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衡哲女士来信: 志摩:到京后尚不曾以只字奉助,惭愧得很。但你们的副刊真不错,我读了叔本华的《妇女论》,张陈两先生的苏俄论辩,以及你和孟和先生的论自杀,都感觉到一种激刺,觉得非也说两句话不行。这三个题目岂不都是很值得讨论的吗?但苏俄及妇女论的两个题目太大了;虽然他们都在逼着我讲话,但我却尚只得忍耐着。现在且抄一首关于自杀的旧作给你和副刊的读者看看。你我当记得,叔永的兄弟任季彭,是为袁世凯要作皇帝,投入西湖的葛洪井而死的。这首诗是我对于这件事的一点意见;这个意思至今还不曾改变。请你注意,我的着眼处,乃在自杀的愿念;因为自杀的愿念,未必定等于自杀的行为。比如无此愿念而愿效此行为,则结果便不免要如钱牧斋的闹笑话;有此愿念而暂时无此行为,则结果即不能杀身成仁,至少也能增加不少无畏的精神,至少可以不怕死。此意不知你与孟和先生以为何如?原诗附后。衡哲谨白吾闻任子,愤世自裁。任子如未死,今日此生当属谁?浏阳谭子昔有言:“吾死者屡今幸存,此生不应复我有。”生非我有无我相,何汤不赴火不走?呜唿!自杀之行不足羡,自杀之愿乃可念:譬如人人皆能怀愿如任子,世又安有畏葸之细士? 我不很明白陈女士这里“自杀的愿念”的意义。乡下人家的养媳妇叫婆婆咒了一顿就想跳河死去;这算不算自杀的愿念?做生意破了産没面目见人想服毒自尽;这是不是自杀的愿念?有印度人赤着身子去喂恒河里的鳄鱼;有在普渡山捨身岩上跳下去粉身碎骨的;有跟着皇帝死为了丈夫死的各种尽忠与殉节;有文学里维特的自杀 ;奥赛洛误杀了玳思玳蒙娜的自杀,露米欧殉情的自杀,玖丽亚从棺材里醒过来后的自杀⋯⋯如其自杀的意义只是自动的生命的捨弃,那上面约举的各种全是自杀,从养媳妇跳河起到玖丽亚服毒止,全是的。但这中间的分别多大:乡下死了一个养媳妇我们至多觉着她死得可怜,或是我们听得某处出了节烈,我们不仅觉得怜,并且觉得愤:“呒,礼教又吃了一条命!”但我们在莎士比亚戏里看到玖丽亚的自杀或是在葛德的小说里看到维特的自杀,我们受感动(天生永远不会受感动的人那就没法想,而且这类快活人世上也不少!)的部分不是我们浮面的情感,更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我们轻易不露面的一点子性灵。在这种境地一切纯理的准绳与判断完全失却了效用,像山脚下的矮树永远够不到山顶上吞吐的白云。玖丽亚也许痴。但她不得不死,假如玖丽亚从棺材里醒回来见露米欧毒死在她的身旁她要是爬了起来回家另听父母替她择配去,你看客答应不答应?虽则你明知道(在想象中)那样可爱一个女孩白白死了是怪可惜的——社会的损失!再比如维特也许傻,真傻,但他,缚住在他的热情的逻辑内,也不得不死,假如维特是孟和先生理想的合理的爱者而不是葛德把他写成那样热情的爱者,他在得到了夏洛德真爱他的凭据(一度亲吻)以后,就该堂皇的要求她的丈夫正式离婚,或是想法叫夏洛德跟他私奔,成全她们俩在地面上的恋爱——你答应不答应?办法当然是办法,但维特却不成“维特”丁,葛德那本小书,假如换一个更“合理”的结局,我们可以断言,当年就不会轰动全欧,此时也决不会牢牢的留传在人的记忆中了。 所以自杀照我看是决不可以一概论的,虽则它那行为结果只是断绝一个身体的生命。自杀的动机与性质太不同了,有的是完全愚暗,有的是部分思想不清,有的是纯感情作用,有的殉教,有的殉礼,有的殉懦怯,有的殉主义。有的我们绝对鄙薄,有的我们怜悯,有的使我们悲愤,有的使我们崇拜。有的连累自杀者的家庭或社会;有的形成人类永久的灵感。“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这一句话概括尽了。 但是我们还不曾讨论出我们应得拿什么标准去评判自杀。陶孟和先生似乎主张以自杀能否感化社会为标准( 消极的自杀当然是单纯懦怯,不成问题)。陈衡哲女士似乎主张自杀的发愿或发心在当事人有提高品格的影响。我答陶先生的话是社会是根本不能感化的,圣人早已死完了,我们活着都无能为力。何况断气以后,陶先生的话对的。陈女士的发愿说亦似不尽然。你说曾经想自杀而不能实行的人,就会比从没有想过自杀的人不怕死,更有胆量?我说不敢肯定这一说。就说我自己,并且我想在这时代十个里至少九个半的青年,曾经不但想而且实际准备过自杀,还不止一次;但却不敢自信我们因此就在道德上升了格。不再是“畏葸的细士”。不,我想单这发愿是不够的,并且我们还得看为什么发愿。要不然乡下养媳妇几乎没有不想寻死过的,这也是发愿,可有什么价值?反面说,玖丽亚与维特事前并不存心死,他们都要认真的活,但他们所处的境地连着他们特有的思想的逻辑逼迫他们最后的舍生,他们也就不沾恋,我们旁观人感受的是一种纯精神性的感奋,道德性的你也可以说,但在这里你就说不上发愿不发愿。热恋中人思想的逻辑是最简单不过的:我到生命里来求爱,现在我在某人身上发见了一生的大愿,但为某种不可克胜的阻力我不能在活着时实现我的心愿,因此我勉强活着是痛苦,不如到死的境界里去求平安,我就自杀吧。他#p#副标题#e#
343 0 0
徐志摩
【对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354 0 0
曹操
如闻长啸春风里,荆棘丛边访旧踪。 地接苏门山近远,荒台突兀抵高峰。
346 0 0
贾岛
渐稠红飞尽,早秾绿、遍林梢。正池馆轻寒,杨花飘絮,草色萦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槛渍春膏。趁取芳时胜赏,莫将年少轻抛。 鞭鞘。驱放马蹄高。世事一秋毫。便飞书倥偬,运筹闲暇,何害推敲。花前效颦著句,悄干镆、侧畔奏铅刀。何日重携樽酒,浮瓯细剪香苞。
401 0 0
张榘
书所见窥帘口语喧阗,避人体态婵娟,门外金铃吠犬。谁家宅院?杏花墙以秋千。松阳道中松阳道上敲吟,柳阴树下披襟,独鹤归来夜深。梦回仙枕,清溪道土相寻。
315 0 0
张可久
雉咿喔,雏出ob.毛斑斑,觜啄啄。学飞未得一尺高, 还逐母行旋母脚。麦垄浅浅难蔽身,远去恋雏低怕人。 时时土中鼓两翅,引雏拾虫不相离。
326 0 0
王建
九日哀筝一抹十三弦,飞雁隔秋烟。携壶莫道登临晚,蝶双双为我留连。仙客玲珑玉树,佳人窄索金莲。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细看茱萸一笑,诗翁健似常年。
295 0 0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344 0 0
李白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321 0 0
黄舆厚载,赤寰归德。含育九区,保安万国。 诚敬无怠,禋祀有则。乐以迎神,其仪不忒。
268 0 0
佚名
长天接广泽,二气共含秋。举目无平地,何心恋直钩。 孤钟鸣大岸,片月落中流。却忆鸱夷子,当时此泛舟。
316 0 0
方干
魏紫姚黄凝晓露。国艳天然,造物偏钟赋。独占风光三月暮。声名都压花无数。 蜂蝶寻香随杖屦。睍完莺声,似劝游人住。把酒留春春莫去。玉堂元是常春处。
292 0 0
曹冠
情亲难语离,且尽玻璃盏。双鲤有来时,莫使音书缓。 征骖去若飞,不道家山远。相见小冯君,笑语迎归雁。
384 0 0
谢薖
花飞飞。絮飞飞。三月江南烟雨时。楼台春树迷。 双莺儿。双燕儿。桥北桥南相对啼。行人犹未归。
299 0 0
中华文学
和孟虔州闲斋即事 作者:包何 古郡邻江岭, 公庭半薜萝。 府僚闲不入, 山鸟静偏过。 睥睨临花柳, 栏干枕芰荷。 麦秋今欲至, 君听两岐歌。
304 0 0
包何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333 0 0
王勃
平生诗誉更谁过,归老东吴命若何。知己凋零垂白发, 故园寥落近沧波。酒醒藓砌花阴转,病起渔舟鹭迹多。 深入富春人不见,闲门空掩半庭莎。
340 0 0
郑谷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燮
长史画神独感神,高步区中无两人。雅而逸,高且真, 形生虚无忽可亲。降魔大戟缩在手,倚天长剑横诸绅。 慈威示物虽凛凛,在德无秋唯有春。吾知真象本非色, 此中妙用君心得。苟能下笔合神造,误点一点亦为道。 写出霜缣可舒卷,何人应识此情远。秋斋清寂无外物, 盥手焚香聊自展。忆昔胡兵围未解,感得此神天上下。 至今云旗图我形,为君一顾烟尘清。
338 0 0
皎然
急雨打着窗,震响的门枢,大风呼呼的,狂扫过青草地。在这里的我,在那里的你, 中间隔离着途程百里! 假使我们的离异,我爱,只是这深夜的风与雨。只是这间隔着的百余里, 我心中许还有微笑的生机。 但在你我间的那个离异,我爱,不比那可以消歇的风雨,更比那不尽的光阴:窈远无期! 此诗发表于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12号。原诗有英文标题:《The Division》
415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