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竞桃李色,自呈刀尺功。蝶犹迷剪翠,人岂辨裁红。
445 0 0
雍裕之
温泉作天邑,直北开新洲。未有菰蒲生,即闻凫雁游。 六亭在高岸,数岛居中流。晦日望清波,相与期泛游。 西道苦转毂,北堤疲行舟。清泠水木阴,才可适我忧。
385 0 0
储光羲
元遗山〔2〕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然而他生平有一宗疑案,就是为叛将崔立〔3〕颂德者,是否确实与他无涉,或竟是出于他的手笔的文章。 金天兴元年(一二三二),蒙古兵围洛阳;次年,安平都尉京城西面元帅崔立杀二丞相,自立为郑王,降于元。惧或加以恶名,群小承旨,议立碑颂功德,于是在文臣间,遂发生了极大的惶恐,因为这与一生的名节相关,在个人是十分重要的。 当时的情状,《金史》《王若虚〔4〕传》这样说——“天兴元年,哀宗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许,则谗"k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奕辈不能夺,乃召太学生刘祁麻革辈赴省,好问张信之喻以立碑事曰,‘众议属二君,且已白郑王矣!二君其无让。’祁等固辞而别。数日,促迫不已,祁即为草定,以付好问。好问意未惬,乃自为之,既成,以示若虚,乃共删定数字,然止直叙其事而已。后兵入城,不果立也。” 碑虽然“不果立”,但当时却已经发生了“名节”的问题,或谓元好问作,或谓刘祁〔5〕作,文证具在清凌廷堪〔6〕所辑的《元遗山先生年谱》中,兹不多录。经其推勘,已知前出的《王若虚传》文,上半据元好问《内翰王公墓表》,后半却全取刘祁自作的《归潜志》,被诬攀之说所蒙蔽了。凌氏辩之云,“夫当时立碑撰文,不过畏崔立之祸,非必取文辞之工,有京叔属草,已足塞立之请,何取更为之耶?”然则刘祁之未尝决死如王若虚,固为一生大玷,但不能更有所推诿,以致成为“塞责”之具,却也可以说是十分晦气的。 然而,元遗山生平还有一宗大事,见于《元史》《张德辉》〔7〕传—— “世祖在潜邸,……访中国人材。德辉举魏璠,元裕,李冶等二十余人。……壬子,德辉与元裕北觐,请世祖为儒教大宗师,世祖悦而受之。因启:累朝有旨蠲儒户兵赋,乞令有司遵行。从之。” 以拓跋魏的后人与德辉,请蒙古小酋长为“汉儿”的“儒教大宗师”,在现在看来,未免有些滑稽,但当时却似乎并无訾议。盖蠲除兵赋,“儒户”均沾利益,清议操之于士,利益既沾,虽已将“儒教”呈献,也不想再来开口了。 由此士大夫便渐渐的进身,然终因不切实用,又渐渐的见弃。但仕路日塞,而南北之士的相争却也日甚了。余阙〔8〕的《青阳先生文集》卷四《杨君显民诗集序》云——“我国初有金宋,天下之人,惟才是用之,无所专主,然用儒者为居多也。自至元以下,始浸用吏,虽执政大臣,亦以吏为之,……而中州之士,见用者遂浸寡。 况南方之地远,士多不能自至于京师,其抱才缊者,又往往不屑为吏,故其见用者尤寡也。及其久也,则南北之士亦自町畦以相訾,甚若晋之与秦,不可与同中国,故夫南方之士微矣。” 然在南方,士人其实亦并不冷落。同书《送范立中赴襄阳诗序》云—— “宋高宗南迁,合淝遂为边地,守臣多以武臣为之。 ……故民之豪杰者,皆去而为将校,累功多至节制。郡中衣冠之族,惟范氏,商氏,葛氏三家而已。……皇元受命,包裹兵革,……诸武臣之子弟,无所用其能,多伏匿而不出。春秋月朔,郡太守有事于学,衣深衣,戴乌角巾,执笾豆?爵,唱赞道引者,皆三家之子孙也,故其材皆有所成就,至学校官,累累有焉。……虽天道忌满恶盈,而儒者之泽深且远,从古然也。” 这是“中国人才”们献教,卖经以来,“儒户”所食的佳果。虽不能为王者师,且次于吏者数等,而究亦胜于将门和平民者一等,“唱赞道引”,非“伏匿”者所敢望了。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及次日,上海无线电播音由冯明权先生讲给我们一种奇书:《抱经堂勉学家训》(据《大美晚报》)。这是从未前闻的书,但看见下署“颜子推”〔9〕,便可以悟出是颜之推《家训》中的《勉学篇》了。曰“抱经堂”者,当是因为曾被卢文鞍〔10〕印入《抱经堂丛书》中的缘故。所讲有这样的一段——“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汝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这说得很透彻:易习之伎,莫如读书,但知读《论语》《孝经》,则虽被俘虏,犹能为人师,居一切别的俘虏之上。这种教训,是从当时的事实推断出来的,但施之于金元而准,按之于明清之际而亦准。现在忽由播音,以“训”听众,莫非选讲者已大有感于方来,遂绸缪于未雨么? “儒者之泽深且远”,即小见大,我们由此可以明白“儒术”,知道“儒效”了。 五月二十七日。 CC 〔#p#副标题#e#
431 0 0
鲁迅
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今日多情唯我到, 每年无故为谁开。宁辞辛苦行三里,更与留连饮两杯。 犹有一般辜负事,不将歌舞管弦来。
434 0 0
白居易
故事闲台阁,仙门蔼已深。旧章窥复道,云幌肃重阴。 玄律葭灰变,青阳斗柄临。年光摇树色,春气绕兰心。 风响高窗度,流痕曲岸侵。天门总枢辖,人镜辨衣簪。 日暮南宫静,瑶华振雅音。
449 0 0
杨炯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362 0 0
张说
漠漠沙堤烟,堤西雉子斑。雉声何角角,麦秀桑阴闲。 游丝荡平绿,明灭时相续。白马金络头,东风故城曲。 故城殷贵嫔,曾占未来春。自从香骨化,飞作马蹄尘。
456 0 0
温庭筠
小巧功成雨藓斑,轩车日日扣松关。 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
444 0 0
郑谷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379 0 0
佚名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421 0 0
许浑
彼美巉岩石,谁施黼藻功。回岩明照地,绝壁烂临空。 锦段鲜须濯,罗屏展易穷。不因秋藓绿,非假晚霞红。 羽客藏书洞,樵人取箭风。灵踪理难问,仙路去何通。 返驾归尘里,留情向此中。回瞻画图畔,遥羡面山翁。
417 0 0
中华文学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451 0 0
王维
烟霞多放旷,吟啸是寻常。猿共摘山果,僧邻住石房。 蹑云双屐冷,采药一身香。我忆相逢夜,松潭月色凉。
452 0 0
杳杳诸天路,苍苍大涤山。景舆留不得,毛节去应闲。 相府旧知己,教门新启关。太平匡济术,流落在人间。 先生诀行日,曾奉数行书。意密寻难会,情深恨有馀。 石桥春暖后,句漏药成初。珍重云兼鹤,从来不定居。 常时忆讨论,历历事犹存。酒向馀杭尽,云从大涤昏。 往来无道侣,归去有台恩。自此玄言绝,长应闭洞门。
428 0 0
罗隐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351 0 0
苏轼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紖被,坐卧有馀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459 0 0
浅寒天气雨催冬。梅梢糁嫩红。天教来寿黑头公。和羹信已通。 斟滟滟,劝重重。新_琥珀浓。他年赐酒拆黄封。还思此会同。
468 0 0
管鉴
桃源仙子不须夸,闻道惟裁一片花。何似浣纱溪畔住,绿阴相间两三家。
474 0 0
司空图
【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1] 此地那堪再度年, 此身惭愧在灯前。[2] 梦中失哭儿呼我, 天末招魂鸟降筵。[3] 好友多从忠节传, 人情不尽绝交篇。[4] 于今屈指几回死,[5] 未死犹然被病眠。
黄宗羲
江村秋雨歇,酒尽一帆飞。路历波涛去,家惟坐卧归。 岛花开灼灼,汀柳细依依。别后无馀事,还应扫钓矶。
443 0 0
李白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