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长者郑当时,事事无心性坦夷。但是登临皆有作, 未尝相见不伸眉。生前适意无过酒,身后遗言只要诗。 三日笑谈成理命,一篇投吊尚应知。
388 0 0
中华文学
邯郸旧公子,骑马又鸣珂。手挥白玉鞭,不避五侯车。 闲愁春日短,沽酒入倡家。一笑千万金,醉中赠秦娥。 如今高原上,树树白杨花。
379 0 0
曹邺
零落不因春雨,吹嘘何假东风。纱窗一点自然红。费尽工夫怎种。 有艳难寻腻粉,无香不惹游蜂。更阑人静画堂中。相伴玉人春梦。
345 0 0
青阳告谢,朱明戒序。咸长是祈,敬陈椒醑。 博硕斯荐,笙镛备举。庶尽肃恭,非馨稷黍。
367 0 0
小梅零落雪欺残,浩荡穷愁岂易宽。唯有朗吟偿晚景, 且无浓醉厌春寒。高斋每喜追攀近,丽句先忧属和难。 十五年前谙苦节,知心不独为同官。
355 0 0
郑谷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免仰千古悠悠。岁华晚、漂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怜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销忧。阁在绍兴,西浦、东州皆其地。
390 0 0
周密
吾师当几祖,说法云无空。禅心三界外,宴坐天地中。 院静鬼神去,身与草木同。因知护王国,满钵盛毒龙。 抖擞尘埃衣,谒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瞬息去樊笼。 盛夏火为日,一堂十月风。不得为弟子,名姓挂儒宫。
363 0 0
孟郊
卧枕着床染病疾,梦断魂劳怕饮食。不索请名医,沉吟了半日,这证候儿敢跷蹊。 【幺】参的寒来恰禁起,忽的浑身如火气逼。厌的皱了双眉。豁的一会价精细,烘的半晌又昏迷。 【煞尾】减精神,添憔悴,把我这瘦损庞儿整理。对着那镜儿里容颜不认得,呆答孩转转猜疑。瘦腰围,宽尽罗衣,一日有两三次频将带缋儿移。觑了这淹尖病体,比东阳无异,不似俺害相思出落与外人知。 只为多情忒俊雅,月下星前拖逗煞。掩映着牡丹花,潜潜等等,不见劣冤家。 【幺】今夜相逢打骂咱,忽见人来敢是他。只恐有争差,咨咨认了,正是那娇娃。 【煞尾】悄悄吁,低低话,厮抽抒粘粘掐掐。终是女儿家不惯耍,庞儿不甚挣达。透轻纱,双乳似白牙。插入胸前紧紧拿,光油油腻滑。颤巍巍拿罢,至今犹自手儿麻。春夜深沉庭院幽,偷访吹箫鸾凤友。良月过南楼,昨宵许俺,今夜结绸缪。 【幺】两处相思一样愁,及至相逢却害羞。则是性儿柔,百般哀告,腼腆不抬头。 【煞尾】你温柔,咱清秀,本是一对儿风流配偶。咫尺相逢说上手,紧推辞不肯成头。又不敢久迟留,只怕奶母追求。料想伊家不自由,空耽着闷忧。虚陪了消瘦,不承望刚做了个口儿休。
359 0 0
秋夜闻筝透疏帘风摇杨柳阴,泻长空月转梧桐影。冷雕盘香销金兽火,咽铜龙漏滴玉壶冰。何处银筝?声嘹呖云霄应,逐轻风过短棂。耳才闻天上《仙韶》,身疑在人间胜境。【梁州】恰便似溅石窟寒泉乱涌,集瑶台鸾凤和鸣,走金盘乱撒骊珠迸。嘶风骏偃,潜沼鱼惊。天边雁落,树梢云停。早则是字样分明,更那堪音律关情!凄凉比汉昭君塞上琵琶,清韵如王子乔风前玉笙,悠扬似张君瑞月下琴声。再听,愈惊。叮咛一曲《阳关令》,感离愁,动别兴。万事萦怀百样增,一洗尘清。【尾】他那里轻笼纤指冰弦应,俺这里谩写花笺锦字迎,越感起文园少年病。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胡蝶梦儿醒!
372 0 0
班惟志
昔予从不调,经岁旅淮源。念尔长相失,何时返故园。 寄书迷处所,分袂隔凉温。远道俱为客,他乡共在原。 归情春伴雁,愁泣夜随猿。愧见高堂上,朝朝独倚门。
337 0 0
天子享孝,工歌溥将。射祼郁鬯,乃焚膋芗。 臭以达旨,声以求阳。奉时烝尝,永代不忘。
311 0 0
张说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
浮名世利知多少,朝市喧喧尘扰扰。 车马交驰往复来,钟鼓相催天又晓。
530 0 0
雍裕之
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 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 顶上有不少交抱的青葱,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为什么感慨,对着这光阴应分的摧残? 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 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为什么感慨,对着这光阴应分的摧残?为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 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 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为什么感慨: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象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 象曾经的幻梦,曾经的爱宠,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九月,西湖。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西湖边上,一座历史悠久,贮满神异传说的雷峰塔的倒掉,曾牵动引发了多少文人的诗心和感慨!别的且不说,光是鲁迅,就有著名的系列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一再借题议论,深沉感慨。而徐志摩对待“雷峰塔倒掉”这一事件的态度及在诗歌中的表现都是迥然有异于鲁迅的。鲁迅眼中的雷峰塔,其景象是:“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论雷峰塔的倒掉》)此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徐志摩来说,雷峰塔的轰然倒塌震醒了他的“完全的梦境”!这个极其偶然的事件,不啻于是徐志摩个人理想和精神追求遭受现实的摧残而幻灭的一个预言或象征。徐志摩不能不面对坍成一座大荒冢的雷峰塔而感叹唏嘘不已。“再不见雷峰/雷峰坍成了一座大荒冢”。描述性的起句就满蕴惋惜感喟之情。“顶上交抱的青葱”,虽象征生命的绿意,但却恰与倒坍成的废墟构成鲜明的对比,勿宁更显出雷峰塔坍成大荒冢后的荒凉。在诗歌格律上,徐志摩是“新格律体诗”热情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惯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仅变更少许字眼)的重叠与复沓,反复吟唱以渲染诗情,此诗亦足以见出徐志摩在新诗格律化及音乐美方面所作的追求。第一节中,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第四句又与第一句相同。呈现为“a,b;b,a”式的格律形式。诗行排列上,则第二、第三句都次于第一、第四句两个字格,这也是徐志摩诗歌中常见的,用意当然是希图借略有变化的“差异”与“延宕”以获得音乐的美和表情达意的效果。如此,首尾呼应、长短相间、一唱三叹,极状惋惜感喟之情。诗歌其余三节的格律也完全与第一节相同。第二节和第三节从正反两个方面以抒情主人公自问自答的设问形式表现出诗人主体心态的矛盾和情感的复杂。第二节对雷峰塔的倒掉,抱有明显的惋惜态度,因为诗人是把雷峰塔视如其理想追求的美好象征的。也正因此,诗人把塔的倒掉归结为“摧残”和“变态”。而注意一下“摧残”和“变态”这两个意象前的修饰语(矛盾修饰语),则是颇有意味的。“摧残”是“光阴应分”的摧残,说明这是无可奈何的自然发展规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尤如人生的生老病死,世事之沧海桑田,除了象孔夫子那样慨叹几声“逝者如斯夫”外也别无他法。然而,“变态”呢?却又是“不应分的变态”。的确,美好的事物为什么又偏不能永在,而要遭受摧残呢?这当然是一种不公正、“不应分”的“变态”了。诗人还通过这自然界的“不应分的变态”联想到事态人情和现实人生,反复慨叹着:“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世上多的是不应分的变态”。这对徐志摩来说,或许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感慨尤深吧! 在第三节中,诗人似乎总算联想到了关于雷峰塔的传说了。在传说中,雷峰塔下镇压着因追求爱情自由而遭受“不应分的变态”和“摧残”的白蛇仙女。在徐志摩看来,这塔虽然是镇压,但倒坍成坟冢也仍然是“掩埋”(而非“解放”),而且,“镇压还不如掩埋来得痛快。”这似乎是说,“掩埋”比“镇压”更彻底决绝地把追求幸福自由的弱小者永世不得翻身地埋葬在了坟茔中。正因这个原因,作者才反复咏叹:“这塔是镇压,这坟是掩埋”。 雷峰塔倒掉了,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和纤纤的波鳞……它所曾被诗人特有的“诗性思维”所天真、浪漫、纯美地寄寓的所有幻梦和爱宠,都从此破灭。“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全诗就在徐志摩感同深受的唏嘘感慨和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和节奏中,如曲终收拨,当心一划,到此嘎然而止。然而,却留下袅袅之余#p#副标题#e#
333 0 0
徐志摩
冬宵寒且永,夜漏宫中发。草白霭繁霜,木衰澄清月。 丽服映颓颜,朱灯照华发。汉家方尚少,顾影惭朝谒。
327 0 0
王维
清晨发岩邑,车马走轘辕。回瞰黄河上,惝怳屡飞魂。 鸿流遵积石,惊浪下龙门。仙槎不辨处,沉璧想犹存。 远近洲渚出,飒沓凫雁喧。怀古空延伫,叹逝将何言。
287 0 0
曹宗儒讲学之室 去日诚可惜,来日还可爱。 耀灵如转丸,今昨忽相代。 粤从识日来,旦莫几明晦。 去来与来去,岁月不我贷。 何哉弃日者,忽忽成玩愒。 红轮日日升,青年讵能再。 烛龙少停骖,受我巵酒酹。 流光被吾躬,悉是天所赉。 吾方读吾书,堂有父母在。 古人惜分阴,我复何敢怠。 读书欲如何,禄养愿亲逮。 龙若昂首言,女亲殊未艾。
351 0 0
孙华孙
【哀命】 哀时命之不合兮,伤楚国之多忧。 内怀情之洁白兮,遭乱世而离尤。 恶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浊而不知。 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离。 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 伤离散之交乱兮,遂侧身而既远。 处玄舍之幽门兮,穴岩石而窟伏。 从水蛟而为徙兮,与神龙乎休息。 何山石之崭岩兮,灵魂屈而偃蹇。 含素水而蒙深兮,日眇眇而既远。 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惟椒兰之不反兮,魂迷惑而不知路。 原无过之设行兮,虽灭没之自乐。 痛楚国之流亡兮,哀灵修之过到。 固时俗之溷浊兮,志瞀迷而不知路。 念私门之正匠兮,遥涉江而远去。 念女嬃之婵媛兮,涕泣流乎於悒。 我决死而不生兮,虽重追吾何及。 戏疾濑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产。 哀高丘之赤岸兮,遂没身而不反。
407 0 0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489 0 0
高启
在一本诗人的书叶上我画着她芳名的字形,她像是光艳的思想的部分,曾经灵感那歌吟者的欢欣。 如今我又翻着那张书叶,诗歌里依旧闪耀着光彩,但她的名字的鲜艳,却已随着过去的时光消淡。 此诗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1期。原诗有英文标题:《Her Initials》
486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