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凉秋夜,澄澄一镜明。山空猿屡啸,林静鹤频惊。
305 0 0
中华文学
何处初投刺,当时赴尹京。淹留花柳变,然诺肺肠倾。 避暑蝉移树,高眠雁过城。人家嵩岳色,公府洛河声。 联句逢秋尽,尝茶见月生。新衣裁白苎,思从曲江行。
299 0 0
贾岛
从来清瘦。更被春僝僽。瘦得花身无可有。莫放隔帘风透。 一枝相映孤灯。灯明不似花明。细看横斜影下,如闻溪水泠泠。
199 0 0
湿逗晚香残。春浅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盘。枕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绿遍阶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244 0 0
绿野平泉,古来人事,空里飞花。月榭风亭,荷漪藓石,说郑公家。 老梅傍水茶牙。人那得、光阴似他。万种思量,百年倒断,付与残霞。
248 0 0
吴潜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春。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
325 0 0
元结
百斛明珠得翠蛾。风流彻骨更能歌。碧云留住劝金荷。 取醉归来因一笑,恼人深处是横波。酒醒情味却知么。
286 0 0
向子諲
捣成霜粒细鳞鳞,知作愁吟喜见分。向日乍惊新茧色, 临风时辨白萍文。好将花下承金粉,堪送天边咏碧云。 见倚小窗亲襞染,尽图春色寄夫君。
280 0 0
陆龟蒙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268 0 0
温庭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71 0 0
蒋捷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飙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白居易
灯乍灭。忽见一天明月。恰舞霓裳歌未歇。露寒回绛阙。 羽服明晖玉雪。笑语轻参环玦。香泽恼人情不彻。夜长窗自白。
264 0 0
赵长卿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289 0 0
吴融
一浑乾坤万象收,唯应不壅大江流。虎狼遇猎难藏迹, 松柏因风易举头。玉帐英雄携妓赏,山村鸟雀共民愁。 岂堪久蔽苍苍色,须放三光照九州。
312 0 0
杜荀鹤
从事蕲春兴自长,蕲人应识紫薇郎。山资足后抛名路, 莼菜秋来忆故乡。以道卷舒犹自适,临戎谈笑固无妨。 如闻郡阁吹横笛,时望青溪忆野王。
284 0 0
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大业永开泰,臣道日光辉。 盐梅和鼎食,家声众所归。汉章题楚剑,郑武袭缁衣。 理识当朝远,文华振古希。风云神契合,舟楫道心微。 庙堂喜容与,时物递芳菲。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礼闱。 昔陪鹓鹭后,今望鹍鹏飞。徒御清风颂,巴歌聊自挥。
262 0 0
沈佺期
风色转东南。翠拥层峦。杏花疏雨逗清寒。钟阜石城何处是,烟霭漫漫。 行旆已西关。一霎时间。芳樽聊复挽余欢。明日断魂分付与,万叠云山。
216 0 0
张榘
东郭访先生,西郊寻隐路。久为江南客,自有云阳树。 已得闲园心,不知公府步。开门白日晚,倚杖青山暮。 果熟任霜封,篱疏从水度。穷年无牵缀,往事惜沦误。 唯见耦耕人,朝朝自来去。
272 0 0
皇甫冉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许慎〔5〕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说文解字序》)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诂之事也。虞夏书契,今不可见,岣嵝禹书〔6〕,伪造不足论,商周以来,则刻于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秦汉,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意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触目会心,不待授受,渐而演进,则会意指事之类兴焉。今之文字,形声转多,而察其缔构,什九以形象为本柢,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曰崚嶒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亦由巫史乎。巫以记神事,更进,则史以记人事也,然尚以上告于天;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仿佛。至于上古实状,则荒漠不可考,君长之名,且难审知,世以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7〕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有巢燧人〔8〕伏羲神农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降及轩辕,遂多传说,逮于虞夏,乃有箸于简策之文传于今。 巫史非诗人,其职虽止于传事,然厥初亦凭口耳,虑有愆误,则练句协音,以便记诵。文字既作,固无愆误之虞矣,而简策繁重,书削为劳,故复当俭约其文,以省物力,或因旧习,仍作韵言。今所传有黄帝《道言》〔9〕见《吕氏春秋》),《金人铭》〔10〕(《说苑》),颛顼《丹书》〔11〕(《大戴礼记》),帝喾《政语》〔12〕(《贾谊新书》),虽并出秦汉人书,不足凭信,而大抵协其音,偶其词,使读者易于上口,则殆犹古之道也。 由前言更推度之,则初始之文,殆本与语言稍异,当有藻韵,以便传诵,“直言曰言,论难曰语”〔13〕,区以别矣。然汉时已并称凡等于竹帛者为文章(《汉书》《艺文志》);后或更拓其封域,举一切可以图写,接于目睛者皆属之。梁之刘勰〔14〕,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稍隘之义,则《易》有曰,“物相杂,故曰文。”〔15〕《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可知凡所谓文,必相错综,错而不乱,亦近丽尔之象。至刘熙〔16〕云“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释名》)。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绣矣。《说文》又有彣字,云: “也”;“北,彣彰也”〔17〕。盖即此义。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刘勰虽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而晋宋以来,文笔之辨又甚峻。其《总术篇》即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萧绎〔18〕所诠,尤为昭晰,曰#p#副标题#e#
251 0 0
鲁迅
云峰苔壁绕溪斜,江路香风夹岸花。树密不言通鸟道, 鸡鸣始觉有人家。人家更在深岩口,涧水周流宅前后。 游鱼瞥瞥双钓童,伐木丁丁一樵叟。自言避喧非避秦, 薜衣耕凿帝尧人。相留且待鸡黍熟,夕卧深山萝月春。
229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