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厌代千万秋,渌波浩荡东南流。今来古往无不死, 独有天地长悠悠。我乘驿骑到中部,古闻此地为渠搜。 桥山突兀在其左,荒榛交锁寒风愁。神仙天下亦如此, 况我戚促同蜉游。谁言衣冠葬其下,不见弓剑何人收。 哀喧叫笑牧童戏,阴天月落狐狸游。却思皇坟立人极, 车轮马迹无不周。洞庭张乐降玄鹤,涿鹿大战摧蚩尤。 知勇神天不自大,风后力牧输长筹。襄城迷路问童子, 帝乡归去无人留。崆峒求道失遗迹,荆山铸鼎馀荒丘。 君不见黄龙飞去山下路,断髯成草风飕飕。
398 0 0
中华文学
乾隆中(一七六五年顷),有小说曰《石头记》者忽出于北京,历五六年而盛行,然皆写本,以数十金鬻于庙市。其本止八十回,开篇即叙本书之由来,谓女娲补天,独留一石未用,石甚自悼叹,俄见一僧一道,以为“形体到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好携你到隆盛昌明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于是袖之而去。 不知更历几劫,有空空道人见此大石,上镌文词,从石之请,钞以问世。道人亦“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戚蓼生所序八十回本之第一回) 本文所叙事则在石头城(非即金陵)之贾府,为宁国荣国二公后。宁公长孙曰敷,早死;次敬袭爵,而性好道,又让爵于子珍,弃家学仙;珍遂纵恣,有子蓉,娶秦可卿。荣公长孙曰赦,子琏,娶王熙凤;次曰政;女曰敏,适林海,中年而亡,仅遗一女曰黛玉。贾政娶于王,生子珠,早卒;次生女曰元春,后选为妃;次复得子,则衔玉而生,玉又有字,因名宝玉,人皆以为“来历不小”,而政母史太君尤钟爱之。 宝玉既七八岁,聪明绝人,然性爱女子,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人于是又以为将来且为“色鬼”;贾政亦不甚爱惜,驭之极严,盖缘“不知道这人来历。 ……若非多读书识字,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戚本第二回贾雨村云)。而贾氏实亦“闺阁中历历有人”,主从之外,姻连亦众,如黛玉宝钗,皆来寄寓,史湘云亦时至,尼妙玉则习静于后园。右即贾氏谱大要,用虚线者其姻连,著×者夫妇,著G者在“金陵十二钗”之数者也。 事即始于林夫人(贾敏)之死,黛玉失恃,又善病,遂来依外家,时与宝玉同年,为十一岁。已而王夫人女弟所生女亦至,即薛宝钗,较长一年,颇极端丽。宝玉纯朴,并爱二人无偏心,宝钗浑然不觉,而黛玉稍恚。一日,宝玉倦卧秦可卿室,遽梦入太虚境,遇警幻仙,阅《金陵十二钗正册》及《副册》,有图有诗,然不解。警幻命奏新制《红楼梦》十二支,其末阕为《飞鸟各投林》,词有云: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戚本第五回) 然宝玉又不解,更历他梦而寤。迨元春被选为妃,荣公府愈贵盛,及其归省,则辟大观园以宴之,情亲毕至,极天伦之乐。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钟蒋玉函,归则周旋于姊妹中表以及侍儿如袭人晴雯平儿紫鹃辈之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这日,宝玉因见湘云渐愈,然后去看黛玉。正值黛玉才歇午觉,宝玉不敢惊动。因紫鹃正在回廊上手里做针线,便上来问他,“昨日夜里咳嗽的可好些?”紫鹃道,“好些了。”(宝玉道,“阿弥陀佛,宁可好了罢。”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笃乱投医’了。”一面说,一面见他穿着弹墨绫子薄绵袄,外面只穿着青缎子夹背心,宝玉便伸手向他身上抹了一抹,说,“穿的这样单薄,还在风口里坐着。春风才至,时气最不好。你再病了,越发难了。”紫鹃便说道,“从此咱们只可说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又打着那起混账行子们背地里说你。你总不留心,还只管合小时一般行为,如何使得?姑娘常常吩咐我们,不叫合你说笑。你近来瞧他,远着你,还恐远不及呢。”说着,便起身,携了针线,进别房去了。 宝玉见了这般景况,心中忽觉浇了一盆冷水一般,只看着竹子发了回呆。因祝妈正来挖笋修竿,便忙忙走了出来,一时魂魄失守,心无所知,随便坐在一块石上出神,不觉滴下泪来。直呆了五六顿饭工夫,千思万想,总不知如何是好。偶值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从此经过,……便走过来,蹲下笑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呢?” 宝玉忽见了雪雁,便说道,“你又作什么来招我?你难道不是女儿?他既防嫌,总不许你们理我,你又来寻我,倘被人看见,岂不又生口舌?你快家去罢。”雪雁听了,只当他又受了黛玉的委屈,只得回至房中,黛玉未醒,将人参交与紫鹃。……雪雁道,“姑娘还没醒呢,是谁给了宝玉气受?坐在那里哭呢。”……紫鹃听说,忙放下针线,……一直来寻宝玉。走到宝玉跟前,含笑说道,“我不过说了两句话,为的是大家好。你就赌气,跑了这风地里来哭,作出病来唬我。”宝玉忙笑道,“谁赌气了?我因为听你说的有理,我想你们既这样说,自然别人也是这样说,将来渐渐的都不理我了。我所以想着自己伤心。” ……(戚本第五十七回,括弧中句据程本补。) 然荣公府虽煊赫,而“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p#副标题#e#
505 0 0
鲁迅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种植当岁初,滋荣及春暮。信意取次栽,无行亦无数。 绿阴斜景转,芳气微风度。新叶鸟下来,萎花蝶飞去。 闲携斑竹杖,徐曳黄麻屦。欲识往来频,青芜成白路。
401 0 0
白居易
玉堂深。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长恨年华婉晚,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何事东君,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莫问调羹心事,且论笛里平生。
377 0 0
朱晞颜
天涯离二纪,阙下历三朝。涨海虽然阔,归帆不觉遥。 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
428 0 0
张乔
赤府从军美,儒衣结束轻。凉飙下山寺,晓浪满关城。 闲坐饶诗景,高眠长道情。将军不战术,计日立功名。
424 0 0
姚合
霜霰不凋色,两株交石坛。未秋红实浅,经夏绿阴寒。 露重蝉鸣急,风多鸟宿难。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阑干。
437 0 0
许浑
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 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
336 0 0
皇甫冉
霜菊花萎日,风梧叶碎时。怪来秋思苦,缘咏秘书诗。
409 0 0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89 0 0
陶渊明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63 0 0
林嗣环
俭莲高贵九霄闻,粲粲朱衣降五云。骢马早年曾避路, 银鱼今日且从军。御题彩服垂天眷,袍展花心透縠纹。 应笑当年老莱子,鲜华都自降明君。
394 0 0
罗隐
赠小园春些些并蒂红,指指连枝翠。悭悭金谷路,窄窄五陵溪。一片花飞,泄漏春消息。舞盘中歌扇底,刮得尽风月无多,趱得过繁华有几?【梁州第七】一两个莺俦燕侣,五七双蝶使蜂媒。窖来宽也称游人戏。眼孔大刘晨未识,脚步长杜甫先迷。画帧上香销粉滴,镜奁中绿暗红稀。唾津儿浸满盆池,手心儿擎得起屏石。苔钱儿买不断闲愁,花瓣儿随手着流水,柳丝儿送不够别离。锦堆,翠积。海棠偷足相思睡,名偏小景偏媚。赚得东君不忍归,一撮儿芳菲。【余音】楚阳台云雨无三尺,桃源洞光阴减九十。玉拶香挨这窝儿地,堪信道一寸阴可惜。千金价总宜,锦步幛何须五十里?
410 0 0
薛昂夫
一纸书封四句诗,芳晨对酒远相思。 长吟尽日西南望,犹及残春花落时。
400 0 0
刘禹锡
昔人恣探讨,飞流称石门。安知郡城侧,别有神泉源。 疏凿意大禹,勤求闻轩辕。悠悠几千岁,翳荟群木繁。 奇状出蔽蔓,胜概毕讨论。沿崖百丈落,奔注当空翻。 下如散雨足,上拟屯云根。变态凡几处,静神竟朝昏。 渴贤寄珠玉,受馥寻兰荪。萝茑罥紫绶,岩隈驻朱轓. 方思谢康乐,好事名空存。
323 0 0
老身不计人间事,野寺秋晴每独过。 病眼校来犹断酒,却嫌行处菊花多。
446 0 0
张籍
山情与诗思,烂熳欲何从。夜舸谁相逐,空江月自逢。 春期越草秀,晴忆剡云浓。便拟将轻锡,携居入乱峰。
378 0 0
皎然
十年常远道,不忍别离声。况复三巴外,仍逢万里行。 桐花新雨气,梨叶晚春晴。到海知何日,风波从此生。
442 0 0
元稹
作诗无知音,作不如不作。未逢赓载人,此道终寂寞。 有虞今已殁,来者谁为托。朗咏豁心胸,笔与泪俱落。
498 0 0
刘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470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