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木纷如麻,高松自孤直。愿得苦寒枝,与君比颜色。 故乡眇天末,羁旅沧江隅。委质在忠信,苦心无变渝。 何繇表名义,赠君金辘轳。何以美知才,投我悬黎珠。 遽为千里别,南风思越绝。爱君随海鸥,倚棹宿沙月。 不栖恶木上,肯蹈巴蛇穴。一上萧然峰,拟踪幽人辙。 晨兴独西望,郢水期溯沿。夜到洞庭月,秋经云梦天。 黎生知吾道,此地不潸然。欲寄楚人住,学拏渔子船。 奈何北风至,搅我窗中弦。游子动归思,江蓠亦绵绵。 箧中封禅书,欲献无由缘。岂乏晨风翼,翻飞到日边。
338 0 0
皎然
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 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岂无平生志,拘牵不自由。 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置心世事外,无喜亦无忧。 终日一蔬食,终年一布裘。寒来弥懒放,数日一梳头。 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 早岁从旅游,颇谙时俗意。中年忝班列,备见朝廷事。 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况余方且介,举动多忤累。 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 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蟠木用难施,浮云心易遂。 悠悠身与世,从此两相弃。
379 0 0
白居易
大雅无忧怨,宵民有爱憎。鲁侯天不遇,臧氏尔何能。 惨惨心如虺,营营舌似蝇。谁于销骨地,一鉴玉壶冰。
340 0 0
李群玉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328 0 0
李商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 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425 0 0
项斯
相思夕上松台立,蛩思蝉声满耳秋。 惆怅东亭风月好,主人今夜在鄜州。
357 0 0
杖藜寻晚巷,炙背近墙暄。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 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269 0 0
杜甫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飒然风起处,又是鼓波涛。
中华文学
素不相识,请恕冒昧通信之罪。 为的是关于中国小说的一件事。在你的《小说史略》中,曾讲过明代的一部言情小说:《玉娇梨》,真如你所云,此书在中国虽不甚通行,在欧洲却颇有一时的运命。月前去访耶鲁大学的德文系主任,讲到歌德的事。他说:歌德曾批评过一部中国的小说,颇加称道;于是他就把校中“歌德藏书室”中的法德文译本的《玉娇梨》给我看。后来我又另在耶鲁图书馆中找到一册英译。 在学问方面,欧美作者关于歌德已差不多考证无遗,——独有在这一方面,讲到《玉娇梨》的文字,尚付阙如。因此我想,倘使能将我国人所有讲及此书的材料,搜集整理一下,公诸欧美研究歌德的学者,也许可算一点贡献,虽是十分些微的。但是苦于学问不足,在此又无工具可用,竟无从入手。因此想到先生于中国小说,研究有素,未知能否示我一点材料;关于原书的确切年代,作者的姓名及生活,后人对于此书的记载及批评,为帮忙查考? 此信拟由小峰先生转上,如能公开了,引起大众的兴趣,也是件“美德”。 祝学安 柳无忌上。十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EE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年一月二十日《语丝》周刊第五卷第四十五期(衍期出版)“通讯”栏,在柳无忌来信之后。 柳无忌,江苏吴江人,当时是美国耶鲁大学学生。〔2〕《玉娇梨》人情小说,清代张匀撰,旧刻本题“荑荻山人编次”,五卷,二十回。该书在一八二六年由法国人锐幕萨译成法文;次年,英国伦敦出版了英译本,德国司图嘉特出版了德译本。
296 0 0
鲁迅
延年不语望三星,莫说夫人上涕零。 争奈世间惆怅在,甘泉宫夜看图形。
424 0 0
张祜
朔将引双旌,山遥碛雪平。经年通国信,计日得蕃情。 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远雕秋有力,寒马夜无声。 看猎临胡帐,思乡见汉城。来春拥边骑,新草满归程。
381 0 0
雍陶
长安少年唯好武,金殿承恩争破虏。沙场烽火隔天山, 铁骑征西几岁还。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 玉笛声悲离酌晚,金方路极行人远。计日霜戈尽敌归, 回首戎城空落晖。始笑子卿心计失,徒看海上节旄稀。
297 0 0
钱起
百尺重城际,千寻大道隈。汉宫井干起,吴国落星开。 笛怨绿珠去,箫随弄玉来。销忧聊暇日,谁识仲宣才。
321 0 0
李峤
夜深吟罢一长吁,老泪灯前湿白须。 二十年前旧诗卷,十人酬和九人无。
375 0 0
一叶飘然夕照沈,世间何事不经心。几人欲话云台峻, 独我方探禹穴深。鸡檄固应无下策,鹤书还要问中林。 自怜情为多忧动,不为西风白露吟。
407 0 0
吴融
何事能销旅馆愁,红笺开处见银钩。蓬山雨洒千峰小, 嶰谷风吹万叶秋。字字朝看轻碧玉,篇篇夜诵在衾裯. 欲将香匣收藏却,且惜时吟在手头。
鱼玄机
却将憔悴入都门,自喜青霄足故人。万里有家留百越, 十年无路到三秦。摧残不是当时貌,流落空馀旧日贫。 多谢青云好知己,莫教归去重沾巾。
349 0 0
韦庄
气馀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尊酒,相邀无后期。
331 0 0
推移随牒红尘里,试问几时肩息。家乡何在,烟迷波渺,云横山屹。分阃无功,临民有愧,袴今襦昔。想征帆万里,阳关三叠,肠空断、人谁忆。 多谢殷勤绮席。苦留连、不容浮鹢。九霞光外,五云深畔,君宜鹄立。自笑衰迟,未能轩轾,漫劳原注:别本作“荣”字嘘吸。愿锋车趣召,吴天楚地,相逢他日。
302 0 0
晓角 饱暖了的白人要搔痒的娱乐,但菲洲食人蛮俗和野兽影片已经看厌,我们黄脸低鼻的中国人就被搬上银幕来了。于是有所谓“辱华影片”事件,我们的爱国者,往往勃发了义愤。 五六年前罢,因为《月宫盗宝》这片子,和范朋克〔2〕大闹了一通,弄得不欢而散。但好像彼此到底都没有想到那片子上其实是蒙古王子,和我们不相干,而故事是出于《天方夜谈》〔3〕的,也怪不得只是演员非导演的范朋克。不过我在这里,也并无替范朋克叫屈的意思。 今年所提起的《上海快车》事件,却比《盗宝》案切实得多了。我情愿做一回“文剪公”,因为事情和文章都有意思,太删节了怕会索然无味。首先,是九月二十日上海《大公报》内《大公俱乐部》上所载的,萧运先生的《冯史丹堡〔4〕过沪再志》: “这几天,上海的电影界,忙于招待一位从美国来的贵宾,那便是派拉蒙公司的名导演约瑟夫·冯史丹堡(JosefvonSternberg),当一些人在热烈地欢迎他的时候,同时有许多人在向他攻击,因为他是辱华片《上海快车》(ShanghaiExpress)的导演人,他对于我国曾有过重大的侮蔑。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回事! “说起《上海快车》,那是五年前的事了,上海正当一二八战事之后,一般人的敌忾心理还很敏锐,所以当这部歪曲了事实的好莱坞出品在上海出现时,大家不由都一致发出愤慨的呼声,像昙花一现地,这部影片只映了两天,便永远在我国人眼前消灭了。到了五年后的今日,这部片子的导演人还不能避免舆论的谴责。说不定经过了这回教训之后,冯史丹堡会明白,无理侮蔑他人是不值得的。 “拍《上海快车》的时候,冯史丹堡对于中国,可以说一点印象没有,中国是怎样的,他从来不晓得,所以他可以替自己辩护,这回侮辱中国,并非有意如此。但是现在,他到过中国了,他看过中国了,如果回好莱坞之后,他再会制出《上海快车》那样作品,那才不可恕呢。他在上海时对人说他对中国的印象很好,希望他这是真话。”(下略。) 但是,究竟如何?不幸的是也是这天的《大公报》,而在《戏剧与电影》上,登有弃扬先生的《艺人访问记》,云:“以《上海快车》一片引起了中国人注意的导演人约瑟夫·冯史登堡氏,无疑,从这次的旅华后,一定会获得他的第二部所谓辱华的题材的。 “‘中国人没有自知,《上海快车》所描写的,从此次的来华,益给了我不少证实……’不像一般来华的访问者,一到中国就改变了他原有的论调;冯史登堡氏确有着这样一种隽然的艺术家风度,这是很值得我们的敬佩的。” (中略。) “没有极正面去抗议《上海快车》这作品,只把他在美时和已来华后,对中日的感想来问了。 “不立刻置答,继而莞然地说:“‘在美时和已来华后,并没有什么不同,东方风味确然两样,日本的风景很好,中国的北平亦好,上海似乎太繁华了,苏州太旧,神秘的情调,确实是有的。许多访问者都以《上海快车》事来质问我,实际上,不必掩饰是确有其事的。现在是更留得了一个真切的印象。……我不带摄影机,但我的眼睛,是不会叫我忘记这一些的。’使我想起了数年前南京中山路,为了招待外宾而把茅棚拆除的故事。……” 原来他不但并不改悔,倒更加坚决了,怎样想着,便怎么说出,真有日耳曼人的好的一面的蛮风,我同意记者之所说:“值得我们的敬佩”。 我们应该有“自知”之明,也该有知人之明:我们要知道他并不把中国的“舆论的谴责”放在心里,我们要知道中国的舆论究有多大的权威。 “但是现在,他到过中国了,看过中国了”,“他在上海时对人说他对中国的印象很好”,据《访问记》,也确是“真话”。不过他说“好”的是北平,是地方,不是中国人,中国的地方,从他们看来,和人们已经几乎并无关系了。 况且我们其实也并无什么好的人事给他看。我看过关于冯史丹堡的文章,就去翻阅前一天的,十九日的报纸,也没有什么体面事,现在就剪两条电报在这里:“(北平十八日中央社电)平九一八纪念日,警宪戒备极严,晨六时起,保安侦缉两队全体出动,在各学校公共场所冲要街巷等处配置一切,严加监视,所有军警,并停止休息一日。全市空气颇呈紧张,但在平安中渡过。” “(天津十八日下午十一时专电)本日傍晚,丰台日军突将二十九军驻防该处之冯治安部包围,勒令缴械,入夜尚在相持中。日军已自北平增兵赴丰台,详况不明。查月来日方迭请宋哲元部将冯部撤退,宋迄未允。”跳下一天,二十日的报上的电报:“(丰台十九日同盟社电)十八日之丰台事件,于十九日上午九时半圆满解决,同时日本军解除包围形势,集合于车站前大坪,中国军亦同样整列该处,互释误会。”再下一天,二十一日报上的电报:“(北平二十日中央社电)丰台中日军误会解决后,双方当局为避免今后再发生同样事件,经详细研商,决将两军调至较远之地方,故我军原驻丰台之二营五连,已调驻丰台迤南之赵家村,#p#副标题#e#
272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