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352 0 0
阴铿
万顷浸天色,千寻穷地根。舟移城入树,岸阔水浮村。 闲鹭惊箫管,潜虬傍酒樽。暝来呼小吏,列火俨归轩。
325 0 0
岑参
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晓迷天仗归春苑, 暮送鸾旗指洛宫。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418 0 0
吴融
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为。思往从邻贷,邻人言已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佚名
太尉留琴地,时移重可寻。徽弦一掩抑,风月助登临。 荣驻青油骑,高张白雪音。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 静对烟波夕,犹思栋宇清。卧龙空有处,驯鸟独忘情。 顾步襟期远,参差物象横。自宜雕乐石,爽气际青城。
399 0 0
中华文学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466 0 0
元稹
嵇叔夜,鼓琴饮酒无闲暇。若使当时闻此歌, 抛掷广陵都不藉。刘伯伦,虚生浪死过青春。 一饮一硕犹自醉,无人为尔卜深尘。
布燮
海上东风犯雪来,腊前先折镜湖梅。 遥思禁苑青春夜,坐待宫人画诏回。
387 0 0
李德裕
入巷萧条起悲绪,儿女犹居旧贫处。 尘满空床屋见天,独作驴鸣一声去。
398 0 0
南楼坠燕。又灯晕夜凉,疏帘空卷。叶吹暮喧,花露震晞秋光短。当时明月娉婷伴。怅客路、幽扃俱远。雾鬟依约,除非照影,镜空不见。 别馆。秋娘乍识,似人处、最在双波凝盼。旧色旧香,闲雨闲云情终浅。丹青谁画真真面。便只作、梅花频看。更愁花变梨E648,又随梦散。
336 0 0
吴文英
宠赠追胡广,亲临比贺循。几闻投剑客,多会服缌人。 草闭坟将古,松阴地不春。二陵犹可望,存殁有忠臣。
369 0 0
苏颋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1] 麻苎衣衫鬓发焦。[2] 桑柘废来犹纳税,[3] 田园荒后尚征苗。[4] 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5] 任是深山更深处, 也应无计避征徭。
409 0 0
杜荀鹤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 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314 0 0
杜甫
叛奴逃数岂堪留,忠节曾无肯到头。 朱异早能同远见,青衫宁假帝登楼。
402 0 0
【新台】 新台有泚,河水渳渳。[1] 嬿婉之求,籧篨不鲜。[2]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3] 嬿婉之求,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4]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5]
372 0 0
诗经
茂宰隳官去,扁舟著彩衣。湓城春酒熟,匡阜野花稀。 解缆垂杨绿,开帆宿鹭飞。一朝吾道泰,还逐落潮归。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379 0 0
昨天我冒着大雨到烟霞岭下访桂; 南高峰在烟霞中不见, 在一家松茅铺的屋檐前 我停步,问一个村姑今年翁家山的桂花有没有去年开的媚,那村姑先对着我身上细细的端详; 活象只羽毛浸瘪了的鸟, 我心想,她定觉得蹊跷, 在这大雨天单身走远道,倒来没来头的问桂花今年香不香。“客人,你运气不好,来得太迟又太早; 这里就是有名的满家弄, 往年这时候到处香得凶, 这几天连绵的雨,外加风,弄得这稀糟,今年的早桂就算完了。”果然这桂子林也不能给我点子欢喜; 枝上只见焦萎的细蕊, 看着凄凄,唉,无妄的灾! 为什么这到处是憔悴?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西湖,九月 ①写于1925年9月,初载同年10月21日《晨报副刊》,署名鹤。 细细品味徐志摩的这首诗歌——“戏剧体”的叙事诗,我们能不能发现这首诗歌之叙事结构和表层的后面,蕴含或镶嵌着的一个“原型”象征结构?所谓“原型”,是西方“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常使用的中心术语,或叫“神话原型”。通俗一些并范围扩大一点讲,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较典型的,反复使用或出现的意象,及意象组合结构——可以是远古神话模式的再现或流变,也可以是因为作家诗人经常使用而约定俗成形成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意象或意象组合结构。徐志摩的这首《“这年头活着不易”》,其“原型”的存在也是不难发现的。读这首诗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崔护的佳作《题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心再寻“人面”,但却人去花依旧、睹物伤情,只能空余愁怅。这种“怀抱某种美好理想去专程追寻某物却不见而只能空余愁怅”的叙述结构,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反复出现的,差不多已成为一种原型了。 徐志摩此诗是一首戏剧体的叙事诗。诗歌里面显然包含为“新批评派”所称道的“戏剧性”的结构。整首诗歌,确象一出结构谨严而完整的戏剧:有时间,有序幕,也有情节的展开,矛盾的对抗冲突和戏剧性的对话,还有悲剧性的结局、发表议论(独白)的尾声。一开始,山雨、烟霞、云霏……仿佛是电影中的远景镜头,以一种整体情境的呈示,不期然而然地把读者(跟随着诗歌中的“我”)诱导向一种“冒雨游山也莫嫌”(苏轼诗句)的盎然兴致和“访桂”的极高的“情感期待”。接着,镜头平移,推向读者的视野,“松茅”,“屋檐”,“村姑”等质朴而富于野趣的意象系列呈示使画面“定格”在中近景上;接下来是“村姑”动作表情的“特写”,“村姑”之“细细的端详”,不紧不慢,从容纾徐的说话语调,使诗歌叙述体现出和缓有致、意态从容的风格——象电影中使用长镜头那样凝重而深沉。 诗中的“桂”——这一“我”所寻访的对象,必然寄寓隐含着超出字面及“桂花”这一植物本身的意义。具体象征什么,还是请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如果“桂”仅仅是“桂”,何至于让一个普通村姑“故作深沉”讲哲理般地讲一大通“太迟又太早”之类不可捉摸透的“对白”,更何至于当“我”访“桂”而不遇后,满目“看着凄凄”,连连唉声叹气,叹这“无妄的灾”。这显然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家语”了。诗人还在诗歌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发表议论(很象戏剧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一连声强调“这年头活着不易!这年头活着不易!”而且,“这年头活着不易”竟也成为整首诗的标题而括示诗歌主题,并使诗歌的主题指向下降落脚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层面上。这与徐志摩大部分总想“飞翔”,总想逃到“另一个天国”中去的诗歌有明显的不同。 古代诗人或野趣雅致,或访古寻幽,虽“寻访不遇”而空余愁怅,却往往由此达观悟道人世沧桑,千古兴废之理,浩叹之余,深沉感慨有加,主题往往呈现出超越性的意向;徐志摩以野趣雅致#p#副标题#e#
396 0 0
徐志摩
秦相驾群材,登临契上台。查从银汉落,江自雪山来。 俪曲亲流火,凌风洽小杯。帝乡如在目,欲下尽裴回。
370 0 0
【送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