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出御沟,解缆坐回舟。绿水澄明月,红罗结绮楼。 弦歌争浦入,冠盖逐川流。白鱼臣作伴,相对舞王舟。
367 0 0
中华文学
“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这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混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世风人心这件事,不但鼓吹坏事,可以“日下”;即使未曾鼓吹,只是旁观,只是赏玩,只是叹息,也可以叫他“日下”。所以近一年来,居然也有几个不肯徒托空言的人,叹息一番之后,还要想法子来挽救。第一个是康有为,指手画脚的说“虚君共和”才好,②陈独秀便斥他不兴③;其次是一班灵学派的人,不知何以起了极古奥的思想,要请“孟圣矣乎”的鬼来画策;陈百年钱玄同刘半农又道他胡说。④这几篇驳论,都是《新青年》⑤里最可寒心的文章。时候已是二十世纪了;人类眼前,早已闪出曙光。假如《新青年》里,有一篇和别人辩地球方圆的文字,读者见了,怕一定要发怔。然而现今所辩,正和说地体不方相差无几。将时代和事实,对照起来,怎能不教人寒心而且害怕? 近来虚君共和是不提了,灵学似乎还在那里捣鬼,此时却又有一群人,不能满足;仍然摇头说道,“人心日下”了。于是又想出一种挽救的方法;他们叫作“表彰节烈”⑥! 这类妙法,自从君政复古时代⑦以来,上上下下,已经提倡多年;此刻不过是竖起旗帜的时候。文章议论里,也照例时常出现,都嚷道“表彰节烈”!要不说这件事,也不能将自己提拔,出于“人心日下”之中。 节烈这两个字,从前也算是男子的美德,所以有过“节士”,“烈士”的名称。然而现在的“表彰节烈”,却是专指女子,并无男子在内。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污辱他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得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万一幸而遇着宽厚的道德家,有时也可以略迹原情,许他一个烈字。可是文人学士,已经不甚愿意替他作传;就令勉强动笔,临了也不免加上几个“惜夫惜夫”了。 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 康有为借重皇帝的虚名,灵学家全靠着鬼话。这表彰节烈,却是全权都在人民,大有渐进自力之意了。然而我仍有几个疑问,须得提出。还要据我的意见,给他解答。我又认定这节烈救世说,是多数国民的意思;主张的人,只是喉舌。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所以我这疑问和解答,便是提出于这群多数国民之前。 首先的疑问是:不节烈(中国称不守节作“失节”,不烈却并无成语,所以只能合称他“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照现在的情形,“国将不国”,自不消说:丧尽良心的事故,层出不穷;刀兵盗贼水旱饥荒,又接连而起。但此等现象,只是不讲新道德新学问的缘故,行为思想,全钞旧帐;所以种种黑暗,竟和古代的乱世仿佛,况且政界军界学界商界等等里面,全是男人,并无不节烈的女子夹杂在内。也未必是有权力的男子,因为受了他们蛊惑,这才丧了良心,放手作恶。至于水旱饥荒,便是专拜龙神,迎大王,滥伐森林,不修水利的祸祟,没有新知识的结果;更与女子无关。只有刀兵盗贼,往往造出许多不节烈的妇女。但也是兵盗在先,不节烈在后,并非因为他们不节烈了,才将刀兵盗贼招来。 其次的疑问是: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起来,女子是“阴类”,是主内的,是男子的附属品。然则治世救国,正须责成阳类,全仗外子,偏劳主体。决不能将一个绝大题目,都阁在阴类肩上。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纵令该担责任,也只得分担。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不特须除去强暴,还应发挥他自己的美德。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 其次的疑问是:表彰之后,有何效果?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出);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好,中国从来不许忏悔,女子做事一错,补过无及,只好任其羞杀,也不值得说了。最要紧的,只在第三种,现在一经感化,他们便都打定主意道:“倘若将来丈夫死了,决不再嫁;遇着强暴,赶紧自裁!”试问如此立意,与中国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关系?这个缘故,已在上文说明。更有附带的疑问是:节烈的人,既经表彰,自是品格最高。但圣贤虽人人可学,此事却有所不能。假如第三种的人,虽然立志极高,万一丈夫长寿,天下太平,他便只好饮恨吞声,做一世次等的人#p#副标题#e#
343 0 0
鲁迅
杉风振旅尘,晚景藉芳茵。片水明在野,万花深见人。 静依归鹤思,远惜旧山春。今日惜携手,寄怀吟白蘋.
405 0 0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 汀沙云树暗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 隔水青山似故乡。
362 0 0
戴叔伦
送别未能旋,相望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
358 0 0
崔国辅
调高银字声还侧,物比柯亭韵校奇。 寄与玉人天上去,桓将军见不教吹。
351 0 0
杜牧
鹤冷风亭,鸿迷烟渚,晓来雪意填空。酿成嘉瑞,端为兆年丰。况有神娲妙手,调和得、云彩皆同。楼台上,铺琼缀玉。随步广寒宫。 天公。开地轴,八C133混一,莫辨提封。又须教、归禽狡兽沈踪。坐见花敷万木,谁知道、春已输工。三杯酒,西湖父老,相与话时雍。
290 0 0
《远方》是小说集《我的朋友》三篇中之一篇。作者盖达尔(ArkadiiGaidar)〔2〕和插画者叶尔穆拉耶夫(A.Ermola-ev)〔3〕都是新出现于苏联文艺坛上的人。 这一篇写乡村的改革中的纠葛,尤其是儿童的心情:好奇,向上,但间或不免有点怀旧。法捷耶夫〔4〕曾誉为少年读物的名篇。 这是从原文直接译出的;插画也照原画加入。自有“儿童年”〔5〕以来,这一篇恐怕是在《表》〔6〕以后我们对于少年读者的第二种好的贡献了。 编者三月十一夜 EE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三月十六日《译文》月刊新一卷第一期,在《远方》译文之前。 《远方》,苏联盖达尔所作中篇小说,曹靖华译,鲁迅校阅。后于一九三八年六月中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单行本。〔2〕盖达尔(A.h.YaPiaT,1904—1941)*樟???难ё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远方》、《铁木儿及其伙伴》等。 〔3〕叶尔穆拉耶夫(A.STjLiaVH)苏联画家。〔4〕法捷耶夫(A.A.kaiVVH,1901—1956)苏联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 〔5〕“儿童年”一九三三年末,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根据上海市儿童幸福委员会的呈请,定一九三四年为上海市“儿童年”。一九三五年三月,国民党政府根据中华慈幼协会的呈请,定一九三五年八月至一九三六年七月为全国“儿童年”。 〔6〕《表》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I.haWOVMVVH)的中篇小说,鲁迅译。描写十月革命后,苏联儿童教养院教育、改造流浪儿的故事。一九三五年七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303 0 0
朝从空屋里,骑马入空台。尽日推闲事,还归空屋来。 月明穿暗隙,灯烬落残灰。更想咸阳道,魂车昨夜回。
378 0 0
元稹
春入园林,花信总诸迟速。听鸣禽、稍迁乔木。夭桃弄色,海棠芬馥。风雨齐,芳径草心频绿。 禊事才过,相次禁烟追逐。想千岁、楚人遗俗。青旗沽酒,各家炊熟。良夜游明月胜烧花烛。
412 0 0
张孝祥
苍苍烟月满川亭,我有劳歌一为听。 将取离魂随白骑,三台星里拜文星。
附白:本刊前一本中的插图四种〔2〕,题字全都错误,对于和本篇有关的诸位,实为抱歉。现在改正重印,附在卷端,请读者仍照前一本图目上所指定的页数,自行抽换为幸。编者。 EE 〔1〕本篇最初刊于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五期,附于该期目录之后,原无标题。 〔2〕插图四种指《奔流》第一卷第四期(一九二八年九月)所载金溟若翻译的日本作家有岛武郎《叛逆者(关于罗丹的考察)》一文所附的《思想者》、《塌鼻男子》、《圣约翰》、《亚当》四幅插图,都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该刊将《亚当》误题为《思想者》,《思想者》误题为《塌鼻男子》,《塌鼻男子》误题为《圣约翰》,《圣约翰》误题为《亚当》。
316 0 0
昔时霸业何萧索,古木唯多鸟雀声。芳草自生宫殿处, 牧童谁识帝王城。残春杨柳长川迥,落日蒹葭远水平。 一望青山便惆怅,西陵无主月空明。
389 0 0
刘沧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274 0 0
怪得春光不来久,胡中风土无花柳。天翻地覆谁得知, 如今正南看北斗。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 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
301 0 0
刘商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325 0 0
沈如筠
万条金钱带春烟,深染青丝不直钱。 又免生当离别地,宫鸦啼处禁门前。
465 0 0
施肩吾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350 0 0
王安国
宿雨冒空山,空城响秋叶。沉沉暮色至,凄凄凉气入。 萧条林表散,的砾荷上集。夜雾著衣重,新苔侵履湿。 遇兹端忧日,赖与嘉宾接。
347 0 0
韦应物
南入华阳洞,无人古树寒。吟诗开旧帙,带绶上荒坛。 因病求归易,沾恩更隐难。孟宗应献鲊,家近守渔官。
329 0 0
李端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