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来非有意,今去亦无心。阙下抛新院,江南指旧林。 瓶添新涧绿,笠卸晚峰阴。八字如相许,终辞尺组寻。
367 0 0
吴融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325 0 0
纳兰性德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446 0 0
李白
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讴歌移火德,图谶在金天。 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祯符龙马出,宝箓凤凰传。 地即交风雨,都仍卜涧瀍.明堂唯御极,清庙乃尊先。 不宰神功运,无为大象悬。八荒平物土,四海接人烟。 已属群生泰,犹言至道偏。玺书傍问俗,旌节近推贤。 秩比司空位,官临御史员。雄词执刀笔,直谏罢楼船。 国有大臣器,朝加小会筵。将行备礼乐,送别仰神仙。 城阙周京转,关河陕服连。稍观汾水曲,俄指绛台前。 姑射聊长望,平阳遂宛然。舜耕馀草木,禹凿旧山川。 昔出诸侯上,无何霸业全。中军归战敌,外府绝兵权。 隐隐帝乡远,瞻瞻肃命虔。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 井邑枌榆社,陵园松柏田。荣光晴掩代,佳气晓侵燕。 雨霈鸿私涤,风行睿旨宣。茕嫠访疾苦,屠钓采贞坚。 人乐逢刑措,时康洽赏延。赐逾秦氏级,恩倍汉家钱。 拥传咸翘首,称觞竞比肩。拜迎弥道路,舞咏溢郊鄽。 杀气西衡白,穷阴北暝玄。飞霜遥渡海,残月迥临边。 缅邈朝廷问,周流朔塞旋。兴来探马策,俊发抱龙泉。 学总八千卷,文倾三百篇。澄清得使者,作颂有人焉。 莫以崇班阂,而云胜托捐。伟材何磊落,陋质几翩翾. 江海宁为让,巴渝转自牵。一闻歌圣道,助曲荷陶甄。
376 0 0
杜审言
【天仙子】 睛野鹭鸶飞一只, 水茳花发秋江碧。 刘郎此日别天仙, 登绮席,泪珠滴。 十二晚峰高历历。
334 0 0
皇甫松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382 0 0
李商隐
小舆升殿掌钧台,不免无憀却忆回。 应恨被他何胤误,悔先容易出山来。
384 0 0
中华文学
【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1] 铅泪难消。[2] 清韵谁敲, 不是犀椎是凤翘。[3] 只应长伴端溪紫,[4] 割取秋潮。[5] 鹦鹉偷教, 方响前头见玉箫。[6]
362 0 0
万里同心别九重,定知涉历此相逢。 谁人翻向群峰路,不得苍梧徇玉容。 春鸟交交引思浓,岂期尘迹拜仙宫。 鸾歌凤舞飘珠翠,疑是阳台一梦中。 鸾舆昔日出蒲关,一去苍梧更不还。 若是不留千古恨,湘江何事竹犹斑。 愁闻黄鸟夜关关,沩汭春来有梦还。 遗美代移刊勒绝,唯闻留得泪痕斑。 方承恩宠醉金杯,岂为干戈骤到来。 亡国破家皆有恨,捧心无语泪苏台。 桃花流水两堪伤,洞口烟波月渐长。 莫道仙家无别恨,至今垂泪忆刘郎。 泾阳平野草初春,遥望家乡泪滴频。 当此不知多少恨,至今空忆在灵姻。 目断魂销正惘然,九疑山际路漫漫。 何人知得心中恨,空有湘江竹万竿。 常说仙家事不同,偶陪花月此宵中。 锦屏银烛皆堪恨,惆怅纱窗向晓风。
328 0 0
佚名
故人行迹灭,秋草向南悲。不欲频回步,孀妻正哭时。
300 0 0
顾况
陈焦心息尽,死意不期生。何幸光华旦,流人归上京。 愁将网共解,服与代俱明。复是三阶正,还逢四海平。 谁能定礼乐,为国著功成。
353 0 0
张说
为郡已多暇,犹少勤吏职。罢郡更安闲,无所劳心力。 舟行明月下,夜泊清淮北。岂止吾一身,举家同燕息。 三年请禄俸,颇有馀衣食。乃至僮仆间,皆无冻馁色。 行行弄云水,步步近乡国。妻子在我前,琴书在我侧。 此外吾不知,于焉心自得。
377 0 0
白居易
雨入轻寒,但新篘未试,荒了东篱。朝来暗惊翠袖,重倚屏帏。明窗丽阁,为何人、冷落多时。催重顿,妆台侧畔,画堂未怕春迟。 漫省茸香粉晕,记去年醉里,题字倾欹。红炉未深乍暖,儿女成围。茶香疏处,画残灰、自说心期。容膝好,团栾分芋,前村夜雪初归。
333 0 0
刘辰翁
我把两赤羽,来游燕赵间。 天狼正可射,感激无时闲。 观兵洪波台,倚剑望玉关。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风引龙虎旗,歌钟昔追攀。 击筑落高月,投壶破愁颜。 遥知百战胜,定扫鬼方还。
344 0 0
宛转回肠离绪,懒倚危栏,愁登高阁。相思何处,人在绣帏罗幕。芳年艳齿,枉消虚过,会合丝轻,因缘蝉薄。暗想飞云骤雨,雾隔烟遮,相去还是天角。 怅望不将梦到,素书谩说波浪恶。纵有青青发,渐吴霜妆点,容易凋铄。欢期何晚,忽忽坐惊摇落。顾影无言,清泪湿、但丝丝盈握。染斑客袖,归日须问著。
310 0 0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
327 0 0
年来减却风情大。百样收心待不作。恰恨仙翁停画舸。雪中把酒,美人频为,浅破樱桃颗。 清歌谁许阳春和。悄不放、遥空片云过。惊落梁尘浑可可。一声啭处,故园春近,桃李还知麽。
322 0 0
事遂鼎湖遗剑履,时来渭水掷鱼竿。 欲知贤圣存亡道,自向心机反覆看。 一林霜雪未沾头,争遣藏休肯便休。 学尽世间难学事,始堪随处任虚舟。
314 0 0
齐己
案《教育纲要》虽不过行政首领对于教育之政见,然所列三项〔2〕,均已现为事实,见于明令,此后分别修改,其余另定办法;〔3〕在理论上言之,固已无形废弃,然此惟在通都大邑,明达者多,始能有此结果。而乡曲教师,於此种手续关系,多不能十分明了。《纲要》所列,又多与旧式思想相合,世人乐於保持,其他无业游民亦可藉此结合团体(如托名研究经学,聚众立社之类),妨害教育。是《纲要》虽若消灭,而在一部份人之心目中,隐然实尚存留。倘非根本取消,恐难杜绝歧见。故窃谓此种《纲要》,应以明文废止,使无论何人均不能发生依坿之见,始于学制上行政上无所妨害。至于法令随政局而屡更,虽易失遵守之信仰,〔4〕然为正本清源计,此次不得不尔。凡明白之国民,当无不共喻此意。一俟宗旨禞定,发号施令均出一辙,则一二年中信仰自然恢复,所失者小,而所得则甚大也。 周树人注。 EE 〔1〕本篇据手稿编入。约写于一九一六年八月间。原无标题、标点。 《教育纲要》,一九一五年初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制订,分“总纲”、“教育要言”、“教科书”、“建设”、“学位奖励”等五项,凡二十五款。它以“尊孔尚孟”为宗旨,规定“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提倡“各省各处设立经学会”。(载一九一五年二月《教育公报》第九册,原题《整理教育要目》)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教育部参事室为“厘定学制,确定方针起见”,对《纲要》的存废问题进行讨论,一九一六年八月三日将《纲要》制订以来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讨论中的分歧意见整理成“说帖”,发给各司和各视学征询意见。鲁迅为此在“说帖”上签注了这个意见。 〔2〕指“说帖”列举的《教育纲要》中业经施行而事实上发现的三项困难:“一、中小学学制问题(总纲第四条)。二、各校读经问题(教科书第二款)。三、经学会问题(建设第七款)。以上三款,均明令公布(一二两款见之于国民学校令及施行细则、预备学校令,第三款见之于批令)”。 〔3〕指“说帖”列举的讨论中三种不同意见之一:“取消已经施行各款。(理由)政事堂片交之件(按即《教育纲要》),虽有奉行之责任,然与明令公布之件不同。《纲要》所载多理论而少事实,此时但须就前述各款已明令者为之分别修改或废止,于理论上及计划上并未施行之款,此后另定办法,不再依照原议,即已无形废弃。准此而论,似无明文取消《纲要》之必要。” 〔4〕指“说帖”列举的“主缓议者”所持的“理由”:“法令随政局变更,易失遵守信仰之力。” #p#副标题#e#来源于香港公司注册www.11company.com管理专家来源于香港公司注册www.11company.com管理专家
326 0 0
鲁迅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 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369 0 0
李贺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