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回。 唯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
479 0 0
徐凝
六合谁为辅弼臣,八风昏处尽胡尘。 是知济弱扶倾术,不属高谈虚论人。
445 0 0
中华文学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 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 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 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 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 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 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
334 0 0
韩愈
海水不满眼,观涛难称心。即知蓬莱石,却是巨鳌簪。 送尔游华顶,令余发舄吟。仙人居射的,道士住山阴。 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绿萝秋月夜,相忆在鸣琴。
352 0 0
李白
鹤冷风亭,鸿迷烟渚,晓来雪意填空。酿成嘉瑞,端为兆年丰。况有神娲妙手,调和得、云彩皆同。楼台上,铺琼缀玉。随步广寒宫。 天公。开地轴,八C133混一,莫辨提封。又须教、归禽狡兽沈踪。坐见花敷万木,谁知道、春已输工。三杯酒,西湖父老,相与话时雍。
316 0 0
曙雪苍苍兼曙云,朔风烟雁不堪闻。 贫交此别无他赠,唯有青山远送君。
446 0 0
郎士元
西游匣长剑,日暮湘楚间。歇马上秋草,逢人问故关。 孤村绿塘水,旷野白云山。方念此中去,何时此路还。
329 0 0
峄阳桐半死,延津剑一沈。如何宿昔内,空负百年心。
342 0 0
披风听鸟长河路,临津织女遥相妒。 判知秋夕带啼还,那及春朝携手度。
404 0 0
王勃
箬溪朝雨散,云色似天台。应是东风便,吹从海上来。 灵山游汗漫,仙石过莓苔。误到人间世,经年不早回。
432 0 0
皎然
雨滑危梁性命愁,差池一步一生休。 黄泉便是通州郡,渐入深泥渐到州。
378 0 0
元稹
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沙尘何茫茫,龙虎斗朝昏。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皇运有返正,丑虏无遗魂。谈笑遏横流,苍生望斯存。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想像东山姿,缅怀右军言。梧桐识嘉树,蕙草留芳根。白鹭映春洲,青龙见朝暾。地古云物在,台倾禾黍繁。我来酌清波,于此树名园。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306 0 0
桐庐江水闲,终日对柴关。因想别离处,不知多少山。 钓舟春岸阔,庭树晚烟还。莫便求栖隐,桂枝堪恨颜。
477 0 0
曹松
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 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
468 0 0
杜甫
去岁山川缙云岭,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怜日至长为客,何意天涯数举杯!城晚角声通雁塞,关寒马色上龙堆。故园望断江村里,愁说梅花细细开。
308 0 0
朱彝尊
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380 0 0
许浑
思堂醇酎。满酌金杯争献寿。记取年时。头白成双唱旧词。 莫言秋晚。五日小春黄菊绽。折一枝来。纶诰金花要并开。
415 0 0
张纲
八年刀笔到京华,归去青冥路未赊。今日风流卿相客, 旧时基业帝王家。彤庭彩凤虽添瑞,望府红莲已减花。 从此常僚如有问,海边麋鹿斗边槎。
417 0 0
罗隐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307 0 0
吴文英
汉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期,当时人们所穿的衣服形制已经基本定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的款式和特点不断变化,并且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在历史上,汉服曾经历过多次的改良和变革。例如,汉服的腰部束带曾经改为绳索,方便人们活动;汉服的袖口也曾经改为窄袖,便于挥动手臂。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服的形制不断演变,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到了明朝时期,汉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朝皇帝朱元璋下令规定,官员们必须穿着符合规制的礼服,否则就不能上朝。这一规定促进了汉服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汉服的款式和特点更加规范和完善。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服在中国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和喜爱。在现代,人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将汉服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使得汉服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总之,汉服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进步的过程。从最初的黄帝时期到明朝时期,汉服经历了多次的改良和变革,不断适应人们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在近代,由于历史原因,汉服在中国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724 0 0
小文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