸祖是知音。得道无一法,孤云同寸心。 岚光薰鹤诏,茶味敌人参。苦向壶中去,他年许我寻。
449 0 0
栖蟾
逢汉先生: 接到来信,我们很感谢先生的好意。 大约凡是译本,倘不标明“并无删节”或“正确的翻译”,或鼎鼎大名的专家所译的,欧美的本子也每不免有些节略或差异。译诗就更其难,因为要顾全音调和协韵,就总要加添或减去些原有的文字。世界语译本大约也如此,倘若译出来的还是诗的格式而非散文。但我们因为想介绍些名家所不屑道的东欧和北欧文学,而又少懂得原文的人,所以暂时只能用重译本,尤其是巴尔干诸小国的作品。原来的意思,实在不过是聊胜于无,且给读书界知道一点所谓文学家,世界上并不止几个受奖的泰戈尔〔2〕和漂亮的曼殊斐儿〔3〕之类。但倘有能从原文直接译出的稿子见寄,或加以指正,我们自然是十分愿意领受的。 这里有一件事很抱歉,就是我们所交易的印刷所里没有俄国字母,所以来信中的原文,只得省略,仅能将译文发出,以供读者的参考了。希见谅为幸。 鲁迅。六月二十五日,于上海。
369 0 0
鲁迅
俊骨英才气褎然,策名飞步冠群贤。逢时已自致高位。 得疾还因倚少年。天上别归京兆府,人间空数茂陵阡。 今朝繐帐哭君处,前日见铺歌舞筵。
487 0 0
刘禹锡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犹有 一作:惟有)
421 0 0
李约
见说身轻鹤不如,石房无侣共云居。清晨自削灵香柹, 独夜空吟碧落书。十洞飞精应遍吸,一簪秋发未曾梳。 知君便入悬珠会,早晚东骑白鲤鱼。
410 0 0
陆龟蒙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曾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自不能忘堪笑。朝来梅雨霁,青青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363 0 0
辛弃疾
西顾伊兰近,方惊滞极边。水随空谷转,山向夕阳偏。 碛鸟多依地,胡云不满天。秋风动衰草,只觉犬羊膻。
451 0 0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361 0 0
韩愈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463 0 0
柳宗元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486 0 0
韦安石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