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依止荒闲院,烛耀窗中有宿烟。 遍礼华严经里字,不曾行到寺门前。
407 0 0
张籍
殷勤相送出天台,仙境那能却再来。云液每归须强饮, 玉书无事莫频开。花当洞口应长在,水到人间定不回。 惆怅溪头从此别,碧山明月闭苍苔。
361 0 0
中华文学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 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 你走来
351 0 0
余光中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姚合
【调笑令】 边草,边草,[1] 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 胡笳一声愁绝。[2]
372 0 0
戴叔伦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342 0 0
刘禹锡
病起春已晚,曳筇伤绿苔。强攀庭树枝,唤作花未开。 病起绕庭除,春泥粘屐齿。如从万里来,骨肉满面喜。
381 0 0
崔道融
我欲图世乐,斯乐难可常。位大招讥嫌,禄极生祸殃。 圣莫若周公,忠岂逾霍光。成王已兴诮,宣帝如负芒。 范蠡何智哉,单舟戒轻装。疏广岂不怀,策杖还故乡。 朱门虽足悦,赤族亦可伤。履霜成坚冰,知足胜不祥。 我今穷家子,自言此见长。功成皆能退,在昔谁灭亡。
409 0 0
王绩
早于批鵊巧于莺,故国春林足此声。 今在天涯别馆里,为君沽酒复何情。
363 0 0
吴融
九月传杯,要携佳客栖霞去。满城风雨。记得潘郎句。 紫菊红萸,何意留侬住。愁如许。暮烟一缕。正在归时路。
305 0 0
平生诗誉更谁过,归老东吴命若何。知己凋零垂白发, 故园寥落近沧波。酒醒藓砌花阴转,病起渔舟鹭迹多。 深入富春人不见,闲门空掩半庭莎。
345 0 0
郑谷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 白马亲从印土来。确实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 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356 0 0
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步量野色成公案, 点检樵声入奏闻。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359 0 0
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 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
312 0 0
钱起
朝有时。暮有时。潮水犹知日两回。人生长别离。 来有时。去有时。燕子犹知社后归。君行无定期。
298 0 0
刘克庄
扁舟寓兴,江湖上、无人知道名姓。忘机对景,咫尺群鸥相认。烟雨急、一片篷声碎,醉眼看山还醒。晴云断,狂风信。寒蟾倒,远山影。谁听。横琴数曲,瑶池夜冷。这些子、名利休问。况是物、都归幻境。须臾百年梦,去来无定。向婵娟、留住青春,笑世上、风流多病。蒹葭渚,芙蓉径。放侯印,趁渔艇。争甚。须知九鼎,金砂如圣。
348 0 0
黄裳
南斋梦钓竿,晨起月犹残。露重萤依草,风高蝶委兰。 池光秋镜澈,山色晓屏寒。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
许浑
一 读桂林梁巨川①先生遗书 前七前也是这秋叶初焦的日子,在城北积水潭边一家临湖的小阁上伏处着一个六十老人;到深夜里邻家还望得见他独自挑着荧荧的灯火,在那小楼上伏案疾书。有一天破晓时他独自开门出去,投入净业湖的波心里淹死了。那位自杀的老先生就是桂林梁巨川先生,他的遗书新近由他的哲嗣焕鼐与漱冥两先生印成六卷共四册,分送各公共阅览机关与他们的亲友。 遗书第一卷是“遗笔汇存”,就是巨川先生成仁前分致亲友的绝笔,共有十七缄,原迹现存彭冀仲先生别墅楼中(我想一部分应归京师图书馆或将来国立古物院保存),这里有影印的十五缄;遗书第二卷是先生少时自勉的日记(“感耿山房日记”节钞一卷);第三卷“侍疾日记”是先生侍疾他的老太太时的笔录;第四卷是辛亥年的奏疏与民国初年的公牍;第 ① 梁巨川于19]8年秋自杀.留下遗书,称其自杀既殉清朝也殉道义,在当时知识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保守派的遗老遗少们对此大加褒扬,新文化阵营中则多持批评态度。但也有人否定其殉清的一面,而又肯定其以身殉道的精神,如陈独秀(《对厂梁巨川先生自杀之感想》)。徐志摩这里的观点与陈独秀相近。 五卷“伏卵录”是先生从学的札记,末第六卷“别竹辞花记”是先生决心就义前在缨子胡同手建的本宅里回念身世的杂记二十余则,有以“而今不可得矣”句作束的多条。 梁巨川先生的自杀在当时就震动社会的注意。这是昌言打破偶像主义与打破礼教束缚的新青年,也表示对死者相当的敬意,不完全驳斥他的自杀行为。陈独秀先生说他“总算是为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旧历史上真是有数人物……言行一致的……身殉了他的主义”,陶孟和O先生在那篇《论自杀》是完全一个社会学者的看法;他的态度是严格批评的。陶先生分明是不赞成他自杀的;他说他“政治观念不清,竟至误送性命,够怎样的危险啊!”陶先生把性命看得很重。“自杀的结果是损失一个生命,并且使死者之亲族陷于穷困……影响是及于社会的。”一个社会学家分明不能容许连累社会的自杀行为。“但是梁先生深信自杀可以唤起国民的爱国心”;“为唤醒国民的自杀”,陶先生那篇论文的结句说,“是借着断绝生命的手段做增加生命的事,岂能有效力吗?” “岂能有效力吗”?巨川先生去世以来整整有七年了。我敢说我们都还记得曾经有这么一回事。他为什么要自杀? 一般人的答话,我猜想,一定说他是尽忠清室,再没有别的了。清室!什么清室!今天故宫博物院展览,你去了没有? 坤寿宫里有溥仪太太的相片,长得真不错,还有她的亲笔英文,你都看了没有? 那老头多傻!这二十世纪还来尽忠]白白的淹死了一条老命! ① 陶孟和(1888 19601,社会学家,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常在《现代评论9上发表文章。 同时让我们来听听巨川自表的话:—— 我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幼年所学为本位。……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 殉清又何言非本位?曰义者天地间不可歇绝之物,所以保全自身之人格.培补社会之元气,当引为自身当行之事,非国外势之牵迫而为也……诸君试思今日世局因何故而败坏至于此极。正由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既卖旧君,复卖良友,又卖主帅,背弃平时之要约,假托爱国之美名,受金钱收买,受私人嗾使.买刺客以坏长城,因个人而破大局,转移无定,面目靓然。由此推行,势将全国人不知信义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此鄙人所以自不量力,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 ……辛亥之役无捐躯者为历史缺憾,数年默审于心,今更得正确理由,曰不实行共和爱民之政(口言平民主义之官僚锦衣五食威福自雄视人民皆为奴隶民德堕落民生蹙穷南北分裂实在不成事体),辜负清廷禅让之心。遂于戊午年十月初六夜或初七层赴积水潭南岸大柳根一带身死…… 由这几节里,我们可以看出巨川先生的自杀,决不是单纯的“尽忠”;即使是尽忠,也是尽忠于世道(他自己说)。换句话说,他老先生实在再也看不过革命以来实行的,也最流行的不要脸主义;他活着没法子帮忙,所以决意牺牲自己的性命,给这时代一个警.告,一个抗议。“所欲有甚于生者”,是他总结他的决心的一句话。 这里面有消息,巨川先生的学力、智力,在他的遗著里可以看出,决不是寻常的;他的思想也绝对不能说叫旧礼教的迷信束缚住了的。不,甚至他的政治观念,虽则不怎样精密,怎样高深,却不能说他(像陶先生说他)是“不清”,因而“误送了命”。不,如其曾经有——个人分析他自己的情感与思路的究竟,得到不可避免自杀的结论,因而从容的死去,那个人就是梁巨川先生。他并不曾“误送了”他的命。我们可以相信即使梁先生当时暂缓他的自杀,去进大学校的法科,理清他所有的政治观念(我敢说梁先生就在老年#p#副标题#e#
406 0 0
徐志摩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378 0 0
辛弃疾
【抛球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394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