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423 0 0
杜荀鹤
西风吹鹤到人间。凉月满缑山。银河万里秋浪,重载客槎还。 河汉女,巧云鬟。夜阑干。钗头新约,针眼娇颦,楼上秋寒。
348 0 0
吴文英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玉白兰芳不相顾, 倡楼一笑轻千金。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西江小吏朱斑轮, 柳缕吐芽香玉春。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城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野土千年怨不平, 至今烧作鸯鸯瓦。
499 0 0
温庭筠
云日能催晓,风光不惜年。赖逢征客尽,归在落花前。
358 0 0
中华文学
才近重阳,喜风露、酝成爽气。应料有、悲秋情绪,淡妆慵试。黄菊篱边开遍否,紫鸿塞外归来未。但倚阑、高处望长空,无穷意。 名利鼎,从渠沸。穷达路,非人致。又何须咄咄,向空书字。西风正好狂吹帽,庾尘那解关吾事。纵嬉游、也不学山翁,如泥醉。
354 0 0
台室名曾继,旌门节暂过。欢情老去少,苦事别离多。 便为开樽俎,应怜出网罗。百忧今已失,一醉孰知他。 帝德千年日,君恩万里波。许随黄绮辈,闲唱紫芝歌。 龙衮期重补,梅羹伫再和。嵩丘来携手,君子意如何。
416 0 0
令狐楚
南望衡阳积瘴开,去年曾踏雪游回。谩为楚客蹉跎过, 却是边鸿的当来。乳窦孤明含海日,石桥危滑长春苔。 终寻十八高人去,共坐苍崖养圣胎。
434 0 0
齐己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395 0 0
韦庄
亭亭槐柳午阴圆。薰风拂舜弦。一轮红日贴中天。乾坤如火然。 观上象,想丹田。阳精色正鲜。□从炼得体纯全。朱颜无岁年。
522 0 0
张抡
失意闲眠起更迟,又将羁薄谢深知。囊书旋入酒家尽, 纱帽长依僧壁垂。待月句新遭鬼哭,寻山貌古被猿窥。 元和才子多如此,除却清吟何所为。
437 0 0
名振金闺步玉京,暂留沧海见高情。众花尽处松千尺, 群鸟喧时鹤一声。朱阁簟凉疏雨过,碧溪船动早潮生。 离心不异西江水,直送征帆万里行。 湘南诗客海中行,鹏翅垂云不自矜。秋水静磨金镜土, 夜风寒结玉壶冰。万重岭峤辞衡岳,千里山陂问竟陵。 醉倚西楼人已远,柳溪无浪月澄澄。
488 0 0
许浑
马上匆匆听鹊喜,朦胧月淡黄昏。碧罗双扇拥朝云。粉光先辨脸,朱色怎分唇。 暂别宝奁蛛网遍,春风泪污榴裙。香笺小字寄行云。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
399 0 0
晁补之
【眼儿媚】 玉京曾忆昔繁华。 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 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 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笛, 吹彻梅花。
587 0 0
赵佶
【应天长】 兰房一宿还归去, 底死谩生留不住。 枕前语,记得否, 说尽从来两心素。 同心牢记取, 切莫等闲相许。 后会不知何处, 双栖人莫妒。
479 0 0
冯延巳
湖北湖西往复还,朝昏只处自由间。暑天移榻就深竹,月夜乘舟归浅山。绕砌紫鳞欹枕钓,垂檐野果隔窗攀。古贤暮齿方如此,多笑愚儒鬓未斑。
405 0 0
方干
行行野雪薄,寒气日通春。故国又芳草,沧江终白身。 游归花落满,睡起鸟啼新。莫惜闲书札,西来问旅人。
459 0 0
李频
雨过回廊,圆荷嫩绿新抽。越女轻盈,画桡稳泛兰舟。芳容艳粉,红香透、脉脉娇羞。菱歌隐隐渐遥,依约回眸。 堤上郎心,波间妆影迟留。不觉归时,淡天碧衬蟾钩。风蝉噪晚,馀霞际、几点沙鸥。渔笛、不道有人,独倚危楼。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412 0 0
戴复古
独禅外念入,中夜不成定。顾我憔悴容,泽君阳春咏。 词贞思且逸,琼彩何晖映。如聆云和音,况睹声名盛。 琴语掩为闻,山心声宜听。是时寒光澈,万境澄以净。 高秋日月清,中气天地正。远情偶兹夕,道用增寥夐。 思君处虚空,一操不可更。时美城北徐,家承谷口郑。 轩车未有辙,蒿兰且同径。庄生诫近名,夫子罕言命。 是以耕楚田,旷然殊独行。萎蕤鸾凤彩,特达珪璋性。 通隐嘉黄绮,高儒重荀孟。世污我未起,道蹇吾犹病。 逸翮思冥冥,潜鳞乐游泳。宗师许学外,恨不逢孔圣。 说诗迷颓靡,偶俗伤趋竞。此道谁共诠,因君情欲罄。
458 0 0
皎然
以上两篇,是一星期之内,登在《大晚报》附刊《火炬》上的文章,为了我的那篇《“以夷制夷”》而发的,揭开了“以华制华”的黑幕,他们竟有如此的深恶痛嫉,莫非真是太伤了此辈的心么? 但是,不尽然的。大半倒因为我引以为例的《××报》其实是《大晚报》,所以使他们有这样的跳踉和摇摆。 然而无论怎样的跳踉和摇摆,所引的记事具在,旧的《大晚报》也具在,终究挣不脱这一个本已扣得紧紧的笼头。 此外也无须多话了,只要转载了这两篇,就已经由他们自己十足的说明了《火炬》的光明,露出了他们真实的嘴脸。 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一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以夷制夷”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国内少数民族常用的策略,即让某些少数民族同另一些少数民族冲突,以此来削弱并制服他们。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也曾采用这种策略,企图利用某些外国力量来牵制另一些外国,借以保护自己,但这种对外策略最后都遭失败。 〔3〕“国步”语见《诗经·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国步,国家命运的意思。 〔4〕“为王前驱”语见《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栙猓?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原是为周王室征战充当先锋的意思。此处用来指当时国民党所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实际是为日本进攻中国开辟道路的卖国政策。
389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