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1] 风光不与四时同。[2] 接天莲叶无穷碧,[3] 映日荷花别样红。[4]
414 0 0
杨万里
莫怪近来都不饮,几回因醉却沾巾。 谁料平生狂酒客,如今变作酒悲人。
390 0 0
白居易
满院泉声水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 东峰下视南溟月,笑踏金波看海光。
403 0 0
李群玉
烟淡波平。蓬松岸蓼,红浅红深。满院西风,连宵良月,几处清砧。 区区宦海浮沈。幸隐去、将酬素心。两鬓吴霜,一屏秦梦,谁是知音。
323 0 0
中华文学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428 0 0
卢纶
韦士繇 几十年来,我们常常恨着自己没有合意的衣服穿。清朝末年,带些革命色采的英雄不但恨辫子,也恨马褂和袍子,因为这是满洲服。一位老先生到日本去游历,看见那边的服装,高兴的了不得,做了一篇文章登在杂志上,叫作《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2〕。他是赞成恢复古装的。 然而革命之后,采用的却是洋装,这是因为大家要维新,要便捷,要腰骨笔挺。少年英俊之徒,不但自己必洋装,还厌恶别人穿袍子。那时听说竟有人去责问樊山老人〔3〕,问他为什么要穿满洲的衣裳。樊山回问道:“你穿的是那里的服饰呢?”少年答道:“我穿的是外国服。”樊山道:“我穿的也是外国服。” 这故事颇为传诵一时,给袍褂党扬眉吐气。不过其中是带一点反对革命的意味的,和近日的因为卫生,因为经济的大两样。后来,洋服终于和华人渐渐的反目了,不但袁世凯朝,就定袍子马褂为常礼服,〔4〕五四运动之后,北京大学要整饬校风,规定制服了,请学生们公议,那议决的也是:袍子和马褂! 这回的不取洋服的原因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因其不合于卫生。〔5〕造化赋给我们的腰和脖子,本是可以弯曲的,弯腰曲背,在中国是一种常态,逆来尚须顺受,顺来自然更当顺受了。所以我们是最能研究人体,顺其自然而用之的人民。脖子最细,发明了砍头;膝关节能弯,发明了下跪;臀部多肉,又不致命,就发明了打屁股。违反自然的洋服,于是便渐渐的自然的没落了。 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恰如辫子小脚,不过偶然还见于顽固男女的身上一般。不料竟又来了一道催命符,是镪水悄悄从背后洒过来了。〔6〕这怎么办呢? 恢复古制罢,自黄帝以至宋明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学戏台上的装束罢,蟒袍玉带,粉底皂靴,坐了摩托车吃番菜,实在也不免有些滑稽。所以改来改去,大约总还是袍子马褂牢稳。虽然也是外国服,但恐怕是不会脱下的了——这实在有些稀奇。 四月二十一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五日《申报·自由谈》,署名士繇。 〔2〕《不图今日重见汉官仪》作者署名英伯,发表于一九○三年九月留日学生在东京办的《浙江潮》第七期。此题目原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王莽被杀后,刘秀(即后来的汉光武帝)带了僚属到长安,当地吏士见到他们,“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按原语中“汉”指汉朝,英伯文中则指汉族。〔3〕樊山老人即樊增祥(1846—1931),号樊山,湖北恩施人,近代文人。“我穿的也是外国服”,据易宗夔《新世说·言语》记载,这是清代文学家王闿运的故事:“王壬甫硕学耆老,性好诙谑。辛亥之冬,民国成立,士夫争剪发辫,改用西式衣冠。适公八十初度,贺者盈门,公仍用前清冠服,客笑问之。公曰:‘予之冠服,固外国式;君辈衣服,讵中国式耶?若能优孟衣冠,方为光复汉族矣。’客亦无以难之。”〔4〕一九一二年十月,袁世凯政府曾下令定长袍马褂为男子常礼服。 〔5〕林语堂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六日《论语》第三十九期发表的《论西装》一文中说:“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6〕据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四日《新生》周刊第一卷第十期载:“杭(州)市发见摩登破坏铁血团,以硝镪水毁人摩登衣服,并发警告服用洋货的摩登士女书”。当时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过这类事。 #p#副标题#e#
349 0 0
鲁迅
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383 0 0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野人不识日月角,仿佛尚记重瞳光。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平生惯写龙凤质,肯顾草间猿与獐。都人踏破铁门限,黄金白璧空堆床。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不须览镜坐自了,明年乞身归故乡。
395 0 0
苏轼
养来鹦鹉觜初红,宜在朱楼绣户中。频学唤人缘性慧, 偏能识主为情通。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 谁遣聪明好颜色,事须安置入深笼。
336 0 0
刘禹锡
原是你的本分,朝山人的胫踝,这荆刺的伤痛!回看你的来路.看那草丛乱石间斑斑的血迹,在暮霭里记认你从来的踪迹!且缓抚摩你的肢体,你的止境还远在那白云环拱处的山岭! 无声的暮烟,远从那山麓与林边,渐渐的潮没了这旷野,这荒天.你渺小的孑影面对这冥盲的前程,像在怒涛间的轻航失去了南针;更有那黑夜的恐怖.愫骨的狼嗥,狐鸣,鹰啸,蔓草间有蝮蛇缠绕! 退后?——昏夜一般的吞蚀血染的来踪,倒地?——这懦怯的累赘问谁去收容?前冲?啊,前冲!冲破这黑暗的冥凶.冲破一切的恐怖,迟疑,畏葸,苦痛。血淋漓的践踏过三角棱的劲刺.丛莽中伏兽的利爪,婉蜒酌虫豸! 前冲;灵魂的勇是你成功的秘密!这回你看.在这决心舍命的瞬息,迷雾已经让路、让给不变的天光,一弯青玉似的明月在云隙里探望,依稀窗纱间美人启齿的瓠犀,——那是灵感的赞许,最恩宠的赠与! 更有那高峰,你那最想望的高峰,己涌现在当前,莲苞似的玲珑,’在蓝天里,在月华中,浓艳,崇高,一朝山人,这异象便是你跋涉的酬劳!
476 0 0
徐志摩
长鉟周都尉,闲如秋岭云。取蝥弧登垒,以骈邻翼军。 百战百胜价,河南河北闻。今遇太平日,老去谁怜君。 壮气盖燕赵,耽耽魁杰人。弯弧五百步,长戟八十斤。 河湟非内地,安史有遗尘。何日武台坐,兵符授虎臣。
412 0 0
杜牧
不寐亦不语,片月秋稍举。孤鸿忆霜群,独鹤叫云侣。 怨彼浮花心,飘飘无定所。高张系繂帆,远过梅根渚。 回织别离字,机声有酸楚。
381 0 0
孟郊
行经阙里自堪伤,曾叹东流逝水长。萝蔓几凋荒陇树, 莓苔多处古宫墙。三千弟子标青史,万代先生号素王。 萧索风高洙泗上,秋山明月夜苍苍。
540 0 0
刘沧
因思上党三年战,闲咏周公七月诗。竹帛未闻书死节, 丹青空见画灵旗。萧条井邑如鱼尾,早晚干戈识虎皮。 莫笑一麾东下计,满江秋浪碧参差。
406 0 0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 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 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
378 0 0
韦应物
深源密坞,问牧竖樵童,俱迷方所。蓬E85B纵横,龙蛇出没,玉峡搀空无路。不恋雁塔荣名,解守鱼渊寒素。这勤苦。但坚心自有,神灵呵护。 猛悟。无回顾。一点虚明,万劫无今古。胎息根深,灵泉穴秘,静里运调阳火。莫问地久天长,管取收因结果。休轻负。把天谷真机,与君说破。
333 0 0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408 0 0
宋琬
卫侯不易得,余病汝知之。雅量涵高远,清襟照等夷。 平生感意气,少小爱文辞。河海由来合,风云若有期。 形容劳宇宙,质朴谢轩墀。自古幽人泣,流年壮士悲。 水烟通径草,秋露接园葵。入邑豺狼斗,伤弓鸟雀饥。 白头供宴语,乌几伴栖迟。交态遭轻薄,今朝豁所思。
335 0 0
杜甫
泰坛恭祀事,彩仗下寒坰.展礼陈嘉乐,斋心动众灵。 韵长飘更远,曲度静宜听。泛响何清越,随风散杳冥。 彻悬和气聚,旋退晓山青。本自钧天降,还疑列洞庭。
423 0 0
客从南县来,浩荡无与适。旅食白日长,况当朱炎赫。 高斋坐林杪,信宿游衍阒。清晨陪跻攀,傲睨俯峭壁。 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始知贤主人,赠此遣愁寂。 危阶根青冥,曾冰生淅沥。上有无心云,下有欲落石。 泉声闻复急,动静随所击。鸟呼藏其身,有似惧弹射。 吏隐道性情,兹焉其窟宅。白水见舅氏,诸翁乃仙伯。 杖藜长松阴,作尉穷谷僻。为我炊雕胡,逍遥展良觌。 坐久风颇愁,晚来山更碧。相对十丈蛟,欻翻盘涡坼。 何得空里雷,殷殷寻地脉。烟氛蔼崷崒,魍魉森惨戚。 昆仑崆峒颠,回首如不隔。前轩颓反照,巉绝华岳赤。 兵气涨林峦,川光杂锋镝。知是相公军,铁马云雾积。 玉觞淡无味,胡羯岂强敌。长歌激屋梁,泪下流衽席。 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慨彼万国夫,休明备征狄。 猛将纷填委,庙谋蓄长策。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来释。 欲告清宴罢,难拒幽明迫。三叹酒食旁,何由似平昔。
334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