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池马不到,岚壁鸟才通。百顷青云杪,层波白石中。 郁纡腾秀气,萧瑟浸寒空。直对巫山出,兼疑夏禹功。 鱼龙开辟有,菱芡古今同。闻道奔雷黑,初看浴日红。 飘零神女雨,断续楚王风。欲问支机石,如临献宝宫。 九秋惊雁序,万里狎渔翁。更是无人处,诛茅任薄躬。
343 0 0
杜甫
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功名炊黍寻常梦,怪事书空感激人。击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汉渠春。艰难薄俗犹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404 0 0
中华文学
榆塞脱忧责,兰径遂游嬉。吾年逾六望七,休退已称迟。日日登山临水,夜夜早眠晏起,岂得不便宜。有酒数杯酒,无事一枰棋。 休更□,世途恶,宦久羁。□深林密,去处人物两忘机,昨日既盟鸥鹭,今日又盟猿鹤,终久以为期。蜀魄不知我,犹道不如归。
399 0 0
吴潜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门前送敕朱衣吏, 席上衔杯碧落人。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589 0 0
曹松
晤语青莲舍,重门闭夕阴。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沈。 流水从他事,孤云任此心。不能捐斗粟,终日愧瑶琴。
366 0 0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93 0 0
离情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剪灯花弄。
471 0 0
李清照
劲虏欲南窥,扬兵护朔陲。赵尧宁易印,邓禹即分麾。 野饯回三杰,军谋用六奇。云边愁出塞,日下怆临岐。 拔剑行人舞,挥戈战马驰。明年麟阁上,充国画于斯。
498 0 0
苏颋
高兴那言去路长,非君不解爱浔阳。有时猿鸟来公署, 到处烟霞是道乡。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 陶潜旧隐依稀在,好继高踪结草堂。
477 0 0
杜荀鹤
——日本占领东三省的意义 这在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膺惩”②他的仆役——中国军阀,也就是“膺惩”中国民众,因为中国民众又是军阀的奴隶;在另一面,是进攻苏联的开头,是要使世界的劳苦群众,永受奴隶的苦楚的方针的第一步。 九月二十一日。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文艺新闻》第二十九期。 《文艺新闻》,周刊,“左联”所领导的刊物之一。一九三一年三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三二年六月停刊。九一八事变后,该刊向上海文化界一些著名人士征询对这一事变的看法,鲁迅作了这个答复。 ②“膺惩”日本军阀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把他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说成是“膺惩”。
381 0 0
鲁迅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407 0 0
岑参
长松万株绕茅舍,怪石寒泉近岩下。老翁八十犹能行, 将领儿孙行拾稼。吾羡老翁居处幽,吾爱老翁无所求。 时俗是非何足道,得似老翁吾即休。
500 0 0
元结
往事何时不系肠,更堪凝睇白云乡。楚王城垒空秋色, 羊祜江山只暝光。林下远分南去马,渡头偏认北归航。 谁知此日凭轩处,一笔工夫胜七襄。
457 0 0
吴融
北阙云间见碧天,南宫月似旧时圆。 喜看列宿今朝正,休叹参差十四年。
484 0 0
雍陶
探春到。见彩花钗头,玉燕来早。正紫龙眠重,明月弄清晓。夜尘不浸银河水,金盎供新澡。镇帷犀、护紧东风,秀藏芝草。 星斗粲怀抱。问雾暖蓝田,玉长多少。禁苑传香,柳边语、听莺报。片云飞趁春潮去,红软长安道。试回头、一点蓬莱翠小。
337 0 0
吴文英
新涨鸭头绿,春满白苹洲。小停画鹢,莫便折柳话离愁。缥缈觚棱在望,不用东风借便,一瞬到皇州。别酒十分酌,何惜覆瑶舟。 从此去,上华顶,入清流。人门如许,自合唾手复公侯。老我而今衰谢,梦绕故园松菊,底事更迟留。早晚挂冠去,江上狎浮鸥。
王炎
王孙别舍拥朱轮,不羡空名乐此身。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
518 0 0
韩翃
自从先生出了征求“青年爱读书十部”的广告之后,《京报副刊》上就登了关于这类的许多无聊的通信;如“年青妇女是否可算‘青年’”之类。这样无聊的文字,这样简单的脑筋,有登载的价值么?除此,还有前天的副刊上载有鲁迅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亦是最无聊的一种,亦无登载的必要!《京报副刊》的篇幅是有限的,请先生宝贵它吧,多登些有价值的文字吧!兹寄上一张征求的表请收下。 十三,仲潜。 凡记者收到外间的来信,看完以后认为还有再给别人看看的必要,于是在本刊上发表了。例如廖仲潜先生这封信,我也认为有公开的价值,虽然或者有人(也许连廖先生自己)要把它认为“无聊的通信”。我发表“青年二字是否连妇女也包括在内?”的李君通信,是恐怕读者当中还有像李君一般怀疑的,看了我的答案可以连带的明白了。关于这层我没有什么其他的答辩。至于鲁迅先生的《咬文嚼字》,在记者个人的意见,是认为极重要极有意义的文字的,所以特用了二号字的标题,四号字的署名,希望读者特别注意。因为鲁迅先生所攻击的两点,在记者也以为是晚近翻译界堕落的征兆,不可不力求改革的。中国从翻译印度文字以来,似乎数千年中还没有人想过这样的怪思想,以为女人的名字应该用美丽的字眼,男人的名字的第一者应该用《百家姓》中的字,的确是近十年来的人发明的(这种办法在严几道时代还未通行),而近十年来的翻译文字的错误百出也可以算得震铄前古的了。至于这两点为什么要攻击,只要一看鲁迅先生的讽刺文字就会明白。他以中国“周家的小姐不另姓绸”去映衬有许多人用“玛丽亚”,“婀娜”,“娜拉”这些美丽字眼译外国女人名字之不当,以“吾家rky”一语去讥讽有许多人将无论那一国的人名硬用《百家姓》中的字作第一音之可笑,只这两句话给我们的趣味已经够深长够浓厚了,而廖先生还说它是“最无聊”的文字么?最后我很感谢廖先生热心的给我指导,还很希望其他读者如对于副刊有什么意见时不吝赐教。 伏园敬复。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五日《京报副刊》。
329 0 0
河边霁色无人见,身带春风立岸头。 浊水茫茫有何意,日斜还向古蒲州。
508 0 0
薛能
一子落天上,生此青璧枝。欻从山之幽,劚断云根移。 劲挺隐珪质,盘珊缇油姿。叶彩碧髓融,花状白毫蕤。 棱层立翠节,偃蹇樛青螭。影淡雪霁后,香泛风和时。 吾祖在月竁,孤贞能见怡。愿老君子地,不敢辞喧卑。
452 0 0
皮日休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