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 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 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 双鬟笑说楼前鼓,两仗争轮好落花。
428 0 0
张祜
翼翼高旌转,锵锵凤辇飞。尘销清跸路,云湿从臣衣。 白羽摇丹壑,天营逼翠微。芳声耀今古,四海警宸威。
398 0 0
宋之问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594 0 0
胡令能
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视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58 0 0
韩非
百灵侍轩后,万国会涂山。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 声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锵洋鸣玉珮,灼烁耀金蝉。 淑景辉雕辇,高旌扬翠烟。庭实超王会,广乐盛钧天。 既欣东日户,复咏南风篇。愿奉光华庆,从斯亿万年。
352 0 0
中华文学
碧洞青萝不畏深,免将饥渴累禅心。 若期野客来相访,一室无烟何处寻。
367 0 0
施肩吾
落日太湖西,波涵万象低。藕花熏浦溆,菱蔓匿凫鹥. 树及长桥尽,滩回七里迷。还应坐筹暇,时一梦荆溪。
444 0 0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筚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433 0 0
王维
春波软荡红楼水,多时不放莺儿起。一样夕阳天,留寒待禁烟。已是人消瘦,只此情依旧。可奈别离何,明朝杨柳多。
375 0 0
吴锡麒
西风吹垂杨,条条脆如藕。上有噪日蝉,催人成皓首。 亦恐旅步难,何独朱颜丑。欲慰一时心,莫如千日酒。 优哉遵渚鸿,自得养身旨。不啄太仓粟,不饮方塘水。 振羽戛浮云,罝罗任徒尔。
357 0 0
孟郊
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319 0 0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344 0 0
钱起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526 0 0
苏轼
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 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
390 0 0
李频
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三月的革命〔2〕,算不得一个大风暴;到十月,才是一个大风暴,怒吼着,震荡着,枯朽的都拉杂崩坏,连乐师画家都茫然失措,诗人也沉默了。 就诗人而言,他们因为禁不起这连底的大变动,或者脱出国界,便死亡,如安得列夫〔3〕;或者在德法做侨民,如梅垒什珂夫斯奇,巴理芒德〔4〕;或者虽然并未脱走,却比较的失了生动,如阿尔志跋绥夫〔5〕。但也有还是生动的,如勃留梭夫和戈理奇,勃洛克〔6〕。 但是,俄国诗坛上先前那样盛大的象征派〔7〕的衰退,却并不只是革命之赐;从一九一一年以来,外受未来派〔8〕的袭击,内有实感派,神秘底虚无派,集合底主我派们的分离,就已跨进了崩溃时期了。至于十月的大革命,那自然,也是额外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梅垒什珂夫斯奇们既然作了侨民,就常以痛骂苏俄为事;别的作家虽然还有创作,然而不过是写些“什么”,颜色很黯淡,衰弱了。象征派诗人中,收获最多的,就只有勃洛克。 勃洛克名亚历山大,早就有一篇很简单的自叙传——“一八八○年生在彼得堡。先学于古典中学,毕业后进了彼得堡大学的言语科。一九○四年才作《美的女人之歌》这抒情诗,一九○七年又出抒情诗两本,曰《意外的欢喜》,曰《雪的假面》。抒情悲剧《小游览所的主人》,《广场的王》,《未知之女》,不过才脱稿。现在担当着《梭罗忒亚卢拿》〔9〕的批评栏,也和别的几种新闻杂志关系着。” 此后,他的著作还很多:《报复》,《文集》,《黄金时代》,《从心中涌出》,《夕照是烧尽了》,《水已经睡着》,《运命之歌》。当革命时,将最强烈的刺戟给与俄国诗坛的,是《十二个》。 他死时是四十二岁,在一九二一年。 从一九○四年发表了最初的象征诗集《美的女人之歌》起,勃洛克便被称为现代都会诗人的第一人了。他之为都会诗人的特色,是在用空想,即诗底幻想的眼,照见都会中的日常生活,将那朦胧的印象,加以象征化。将精气吹入所描写的事象里,使它苏生;也就是在庸俗的生活,尘嚣的市街中,发见诗歌底要素。所以勃洛克所擅长者,是在取卑俗,热闹,杂沓的材料,造成一篇神秘底写实的诗歌。 中国没有这样的都会诗人。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没有都会诗人。 能在杂沓的都会里看见诗者,也将在动摇的革命中看见诗。所以勃洛克做出《十二个》,而且因此“在十月革命的舞台上登场了”〔10〕。但他的能上革命的舞台,也不只因为他是都会诗人;乃是,如托罗兹基言,因为他“向着我们这边突进了。突进而受伤了”。 《十二个》于是便成了十月革命的重要作品,还要永久地流传。 旧的诗人沉默,失措,逃走了,新的诗人还未弹他的奇颖的琴。勃洛克独在革命的俄国中,倾听“咆哮狞猛,吐着长太息的破坏的音乐”。他听到黑夜白雪间的风,老女人的哀怨,教士和富翁和太太的彷徨,会议中的讲嫖钱,复仇的歌和枪声,卡基卡〔11〕的血。然而他又听到癞皮狗似的旧世界:他向着革命这边突进了。 然而他究竟不是新兴的革命诗人,于是虽然突进,却终于受伤,他在十二个之前,看见了戴着白玫瑰花圈的耶稣基督〔12〕。 但这正是俄国十月革命“时代的最重要的作品”。 呼唤血和火的,咏叹酒和女人的,赏味幽林和秋月的,都要真的神往的心,否则一样是空洞。人多是“生命之川”之中的一滴,承着过去,向着未来,倘不是真的特出到异乎寻常的,便都不免并含着向前和反顾。诗《十二个》里就可以看见这样的心:他向前,所以向革命突进了,然而反顾,于是受伤。 篇末出现的耶稣基督,仿佛可有两种的解释:一是他也赞同,一是还须靠他得救。但无论如何,总还以后解为近是。故十月革命中的这大作品《十二个》,也还不是革命的诗。然而也不是空洞的。 这诗的体式在中国很异样;但我以为很能表现着俄国那时(!)的神情;细看起来,也许会感到那大震撼,大咆哮的气息。可惜翻译最不易。我们曾经有过一篇从英文的重译本〔13〕;因为还不妨有一种别译,胡成才〔14〕君便又从原文译出了。不过诗是只能有一篇的,即使以俄文改写俄文,尚且决不可能,更何况用了别一国的文字。然而我们也只能如此。至于意义,却是先由伊发尔〔15〕先生校勘过的;后来,我和韦素园君又酌改了几个字。 前面的《勃洛克论》是我译添的,是《文学与革命》(Litera-turaiRevolutzia)的第三章,从茂森唯士〔16〕氏的日本文译本重译;韦素园君〔17〕又给对校原文,增改了许多。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概还以为托罗兹基是一个喑呜叱咤的革命家和武人,但看他这篇,便知道他也是一个深解文艺的批评者。他在俄国,所得的俸钱,还是稿费多。但倘若不深知他们文坛的情形,似乎不易懂;我的翻译的拙涩,自然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书面和卷中的四张画,是玛修丁(V.Ma#p#副标题#e#
374 0 0
鲁迅
此意无所欲,闭门风景迟。柳条将白发,相对共垂丝。
334 0 0
戴叔伦
楚乡菰黍初尝,马蹄偶踏扬州路。莼丝向老,江鲈堪脍,催人归去。秋气萧骚,月华如洗,一天风露。望重重烟水,吴淞万顷,曾约旧时鸥鹭。 惆怅别离无奈,整孤帆、依然回顾。玉龙节底,故人情重,欲行犹驻。敛散功多,澄清志遂,好回高步。看归鞍稳上,文鸳班里,五云深处。
510 0 0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1]。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435 0 0
王粲
本自江海人,且无寥廓志。大明耀天宇,霭霭风雨被。 迢递别荆吴,飘飖涉沂泗。广川俟舟楫,峻坂伤骐骥。 蹭蹬失归道,崎岖从下位。西出太华阴,北走少梁地。 葱茏墟落色,泱漭关河气。耻从侠烈游,甘为刀笔吏。 宝剑茱萸匣,岂忘知音贵。大道且泛然,沉浮未云异。
315 0 0
储光羲
天竺寺檀古道场,水月白衣相。真珠般若林,多宝如来藏。梵相四天王,唐塑八金刚。佛隐松间塔,僧推云外窗。虚堂,法鼓惊天上;长廊,游人惹御香。
563 0 0
赵善庆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