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间尘外境,郭内宅中亭。或有人家创,还无莲幕馨。 石曾湖岸见,琴误岳楼听。来客频频说,终须作画屏。
399 0 0
中华文学
形胜访淮楚,骑鹤到扬州。春风十里帘幕,香霭小红楼。楼外长江今古,谁是济川舟楫,烟浪拍天浮。喜见紫芝宇,儒雅更风流。 气吞虹,才倚马,烂银钩。功名年少余事,雕鹗几横秋。行演丝纶天上,环倚玉皇香案,仙袂揖浮丘。落笔惊风雨,润色焕皇猷。
393 0 0
杨冠卿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345 0 0
辛弃疾
风引征帆管吹高,晋君张宴俟雄豪。 舟人笑指千馀客,谁是烟霄六翮毛。
汪遵
三年流落卧漳滨,王粲思家拭泪频。画角莫吹残月夜, 病心方忆故园春。自为江上樵苏客,不识天边侍从臣。 怪得白鸥惊去尽,绿萝门外有朱轮。
346 0 0
韦庄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语文作文题《忘记与铭记》 作文题为: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 。 满分作文: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D�D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D�D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334 0 0
小文
南山转群木,昏晓拥山翠。小泽近龙居,清苍常雨气。 君家北原上,千金买胜事。丹阙退朝回,白云迎赏至。 新晴村落外,处处烟景异。片水明断岸,馀霞入古寺。 东皋指归翼,目尽有馀意。
322 0 0
钱起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318 0 0
李益
【点绛唇】 荫绿围红, 梦琼家在桃源住。 画桥当路, 临水双朱户。 柳径春深, 行到关情处。 颦不语, 意凭风絮, 吹向郎边去。
352 0 0
冯延巳
雁响天边过,高高望不分。飕飗传细雨,嘹唳隔长云。 散向谁家尽,归来几客闻。还将今夜意,西海话苏君。
304 0 0
司空曙
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玉壶初下箭,桐井共安床。 色带长河色,光浮满月光。灵山有珍瓮,仙阙荐君王。
351 0 0
李峤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 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 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 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君回。
359 0 0
丁仙芝
一桃复一李,井上占年芳。笑处如临镜,窥时不隐墙。 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
384 0 0
李商隐
想赴蟠桃玳瑁筵,休享御酒琼林宴。息争名夺利心,发养性修真愿。争如纸被裹云眠,茶药倚炉煎。看峻岭衔花鹿,使巅峰献果猿。朝元,在金阙寥阳殿。安然,蓬莱洞里仙。 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绿柳倚门栽,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清闲归去来。 光阴似流水,日月搬昏昼。尘俗一笔勾,世事都参透。睡来时高枕一无忧,闷来时拄杖半过头。饥来时一钵千家饭,闲来时孤身万里游。盈眸,阆苑风光秀。抬头,蓬莱景物幽。 荣华似风内灯,富贵如槐安梦。恰六朝贺太平,十二国干戈动。人海混鱼龙,浮世隐英雄。收楚韩元帅,兴周的姜太公。功名,到底成何用?悉是:南柯一梦中!
302 0 0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 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446 0 0
崔涂
街北槐花傍马垂,病身相送出门迟。 与君别后秋风夜,作得新诗说向谁。
427 0 0
张籍
篷方底,舟师行歌,徐徐曳之如偃卧榻上,无动摇突兀势,以故得尽情骋望。予欲家焉而未得,作徵招以寄兴。徵招、角招者,政和间,大晟府尝制数十曲,音节驳矣。予尝考唐田畸声律要诀云:徵与二变之调,成非流美,故自古少徵调曲也。徵为去母调,如黄钟之徵,以黄钟为线,不用黄钟乃谐。故随唐旧谱,不用母声,琴家无媒调、商调之类。皆徵也,亦皆具母弦而不用。其说详于予所作琴书。然黄钟以林钟为徵,住声於林钟。若不用黄钟声,便自成林钟宫矣。故大晟府徵调兼母声,一句似林钟均,所以当时有落韵之语。予尝使人吹而听之,寄君声于臣民事物之中,清者高而亢,浊者下而遗,万宝常所谓宫离而不附者是已。因再三推寻唐谱并琴弦法而得其意。黄钟徵虽不用母声,亦不可多用变徵蕤宾、变宫庆钟声。若不用黄钟而用蕤宾、应钟,即是林钟宫矣。余十一均徵调傲此。其法可谓善矣。然无清声,只可施之琴瑟,难入燕乐。故燕乐阙徵调,不必补可也。此一曲乃予昔所制,因旧央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虽兼用母声,较大晟央为无病矣。此曲依晋史名曰黄钟下微调、角招曰黄钟清角调 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去得几何时,黍离离如此。客途今倦矣。漫赢得、一襟诗思。记忆江南,落帆沙际,此行还是。 迤逦。剡中山,重相见、依依故人情味。似怨不来游,拥愁鬟十二。一丘聊复尔。也孤负、幼舆高志。水洪晚,漠漠摇烟,奈未成归计。
347 0 0
姜夔
上人今去白蘋洲,霅水苕溪我旧游。夜雨暗江渔火出, 夕阳沈浦雁花收。闲听别鸟啼红树,醉看归僧棹碧流。 若见儒公凭寄语,数茎霜鬓已惊秋。
400 0 0
薛逢
译者附记〔2〕 在一本书之前,有一篇序文,略述作者的生涯,思想,主张,或本书中所含的要义,一定于读者便益得多。但这种工作,在我是力所不及的,因为只读过这位作者所著述的极小部分。现在从尾濑敬止〔3〕的《革命露西亚的艺术》中,译一篇短文放在前面,其实也并非精良坚实之作。——我恐怕他只依据了一本《研求》〔4〕,——不过可以略知大概,聊胜于无罢了。 第一篇是从金田常三郎所译《托尔斯泰与马克斯》的附录里重译的,他原从世界语的本子译出,所以这译本是重而又重。艺术何以发生之故,本是重大的问题,可惜这篇文字并不多,所以读到终篇,令人仿佛有不足之感。然而他的艺术观的根本概念,例如在《实证美学的基础》中所发挥的,却几乎无不具体而微地说在里面,领会之后,虽然只是一个大概,但也就明白一个大概了。看语气,好像是讲演,惟不知讲于那一年。 第二篇是托尔斯泰死去的翌年——一九一一年——二月,在《新时代》〔5〕揭载,后来收在《文学底影像》〔6〕里的。今年一月,我从日本辑印的《马克斯主义者之所见的托尔斯泰》中杉本良吉的译文重译,登在《春潮》月刊〔7〕一卷三期上。 末尾有一点短跋,略述重译这篇文章的意思,现在再录在下面—— “一,托尔斯泰去世时,中国人似乎并不怎样觉得,现在倒回上去,从这篇里,可以看见那时西欧文学界有名的人们——法国的AnatoleFrance〔8〕,德国的GerhartHaupt^mann〔9〕。意大利的GiovanniPapini〔10〕,还有青年作家D’Ancelis〔11〕等——的意见,以及一个科学底社会主义者——本论文的作者——对于这些意见的批评,较之由自己一一搜集起来看更清楚,更省力。 “二,借此可以知道时局不同,立论便往往不免于转变,豫知的事,是非常之难的。在这一篇上,作者还只将托尔斯泰判作非友非敌,不过一个并不相干的人;但到一九二四年的讲演,却已认为虽非敌人的第一阵营,但是‘很麻烦的对手’了,这大约是多数派〔12〕已经握了政权,于托尔斯泰派之多,渐渐感到统治上的不便的缘故。到去年,托尔斯泰诞生百年记念时,同作者又有一篇文章叫作《托尔斯泰记念会的意义》,措辞又没有演讲那么峻烈了,倘使这并非因为要向世界表示苏联未尝独异,而不过内部日见巩固,立论便也平静起来:那自然是很好的。 “从译本看来,卢那卡尔斯基的论说就已经很够明白,痛快了。但因为译者的能力不够和中国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而至于难解之处也真多;倘将仂句拆下来呢,又失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我,是除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就是所谓‘没有出路’——了,所余的惟一的希望,只在读者还肯硬着头皮看下去而已。” 约略同时,韦素园君的从原文直接译出的这一篇,也在《未名》半月刊〔13〕二卷二期上发表了。他多年卧在病床上还翻译这样费力的论文,实在给我不少的鼓励和感激。至于译文,有时晦涩也不下于我,但多几句,精确之处自然也更多,我现在未曾据以改定这译本,有心的读者,可以自去参看的。 第三篇就是上文所提起的一九二四年在墨斯科的讲演,据金田常三郎的日译本重译的,曾分载去年《奔流》〔14〕的七,八两本上。原本并无种种小题目,是译者所加,意在使读者易于省览,现在仍然袭而不改。还有一篇短序,于这两种世界观的差异和冲突,说得很简明,也节译一点在这里—— “流成现代世界人类的思想圈的对蹠底二大潮流,一是唯物底思想,一是唯心底思想。这两个代表底思想,其间又夹杂着从这两种思想抽芽,而变形了的思想,常常相克,以形成现代人类的思想生活。 “卢那卡尔斯基要表现这两种代表底观念形态,便将前者的非有产者底唯物主义,称为马克斯主义,后者的非有产者底精神主义,称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俄国的托尔斯泰主义,当无产者独裁的今日,在农民和智识阶级之间,也还有强固的思想底根底的。…… 这于无产者的马克斯主义底国家统制上,非常不便。所以在劳农俄国人民教化的高位〔15〕的卢那卡尔斯基,为拂拭在俄国的多数主义的思想底障碍石的托尔斯泰主义起见,作这一场演说,正是当然的事。 “然而卢那卡尔斯基并不以托尔斯泰主义为完全的正面之敌。这是因为托尔斯泰主义在否定资本主义,高唱同胞主义,主张人类平等之点,可以成为或一程度的同路人的缘故。那么,在也可以看作这演说的戏曲化的《被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6〕里,作者虽在揶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吉诃德老爷,却决不怀着恶意的。作者以可怜的人道主义的侠客堂·吉诃德为革命的魔障,然而并不想杀了他来祭革命的军旗。我们在这里,能够看见卢那卡尔斯基的很多的人性和宽大。” 第四和第五两篇,都从茂森唯士的《新艺术论》译出,原文收在一九二四年墨斯科出版的《艺术与革命》〔17〕中。两篇系合三回的演说而成,仅见后者的上半注云“一九一九年末作”,其余未详年代,但看其语气,当也在十月革命后不久,艰难困苦之时。其中于艺术#p#副标题#e#
326 0 0
鲁迅
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 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 夕讶条悬火,朝惊树点妆。深于红踯躅,大校白槟榔。 星缀连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罗裁衬壳,白玉裹填瓤。 早岁曾闻说,今朝始摘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 粹液灵难驻,妍姿嫩易伤。近南光景热,向北道途长。 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唯君堪掷赠,面白似潘郎。
370 0 0
白居易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