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图画,原是中国早先就有的东西。唐末的佛像,纸牌,以至后来的小说绣像,启蒙小图,我们至今还能够看见实物。而且由此明白:它本来就是大众的,也就是“俗”的。明人曾用之于诗笺,近乎雅了,然而归结是有文人学士在它全体上用大笔一挥,证明了这其实不过是践踏。 近五年来骤然兴起的木刻,虽然不能说和古文化无关,但决不是葬中枯骨,换了新装,它乃是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的一致的要求,所以仅有若干青年们的一副铁笔和几块木板,便能发展得如此蓬蓬勃勃。它所表现的是艺术学徒的热诚,因此也常常是现代社会的魂魄。实绩具在,说它“雅”,固然是不可的,但指为“俗”,却又断乎不能。这之前,有木刻了,却未曾有过这境界。 这就是所以为新兴木刻的缘故,也是所以为大众所支持的原因。血脉相通,当然不会被漠视的。所以木刻不但淆乱了雅俗之辨而已,实在还有更光明,更伟大的事业在它的前面。 曾被看作高尚的风景和静物画,在新的木刻上是减少了,然而看起出品来,这二者反显着较优的成绩。因为中国旧画,两者最多,耳濡目染,不觉见其久经摄取的所长了,而现在最需要的,也是作者最着力的人物和故事画,却仍然不免有些逊色,平常的器具和形态,也间有不合实际的。由这事实,一面固足见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但一面也可见入“俗”之不易了。 这选集,是聚全国出品的精粹的第一本。但这是开始,不是成功,是几个前哨的进行,愿此后更有无尽的旌旗蔽空的大队。 一九三五年六月四日记。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天津《文地》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目录署名鲁迅,文末署名何干。 同期所载该刊编者唐诃《哀鲁迅先生》一文中说:“《全国木刻联展专辑》,选好四十几幅画……在金肇野君寓中存放。不幸去年十二月运动(按指一二九运动)的时候,他犯爱国罪被捕入狱,这些作品也因之而失散。仅存的,只鲁迅先生亲笔所写序文的刻版,算是这一次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遗留下的唯一的纪念品!”《文地》所刊本文,即据这刻版排印的。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唐诃等以平津木刻研究会名义主办,于一九三五年元旦起开始作巡回展览,曾在北平、济南、上海等地展出。
325 0 0
鲁迅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384 0 0
司空图
别后西风起,新蝉坐卧闻。秋天静如水,远岫碧侵云。 雅饮纯和气,清吟冰雪文。想思重回首,梧叶下纷纷。
428 0 0
中华文学
披衣未冠栉,晨起入前林。宿露残花气,朝光新叶阴。 傍松人迹少,隔竹鸟声深。闲倚小桥立,倾头时一吟。
389 0 0
白居易
宦游萧索为无能,移住中条最上层。得剑乍如添健仆, 亡书久似失良朋。燕昭不是空怜马,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382 0 0
翻开畅销书,刀光剑影,生死离别; 打开电视机,俊男美女,恩怨情愁; 路过音像店,振耳欲聋,爱到死休; 当今的我们正被一大批现实文化所包围,各类卡通、韩剧、时装、广告正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我们应如何应对? 我认为我们应肯定流行文化,并指引其走向文明、健康、向上,使其成为时代的经典。 为什么要肯定流行文化?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及审美要求的反映。如武侠小说的风靡,反映了在世态炎凉冷漠的速度时代,人们对“侠”的理想;在对偶像们的疯狂崇拜中,折射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对外在美的追求及向往;在世界名曲进入广告中,其实也表明了对高雅音乐影响力的认同。也许你对这些文化不以为然,认为“古筝”“琵琶”比吉他高雅,世界名著比言情小说深刻,捐躯将士比偶像高尚。诚然,这些都没有错,胆当今是21世纪,顺应时代潮流,跟上世界信息化步伐是中国融于世界的前提。是的,流行文化是没有传统文化那样经典,但否认流行文化是一定错误的。流行文化的存在我们必须接受,并肯定其存在的意义。 流行了,必定会引来糟粕。而我们不能因为玉有瑕而斥其为石头。应给予其适当的指引。 武侠小说中的刀光剑影颇为暴力血腥,但其中的“侠”精神我们应发扬。其实我本人也是武侠迷,我以为金庸小说这样惩恶扬善,坚毅不屈,很能感染青少年不时奋进,行善帮弱。 由武侠小说我们可以得出其它的指引方式。如卡通的流行,中国人应创造出属于自身民族特色的道德育性的卡通片给儿童看。如人们所担心的时装T台热,可以在居委会举办“老人T台秀”等丰富老人生活,且让年青人懂得只有岁月考验的青春才是美的真谛。 小学时看孙悟空的穿云入雨,上天入地,也曾决心惩妖除魔护正义。 初中时,看《天龙八部》的乔峰顶天立地地、精忠为民,心想要做个大义凛然的中国人,凭着胸中的豪气,拜读了岳王爷的忠肝义胆,品读了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以)”的毅然。 高中的我,对流行更是保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在纷聚的流行中品出一份时代的韵味,剔除一份糟粕的瑕疵。 任是流行也精彩。春秋的赛龙舟、包粽子转为端午的习俗,宋元的柳叶眉,水蛇腰成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流行只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能褪(蜕)变为每个人心中的经典。 何不怀着积极的心态、创新的精神及严肃的态度去审视当今的流行?让它也成为世界多彩文化的一抹“中国红”?
350 0 0
小文
去年冬季大考的时候,我因为抱病,把《圣经》课遗漏了; 第二天我好了,《圣经》课教授安女士,便叫我去补考。 那一天是阴天,虽然不下雪,空气却极其沉闷。我无精打 采的,夹着一本《圣经》,绕着大院踏着雪,到她住的那座楼 上,上了台阶,她已经站在门边,一面含笑着问我“病好了没 有”,一面带我到她的书房里去。她坐在摇椅上,我扶着椅背 站在炉旁。她接过《圣经》,打开了;略略的问我几节诗篇上 的诗句,以后就拿笔自己在本子上写字。我抬起头来,─—无 意中忽然看见了炉台上倚着的一幅画! 一片危峭的石壁,满附着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着一个牧 人,背着脸,右手拿着竿子,左手却伸下去摩抚岩下的一只小 羊,他的指尖刚及到小羊的头上。天空里却盘旋着几只饥鹰。 画上的天色,也和那天一样,阴沉─—黯淡。 看!牧人的衣袖上,挂着荆棘,他是攀崖逾岭的去寻找他 的小羊,可怜的小羊!它迷了路,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有饥 鹰紧追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牧人来了!并不责备它, 却仍旧爱护它。它又悲痛,又惭悔,又喜欢,只温柔羞怯的, 仰着头,挨着牧人手边站着,动也不动。 我素来虽然极爱图画,也有一两幅的风景画,曾博得我半 天的凝注。然而我对于它们的态度,却好像是它们来娱悦我, 来求我的品鉴赏玩;因此从我这里发出来的,也只有赞叹的话 语,和愉快的感情。 这幅画却不同了!它是暗示我,教训我,安慰我。它不容 我说出一句话,只让我静穆沉肃的立在炉台旁边。─— 我注目不动,心中的感想,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涌。一会儿 忽然要下泪,这泪,是感激呢?是信仰呢?是得了慰安呢?它 不容我说,我也说不出来─— 这时安女士唤我一声;我回过头去,眼光正射到她膝上的 《圣经》─—诗篇─—清清楚楚的几行字: “上帝是我的牧者─—使我心里苏醒─—” 她翻过一页去。我的眼光也移过去,─—那面又是清清楚 楚的几行字: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所创造的…… 无言无语……声音却流通地极!” 那一天的光阴早过去了,那一天的别的印象,也都模糊了。 但是这诗情和画意,却是从那时到现在永远没有离开我─— 一九二0年九月六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燕大季刊》第1卷第3期,署 名;谢婉莹,后收入诗、散文集《闲情》。) #p#副标题#e#
383 0 0
冰心
山翁来帝里,不肯住多时。尘土衣裳重,腥膻仆隶饥。 林中愁不到,城外老应迟。喧寂一为别,相逢未有期。
410 0 0
姚合
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 心将时人乖,道与隐者静。桐阴无深泉,所以逞短绠。
392 0 0
陆龟蒙
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356 0 0
杨炯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古老相传见来久, 岁年虽变貌常新。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 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365 0 0
刘禹锡
袅袅啼虚壁,萧萧挂冷枝。艰难人不见,隐见尔如知。 惯习元从众,全生或用奇。前林腾每及,父子莫相离。
351 0 0
杜甫
直应天授与诗情,百咏唯消一日成。去把彩毫挥下国, 归参黄绶别春卿。闲窥碧落怀烟雾,暂向金庭隐姓名。 珍重兴公徒有赋,石梁深处是君行。
364 0 0
席门无计那残阳,更接檐前七步廊。 不羡东都丞相宅,每行吟得好篇章。
449 0 0
韦庄
河水昔将决,冲波溢川浔。峥嵘金堤下,喷薄风雷音。 投马灾未弭,为鱼叹方深。惟公执珪璧,誓与身俱沉。 诚信不虚发,神明宜尔临。湍流自此回,咫尺焉能侵。 逮我守东郡,凄然怀所钦。虽非识君面,自谓知君心。 意气苟相合,神明无古今。登城见遗庙,日夕空悲吟。
408 0 0
李德裕
堂堂卿月,奉君恩来作,潜藩贤守。喜遇慈闱年八十,特向新下称寿。千里春风,满堂和气,是处歌声奏。荷衣紫绶,捧觞齐上春酒。 人道彭祖高年,寿高八百,管从来稀有。似此遐龄,屈指算、犹有十分之九。惠满梅山,宠新芝检,归展调羹手。疏封国号,天教富贵长久。
337 0 0
幸会东城宴未回,年华忧共水相催。 梁家宅里秦宫入,赵后楼中赤凤来。 冰簟且眠金镂枕,琼筵不醉玉交杯。 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
346 0 0
李商隐
相国尹京兆,政成人不欺。甘露降府庭,上天表无私。 非无他人家,岂少群木枝。被兹甘棠树,美掩召伯诗。 团团甜如蜜,皛皛凝若脂。千柯玉光碎,万叶珠颗垂。 昆仑何时来,庆云相逐飞。魏宫铜盘贮,汉帝金掌持。 王泽布人和,精心动灵祇.君臣日同德,祯瑞方潜施。 何术令大臣,感通能及兹。忽惊政化理,暗与神物期。 却笑赵张辈,徒称今古稀。为君下天酒,麹糵将用时。
376 0 0
岑参
小一何人识,腾腾天地间。寻常如一鹤,亦不爱青山。 铁钵年多赤,麻衣带毳斑。只闻寻五柳,时到月中还。
375 0 0
贯休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507 0 0
曾几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