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之余 达一〔2〕先生在《文统之梦》里,因刘勰〔3〕自谓梦随孔子,乃始论文,而后来做了和尚,遂讥其“贻羞往圣”。其实是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4〕,二是《老子》〔5〕,三是《维摩诘经》〔6〕,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唐有三教辩论〔7〕,后来变成大家打诨;所谓名儒,做几篇伽蓝碑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清呢,去今不远,我们还可以知道儒者的相信《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骘文》〔8〕,并且会请和尚到家里来拜忏。 耶稣教传入中国,教徒自以为信教,而教外的小百姓却都叫他们是“吃教”的。这两个字,真是提出了教徒的“精神”,也可以包括大多数的儒释道教之流的信者,也可以移用于许多“吃革命饭”的老英雄。 清朝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近年则有杂志上的所谓“主张”〔9〕。《现代评论》〔10〕之出盘,不是为了迫压,倒因为这派作者的飞腾;《新月》〔11〕的冷落,是老社员都“爬”了上去,和月亮距离远起来了。这种东西,我们为要和“敲门砖”区别,称之为“上天梯”罢。 “教”之在中国,何尝不如此。讲革命,彼一时也;讲忠孝,又一时也;跟大拉嘛打圈子,又一时也;造塔藏主义,又一时也。〔12〕有宜于专吃的时代,则指归应定于一尊,有宜合吃的时代,则诸教亦本非异致,不过一碟是全鸭,一碟是杂拌儿而已。刘勰亦然,盖仅由“不撤姜食”〔13〕一变而为吃斋,于胃脏里的分量原无差别,何况以和尚而注《论语》《孝经》或《老子》,也还是不失为一种“天经地义”呢? 九月二十七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申报·自由谈》。 〔2〕达一即陈子展,湖南长沙人,古典文学研究者。《文统之梦》一文,载于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七日《申报·自由谈》,其中有一节说:“文统之梦,盖南北朝文人恒有之。刘勰作《文心雕龙》,其序略云:予齿在逾立,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寤而喜曰,大哉圣人之难见也,薨小子之垂梦欤?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可知刘勰梦见孔子,隐然以文统自肩,而以道统让之经生腐儒。微惜其攻乎异端,皈依佛氏,正与今之妄以道统自肩者同病,贻羞往圣而不自知也。”〔3〕刘勰(?—约520)字彦和,南朝梁南东莞(今江苏镇江)人,文艺理论家。晚年出家为僧。 〔4〕《论语》儒家经典,孔丘弟子记录孔丘言行的书。《孝经》,儒家经典,记载孔丘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问答的书。〔5〕《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家经典,相传为春秋时老聃所作。 〔6〕《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佛教经典,维摩诘是经中所写的大乘居士,相传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7〕三教辩论始见于北周,盛于唐代。唐德宗每年生日,在麟德殿举行儒、释、道三教的辩论,形式很典重,但三方都以常识性的琐碎问题应付场面,并无实际上的问难,相反却强调三教“同源”,并往往杂以谐谑。唐懿宗时,还有俳优在皇帝面前以“三教辩论”作为逗笑取乐的资料(见《太平广记》卷二五二引《唐阙史·俳优人》)。〔8〕《太上感应篇》《道藏·太清部》著录三十卷,题“宋李昌龄传”。清代经学家惠栋曾为它作注。《文昌帝君阴骘文》,相传为晋代张亚子所作。《明史·礼志(四)》说张亚子死后成为掌管人间禄籍的神道,称文昌帝君。二者都是宣传道家因果报应迷信思想的书。〔9〕杂志上的所谓“主张”指胡适在《努力周报》上提出的“好政府”主张,参看本卷第65页注〔5〕。 〔10〕《现代评论》综合性周刊,胡适、陈西滢、王世杰、徐志摩等人办的同人杂志。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七年七月移至上海出版,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停刊。现代评论派主要成员后来多在教育界或反动政界充任要职。 〔11〕《新月》新月社主办的以文艺为主的综合性月刊,一九二八年三月创刊于上海,一九三三年六月停刊。 〔12〕这里是对戴季陶一类国民党政客言行的讽刺。戴季陶在大革命时期伪装革命,不久即暴露出反革命面目,竭力鼓吹忠孝等封建道德。关于他“跟大拉嘛打圈子”及“造塔藏主义”,参看本卷第282页注〔5〕、第140页注〔6〕。 〔13〕不撤姜食语见《论语·乡党》。据朱熹注:“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p#副标题#e#
391 0 0
鲁迅
蹑险入高空,初疑势不穷。又缘千嶂尽,还共七盘同。 下辨东流水,平随北去鸿。天然无此道,应免患穷通。
423 0 0
中华文学
城上芳园花满枝,城头太守夜看时。 为报林中高举烛,感人情思欲题诗。
454 0 0
乳莺啭午。□好梦初醒小轩清楚。水沈细缕。趁游丝落絮,缓随风舞。罥起春心,又是愁云怨雨。玉人去。遍徙倚旧时,曾并肩处。 相望知几许。纵远隔云山,不遮愁路。捧杯荐俎。记低歌丽曲,共论心素。薄恨斜阳,不道离情最苦。正凝伫。向谯门、又催笳鼓。
354 0 0
杨无咎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396 0 0
初还相印罢戎旃,获守皇居在紫烟。妄比酂侯功蔑尔, 每怀疏傅意悠然。应将半俸沾闾里,料入中条访洞天。 十载别离那可道,倍令惊喜见来篇。
425 0 0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 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 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462 0 0
张籍
春城闲望爱晴天,何处风光不眼前。寒食花开千树雪, 清明日出万家烟。兴来促席唯同舍,醉后狂歌尽少年。 闻说莺啼却惆怅,诗成不见谢临川。
361 0 0
【己亥杂诗】 秋心如海复如潮,惟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一川星斗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478 0 0
龚自珍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418 0 0
黄遵宪
水蝶岩蜂俱不知,露红凝艳数千枝。 山深春晚无人赏,即是杜鹃催落时。
451 0 0
李群玉
曾醉武陵溪,竹深花好。玉佩云鬟共春笑。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日斜青凤舞,金尊倒。 歌断渭城,月沈星晓。海上归来故人少。旧游重到。但有夕阳衰草。恍然真一梦,人空老。
395 0 0
朱敦儒
【忆帝京】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 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也拟待、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466 0 0
柳永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440 0 0
佚名
喜气拥朱门,光动绮罗香陌。行到紫薇花下,悟身非凡客。 不须脂粉涴天真,嫌怕太红白。留取黛眉浅处,画章台春色。
369 0 0
十年随马宿,几度受人恩。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 竹窗寒雨滴,苦砌夜虫喧。独愧东垣友,新诗慰旅魂。
390 0 0
崔峒
前路入郑郊,尚经百馀里。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 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
祖咏
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家散万金酬士死, 身留一剑答君恩。渔阳老将多回席,鲁国诸生半在门。 白马翩翩春草细,郊原西去猎平原。
397 0 0
刘长卿
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413 0 0
王勃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1]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2]
489 0 0
李白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