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风光,中兴时候。东风著意催梅柳。谁家银字小笙簧,倚阑度曲黄昏后。 拨雪张灯,解衣贳酒。觚棱金碧闻依旧。明年何处看升平,景龙门下灯如昼。
276 0 0
中华文学
想这堆金积玉平生害,男婚女嫁风流债。鬓边霜头上雪是阎王怪,求功名贪富贵今何在?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寻个主人翁早把茅庵盖。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乾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天堂地狱由人造,古人不肯分明道。到头来善恶终须报,只争个早到和迟到。您劣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休向轮回路上随他闹。 白云深处青山下,茅庵草舍无冬夏。闲来几句渔樵话,困来一枕葫芦架。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煞强如风波千丈担惊怕。
363 0 0
邓玉宾
竹斋陋止。坐客无毡为客喜。壁不遮风。八达门窗更四通。 邻家觅酒。赤脚扶翁翁老寿。子曰其何。除却渠侬没事多。
346 0 0
沈瀛
离客穷海阴,萧辰归思结。一随浮云滞,几怨黄鹄别。 妙年即沉痾,生事多所阙。剑中负明义,枕上惜玄发。 之子良史才,华簪偶时哲。相思千里道,愁望飞鸟绝。 岁暮冰雪寒,淮湖不可越。百年去心虑,孤影守薄劣。 独馀慕侣情,金石无休歇。
293 0 0
钱起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336 0 0
诗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16 0 0
苏轼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324 0 0
刘禹锡
─—偶记前天在庭树下看见的一件事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这小鸟天天出来歌唱,小孩子们也天天来听它,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它又出来了!它正要发声,忽然嗤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下去。 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的落到地上来。 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O年8月28日。)
343 0 0
冰心
雪压庭春,香浮花月,揽衣还怯单薄。_枕裴回,又听一声干鹊。粉泪共、宿雨阑干,清梦与、寒云寂寞。除却。是江梅曾许,诗人吟作。 长恨晓风漂泊。且莫遣香肌,瘦减如削。深杏夭桃,端的为谁零落。况天气、妆点清明,对美景、不妨行乐。拌著。向花时取,一杯独酌。
372 0 0
朱淑真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 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 愿我身死子还生。
462 0 0
王建
都邑群方首,商泉旧俗讹。变风须恺悌,成化伫弦歌。 畴昔珪璋友,雍容文雅多。振缨游省闼,锵玉宰京河。 别曲鸾初下,行轩雉尚过。百壶非饯意,流咏在人和。
297 0 0
张说
海榴殷色透帘栊,看盛看衰意欲同。 若许三英随五马,便将浓艳斗繁红。
273 0 0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白居易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宋之问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337 0 0
闻君新楼宴,下对北园花。主人既贤豪,宾客皆才华。 初筵日未高,中饮景已斜。天地为幕席,富贵如泥沙。 嵇刘陶阮徒,不足置齿牙。卧瓮鄙毕卓,落帽嗤孟嘉。 芳草供枕藉,乱莺助喧哗。醉乡得道路,狂海无津涯。 一岁春又尽,百年期不赊。同醉君莫辞,独醒古所嗟。 销愁若沃雪,破闷如割瓜。称觞起为寿,此乐无以加。 歌声凝贯珠,舞袖飘乱麻。相公谓四座,今日非自夸。 有奴善吹笙,有婢弹琵琶。十指纤若笋,双鬟黳如鸦。 履舄起交杂,杯盘散纷拏。归去勿拥遏,倒载逃难遮。 明日宴东武,后日游若耶。岂独相公乐,讴歌千万家。
忆吾未冠赏年华,二十年间在咄嗟。 今来羡汝看花岁,似汝追思昨日花。
420 0 0
吕温
月榭风亭绕曲池,粉垣回互瓦参差。侵帘片白摇翻影, 落镜愁红写倒枝。鸂鶒刷毛花荡漾,鹭鸶拳足雪离披。 山翁醉后如相忆,羽扇清樽我自知。
365 0 0
温庭筠
【减字木兰花】 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日梦。 小字还家,恰应红灯昨夜花。 良时易过,半镜流年春欲破。 往事难忘,一枕高楼到夕阳。
374 0 0
晏几道
余颇懒,常卧阅杂书,或意有所会,虑其遗忘,亦慵于钞写,但偶夹一纸条以识之。流光电逝,情随事迁,检书偶逢昔日所留纸,辄自诧置此何意,且悼心境变化之速,有如是也。长夏索居,欲得消遣,则录其尚能省记者,略加案语,以贻同好云。十六年八月八日,楮冠病叟漫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2〕二十五引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3〕: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案:帝王立言,诫饬其子,而谓作文“且须放荡”,非大有把握,那能尔耶?后世小器文人,不敢说出,不敢想到。 清褚人获《坚瓠九集》〔4〕卷四:《通鉴博论》〔5〕:“汉高祖取天下,皆功臣谋士之力。天下既定,吕后杀韩信彭越英布等,夷其族而绝其祀。传至献帝,曹操执柄,遂杀伏后而灭其族。或谓献帝即高祖也;伏后即吕后也;曹操即韩信也;刘备即彭越也;孙权即英布也。故三分天下而绝汉。”虽穿凿疑似之说,然于报施之理,似亦不爽。 案:韩信托生而为曹操,彭越为孙权,陈議为刘备〔6〕,三分汉室,以报夙怨,见《五代史平话》〔7〕开端。小说尚可,而乃据以论史,大奇。《博论》明宗室涵虚子(?)作,今传本颇少。 宋张耒《明道杂志》〔8〕: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一日,弄者曰:云长古猛将,今斩之,其鬼或能祟,请既斩而祭之。此子闻,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费。此子出银器数十。至日,斩罢,大陈饮食如祭者,群无赖聚享之,乃白此子,请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于是共分焉。旧闻此事,不信。近见事,有类是事。聊记之,以发异日之笑。 案:发笑又作别论。由此可知宋时影戏已演三国故事,而其中有“斩关羽”。我尝疑现在的戏文,动作态度和画脸都与古代影灯戏有关,但未详考,记此以俟博览者探索。 EE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九月一日上海《北新》周刊第四十五、四十六期合刊,署名楮冠。 〔2〕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艺文类聚》,类书,欧阳询等人奉敕编纂,共一百卷,分四十八门。 〔3〕梁简文帝即萧纲(503—551),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在位二年即为侯景所害。《诫当阳公大心书》,《艺文类聚》中题为《诫当阳公书》,见该书卷二十三。大心,即萧大心(522—551),字仁恕,萧纲次子。中大通四年(532)封当阳公。〔4〕褚人获字石农,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坚瓠集》,采录各种笔记汇集而成,分正集、续集等,共十五集,六十六卷。下面的引文见该书第九集卷四“韩彭报施”条。 〔5〕《通鉴博论》明代朱权奉敕纂写的史评集,分上、中、下三卷。朱权(?—1448),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宁献王,别号涵虚子。《坚瓠集》的“韩彭报施”条,引自该书卷下“历代受革报施之验”。〔6〕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人,汉朝大将,封楚王。彭越,字仲,昌邑(今山东金乡)人,汉将,封梁王。陈議,宛句(今山东菏泽)人,汉将,封列侯。以上三人皆为汉朝开国功臣,后来,韩信、彭越于汉高帝十一年(前196)被杀;陈議于次年被杀。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魏国的建立者。孙权(182—252),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刘备(161—223),字玄德,涿(今河北涿县)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7〕《五代史评话》不著撰人,应是宋代说话人所用的讲史底本之一,叙述梁、唐、晋、汉、周五代史事,各代均分上下二卷,内缺梁史和汉史的下卷。该书开端说:“刘季杀了项羽,立着国号曰汉。只因疑忌功臣,如韩王信、彭越、陈議之徒,皆不免族灭诛夷。这三个功臣,抱屈*ピ??哂谔斓邸L斓劭闪???Τ嘉薰急宦荆?钏?咳*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韩信去曹家托生,做着个曹操;彭越去孙家托生,做着个孙权;陈議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个刘备。这三个分了他的天下:曹操篡夺献帝的,立国号曰魏;刘先主图兴复汉室,立国号曰蜀;孙权自兴兵荆州,立国号曰吴。” 〔8〕张耒(1054—1114)字文潜,淮阴(今属江苏)人,宋代诗人,官至太常少卿。《明道杂志》,二卷,又续一卷,记述作者在黄州郡时的见闻。下面的引语见该书续卷。 #p#副标题#e#
367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