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春二月。正软红尘里,踏青时节。山川孕人杰。好赤城丹洞,丰姿奇绝。云霄阀阅。个精神、清如玉雪。看谈兵议论,风霆舞剑,刚肠如钎。闻说。年方英妙,已向城边,飞书驰捷。誓清击楫。宁久此,淹车辙。对花朝称寿,朱颜未老,尽有功名事业。便张韩刘岳传名,何如一叶。
433 0 0
中华文学
细蕊黄金嫩,繁花白雪香。共谁连璧向河阳。自是不须汤饼、试何郎。 F83D娜拢松髻,轻盈淡薄妆。莫令韩寿在伊傍。便逐游蜂惊蝶、过东墙。
429 0 0
徐俯
作尉孜孜更寒苦,操心至癖不为清。虽将剑鹤支残债,犹有歌篇取盛名。尽拟勤求为弟子,皆将疑义问先生。与君相识因儒术,岁月弥多别有情。
549 0 0
方干
西王母桃种我家,三千阳春始一花。 结实苦迟为人笑,攀折唧唧长咨嗟。
390 0 0
李白
左手紫螯蟹,右手绿螺杯。古今多少遗恨,俯仰已尘埃。不共青山一笑,不与黄花一醉,怀抱向谁开。举酒属吾子,此兴正崔嵬。 夜何其,秋老矣,盍归来。试问先生归否,茅屋欲生苔。穷则箪瓢陋巷,达则鼎彝清庙,吾意两悠哉。寄语雪溪外,鸥鹭莫惊猜。
345 0 0
方岳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383 0 0
刘克庄
【折杨柳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駓跋黄尘下[1],然后别雄雌[2]。
486 0 0
北朝乐府
【青溪口号】 溪女不画眉, 爱听画眉鸟。 夹岸一声啼, 晓山青未了。
414 0 0
查慎行
锦帐如云处。高不知重数。夜深银烛泪成行,算都把、心期付。 莫待燕飞泥污。问花花诉。不知花定有情无,似却怕、新词妒。
440 0 0
辛弃疾
风雨去愁晚,关河归思凉。西游无紫气,一夕九回肠。
515 0 0
高蟾
孟弧 清明时节,是扫墓的时节,有的要进关内来祭祖〔2〕,有的是到陕西去上坟〔3〕,或则激论沸天,或则欢声动地,真好像上坟可以亡国,也可以救国似的。 坟有这么大关系,那么,掘坟当然是要不得的了。〔4〕元朝的国师八合思巴〔5〕罢,他就深相信掘坟的利害。他掘开宋陵,要把人骨和猪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后来幸而给一位义士盗走了,没有达到目的,然而宋朝还是亡。曹操〔6〕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他的儿子却做了皇帝,自己竟被谥为“武帝”,好不威风。这样看来,死人的安危,和生人的祸福,又仿佛没有关系似的。相传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造了七十二疑冢〔7〕,令人无从下手。于是后之诗人〔8〕曰:“遍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于是后之论者〔9〕又曰:阿瞒老奸巨猾,安知其尸实不在此七十二冢之内乎。真是没有法子想。 阿瞒虽是老奸巨猾,我想,疑冢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过古来的冢墓,却大抵被发掘者居多,冢中人的主名,的确者也很少,洛阳邙山〔10〕,清末掘墓者极多,虽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块志石〔11〕和凌乱的陶器,大约并非原没有贵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经有人掘过,拿走了,什么时候呢,无从知道。总之是葬后以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间罢。 至于墓中人究竟是什么人,非掘后往往不知道。即使有相传的主名的,也大抵靠不住。中国人一向喜欢造些和大人物相关的名胜,石门有“子路止宿处”〔12〕,泰山上有“孔子小天下处”〔13〕;一个小山洞,是埋着大禹〔14〕,几堆大土堆,便葬着文武和周公〔15〕。 如果扫墓的确可以救国,那么,扫就要扫得真确,要扫文武周公的陵,不要扫着别人的土包子,还得查考自己是否周朝的子孙。于是乎要有考古的工作,就是掘开坟来,看看有无葬着文王武王周公旦的证据,如果有遗骨,还可照《洗冤录》〔16〕的方法来滴血。但是,这又和扫墓救国说相反,很伤孝子顺孙的心了。不得已,就只好闭了眼睛,硬着头皮,乱拜一阵。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7〕单是扫墓救国术没有灵验,还不过是一个小笑话而已。 四月二十六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中华日报·动向》。 〔2〕进关内来祭祖一九三四年四月四日《大晚报》载: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要求在清明节入关祭扫清代皇帝的坟墓。此事在当时曾引起人们的愤慨。 〔3〕到陕西去上坟一九三四年四月七日《申报》载:清明节时,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同西安军政要人及各界代表前往陕西咸阳、兴平祭扫周文王、汉武帝等陵墓,“民众参观者人山人海,道为之塞,……诚可说是民族扫墓也。” 〔4〕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戴季陶在西安致电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等,以“培植民德”为由,反对“研究国学科学诸家,……发掘古墓,寻取学术材料”,要求政府“通令全国,凡一切公然发墓取物者,无论何种理由,一律依刑律专条严办。”当时曾遭到学术界的强烈反对。 〔5〕八合思巴(1235—1280)即八思巴,本名罗卓坚参,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专区萨迦)人。佛教高僧。元中统元年(1260)封为“国师”。按发掘宋陵的是元代江南释教总统(佛教首领)杨琏真迦,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发宋陵寝》记: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二月,杨琏真伽率徒役在浙江绍兴等地发掘宋代诸皇陵墓,“至断残支体,攫珠襦玉柙,焚其胔,弃骨草莽间”;并下令“裒陵骨,杂置牛马枯骼中,筑一塔压之,名曰镇南。”当时有儒生唐珏、林德阳分别收拾埋藏宋帝遗骸,被称为“义士”。〔6〕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关于设“摸金校尉”事,见汉末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躶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7〕曹操造七十二墓事,见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疑冢也。” 〔8〕后之诗人指宋代俞应符。他在咏曹操诗中说:“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载《南村辍耕录·疑冢》) 〔9〕后之论者指明代王士性,他在《豫志》中说:“余谓以操之多智,即七十二冢中,操尸犹不在也。” 〔10〕邙山在河南洛阳城北,东汉至唐宋等朝的王侯公卿多葬在那里。这些坟墓历代被人屡次发掘,晋代张载《七哀诗》就说到:“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杯,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11〕志石古代放在墓#p#副标题#e#
439 0 0
鲁迅
乌台上客紫髯公,共捧天书静境中。 桃朵不辞歌白苎,耶溪暮雨起樵风。
492 0 0
【望江南】 莫攀我,攀我大心偏。[2] 我是曲江临池柳, 者人折折那人攀,[2] 恩爱一时间。
敦煌曲子
昔时幽径里,荣耀杂春丛。今来玉墀上,销歇畏秋风。 细叶犹含绿,鲜花未吐红。忘忧谁见赏,空此北堂中。
385 0 0
陈子昂
国以斯文重,公仍内署来。风标森太华,星象逼中台。 朝满迁莺侣,门多吐凤才。宁同鲁司寇,惟铸一颜回。
448 0 0
李商隐
车法肇宗周,鼷文阐大猷。还将君子变,来蕴太公筹。 委质超羊鞟,飞名列虎侯。若令逢雨露,长隐南山幽。
394 0 0
李峤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永随众仙逝,三山游玉京。
364 0 0
剑阁缘云拂斗魁,疾风生树过龙媒。 前程憩罢知无益,但是驽蹄亦到来。
443 0 0
薛能
槐花馆驿暮尘昏,此去分明吏部孙。才器合居科第首, 风流幸是缙绅门。春和洛水清无浪,雪洗高峰碧断根。 堪想都人齐指点,列仙相次上昆仑。
422 0 0
齐己
巴字江流一棹回,紫袈裟是禁中裁。 如从十二峰前过,莫赋佳人殊未来。
431 0 0
吴融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