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448 0 0
黄庭坚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371 0 0
孔绍安
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为什么有阴晴圆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溪为什么鱼翔浅底?我们面对蓝天高山发问。 为什么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什么实践出真知?我们面对人类生活追问。 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从屈原穷究天际的“天问”到普天之下莫非“网”土的“网问”,从孔子的“不耻下问”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现实问题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路问医问价,“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不管是国家大问题还是生活小疑问,抑或是人生价值取向、生命意义,都在着力回答人类先哲们始终追问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 有问题的人是遇到疑点盲点、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如何行动而又需要指向明确、行动正确的人。好问者,善于思考,善于探究;不好问者,思维封闭,不善交流;三思而问者,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渴望新知的追寻者;随口而问却是不着边际、难抓要害的思维懒汉者。可见,问,是有思维含量、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高下之别的。大凡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才是具有知行合一素质的人。无问便无知,中国的科学文化创新,不正是由于科学家们具有好问的品格么?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与地域性、市场化与人文性、信息杂芜与价值选择、竞争激烈与和合共生的时代矛盾漩涡之中,每一个人每天都遇到许许多多新问题。社会迫使我们必须善于向生活发问,向新知求问,向时代求解。努力做一个能问、善问、会问的人,无疑是能够把握机遇,勇于挑战,知道行动方略的智者。只有好问善问,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 仅仅善于问,做“知道分子”还不够,还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在听中思考,在听中辨别,在听中谋划,在听中确定行动。浮躁的生活已使我们在众声喧哗中有时难以辨别真伪,难以获得来自社会实践的真理,难以掌握来自生命丛林的召唤和灵魂深处的吁请。一个人若能听到风舞的华丽旋律,鸟语的生命歌吟,花丛的蓬勃生机,我想,他的心宇是广阔而纯净的。手举一串问号,叩问生活、追问良知,侧耳倾听,胸中就自有千山万壑,脚下一路通途,一路高歌。 善问者明晓事理,善听者增智怡情,善学者顿生慧根。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知行天下的“问者”吧。 [名师推荐理由] 好问,在古往今来的智力活动中一般来说都被称作是一种美德。成语曰“不耻下问”“刨根问底”“好问决疑”“好问则裕”,等等,就是对这一美德的总结性褒扬。 问与答是一种思维碰撞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心智会有所触发并有所提升;所以,好问,对于希冀寻找存在之意义、追求自我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人来说,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虽然很多问题并没有答案,就像我们人类一直在追问一些终极问题并试图找到答案一样,问,并不因为一定是要获取答案;问的本身就具有意义。本文作者抓住的问题的本质进行阐述,论证的有理有力! 文章一开头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好像重磅炸弹一样,把读者问的摸不着头脑,紧接着就提出论点“问,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此外文章的结尾收束有力,不愧是一篇佳作!!
354 0 0
小文
丛幽一笑东篱晓,霜华又随香冷。晕色黄娇,低枝翠婉,来趁登高佳景。谁偏管领。是彭泽归来,未荒三径。最惬清觞,道家标致自风韵。 南山依旧翠倚,采花无限思,西风吹醒。万蕊金寒,三秋梦好,曾记餐英清咏。斓斑泪沁。怕节去蜂愁,雨荒烟暝。明日重阳,为谁簪短鬓。
293 0 0
高观国
【西江月】 携手着花深径, 扶肩待月斜廊。 临分少伫已伥伥, 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书如天远, 难销夜似年长。 小窗风雨碎人肠, 更在孤舟枕上。
343 0 0
贺铸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412 0 0
齐己
汉上登飞幰,荆南历旧居。已尝临砌橘,更睹跃池鱼。 盛德继微渺,深衷能卷舒。义申蓬阁际,情切庙堂初。 郡挹文章美,人怀燮理馀。皇恩傥照亮,岂厌承明庐。
348 0 0
中华文学
朱邸平台隔禁闱,贵游陈迹尚依稀。云低雍畤祈年去, 雨细长杨从猎归。申白宾朋传道义,应刘文彩寄音徽。 承平旧物惟君尽,犹写雕鞍伴六飞。
508 0 0
罗隐
咫尺西江路,悲欢暂莫闻。青年俱未达,白社独离群。 曲径荒秋草,衡茅掩夕曛。相思不相见,愁绝赋停云。
507 0 0
牟融
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俗客看来犹解爱, 忙人到此亦须闲。况当霁景凉风后,如在千岩万壑间。 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
390 0 0
白居易
云阳县郭半郊坰,风雨萧条万古情。山带梁朝陵路断, 水连刘尹宅基平。桂枝自折思前代,藻鉴难逢耻后生。 遗事满怀兼满目,不堪孤棹舣荒城。
422 0 0
吴融
三时赐食天厨近,再宿偷吟禁漏清。 二十五家齐拔宅,人间已写上升名。
515 0 0
王贞白
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文人好逞狡狯,或欲夸示异书,方士则意在自神其教,故往往托古籍以衒人;晋以后人之托汉,亦犹汉人之依托黄帝伊尹矣。此群书中,有称东方朔班固〔1〕撰者各二,郭宪刘歆〔2〕撰者各一,大抵言荒外之事则云东方朔郭宪,关涉汉事则云刘歆班固,而大旨不离乎言神仙。 称东方朔撰者有《神异经》一卷,仿《山海经》,然略于山川道里而详于异物,间有嘲讽之辞。《山海经》稍显于汉而盛行于晋,则此书当为晋以后人作;其文颇有重复者,盖又尝散佚,后人钞唐宋类书所引逸文复作之也。有注,题张华作,亦伪。 南方有甘蔗之林,其高百丈,围三尺八寸,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可以节蚘虫。人腹中蚘虫,其状如蚓,此消谷虫也,多则伤人,少则谷不消。是甘蔗能灭多盖少,凡蔗亦然。(《南荒经》) 西南荒中出讹兽,其状若菟,人面能言,常欺人,言东而西,言恶而善。其肉美,食之,言不真矣。(原注,言食其肉,则其人言不诚。)一之诞。(《西南荒经》)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 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中荒经》) 《十洲记》〔3〕一卷,亦题东方朔撰,记汉武帝闻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等十洲于西王母,乃延朔问其所有之物名,亦颇仿《山海经》。 玄洲在北海之中,戍亥之地,方七千二百里,去南岸三十六万里。上有大玄都,仙伯真公所治。多丘山。又有风山,声响如雷电,对天西北门。上多太玄仙官宫室,宫室各异。饶金芝玉草。乃是三天君下治之处,甚肃肃也。 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 到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于是信知其神物也,乃更秘录余香,后一旦又失之。 ……明年,帝崩于五柞宫,已亡月支国人鸟山震檀却死等香也。向使厚待使者,帝崩之时,何缘不得灵香之用耶?自合殒命矣! 东方朔虽以滑稽名,然诞谩不至此。《汉书》《朔传》赞云,“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儿童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则知汉世于朔,已多附会之淡。二书虽伪作,而《隋忐》已著录,又以辞意新异,齐梁文人办往往引为故实。《神异经》固亦神仙家言,然文思较深茂,盖文人之为。《十洲记》特浅薄,观其记月支国反生香,及篇首云,“方朔云:臣,学仙者也,非得道之人,以国家之盛美,将招名儒墨于文教之内,抑绝俗之道于虚诡之迹,臣故韬隐逸而赴王庭,藏养生而侍朱阙。”则但为方士窃虑失志,借以震眩流俗,且自解嘲之作而已。 称班固作者,一曰《汉武帝故事》〔4〕,今存一卷,记武帝生于猗兰殿至崩葬茂陵杂事,且下及成帝时。其中虽多神仙怪异之言,而颇不信方士,文亦简雅,当是文人所为。《隋志》著录二卷,不题撰人,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始云“世言班固作”,又云,“唐张柬之书《洞冥记》后云,《汉武故事》,王俭造也。”〔5〕然后人遂径属之班氏。 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 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主大悦,乃苦要上,遂成婚焉。 上尝辇至郎署,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上问曰,“公何时为郎?何其老也?”对曰,“臣姓颜名驷,江都人也,以文帝时为郎。”上问曰,“何其老而不遇也?” 驯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上感其言,擢拜会稽都尉。 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上问东方朔,朔对曰,“西王母暮必降尊像上。”〔6〕……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母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噉二枚,与帝五枚。帝留核著前。王母问曰,“用此何为?”上曰,“此桃美,欲种之。” 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留至五更,谈语世事而不肯言鬼神,肃然便去。东方朔于朱鸟牖中窥母。母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逐,不得还天,然原心无恶,寻当得还,帝善遇之!”母既去,上惆怅良久。 其一曰《汉武帝内传》〔7〕,亦一卷,亦记孝武初生至崩葬事,而于王母降特详。其文虽繁丽而浮浅,且窃取释家言,又多用《十洲记》及《汉武故事》中语,可知较#p#副标题#e#
324 0 0
鲁迅
门临楚国舟船路,易见行人易别离。 今日送君心最恨,孤帆水下又风吹。
362 0 0
刘商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366 0 0
吕本中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401 0 0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拏。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李群玉
御征乘宫出郊甸,安歌率舞递将迎。 自有云门符帝赏,犹持雷鼓答天成。
312 0 0
佚名
白面谁家郎,青骊照地光。桃花开绶色,苏合借衣香。 暮雪连峰近,春江海市长。风流似张绪,别后见垂杨。
328 0 0
韩翃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杨炎正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