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因休便买山,白云深处寄柴关。 若逢城邑人相问,报道花时也不闲。
345 0 0
李涉
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
357 0 0
中华文学
江城春霁雪初融。楼观瑞烟中。向晚金莲无数,一时开遍东风。 多情太守,行携红袖,坐引金钟。时出阳春绝唱,才名不减诗翁。
338 0 0
王之道
生在幽崖独无主,溪萝涧鸟为俦侣。 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谢深山雨。
484 0 0
李群玉
莲花影里暂相离,才出浮萍值罟师。 上得龙门还失浪,九江何处是归期。
304 0 0
卢纶
江湖同避地,分首自依依。尽室今为客,惊秋空念归。 岁储无别墅,寒服羡邻机。草色村桥晚,蝉声江树稀。 夜深宜共醉,时难忍相违。何事随阳雁,汀洲忽背飞。
277 0 0
刘长卿
夜静群动息,翩翩一雁归。清音天际远,寒影月中微。 何处云同宿,长空雪共飞。阳和常借便,免与素心违。
379 0 0
四郊云影合,千里雨声来。尽洗红埃去,并将清气回。 潺湲浮楚甸,萧散露荆台。欲赋随车瑞,濡毫渴謏才。
392 0 0
齐己
【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 要休且待青山烂。[1] 水面上秤錘浮, 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2] 北斗回南面,[3] 休即未能休,[4] 且待三更见日头。
334 0 0
敦煌曲子
情痴倦极,天阔归迟,吟魂无力随风。月落墙阴,一屏睡睫濛濛。邯郸平生难记,记花前、犹醉金钟。留连处,忽一声山外,吹度晴钟。 觉来重重追忆,似游尘飞去,那拾遗踪。寄谢芳卿,向来曾主芙蓉。人间兴亡万感,看千年、与梦皆空。披衣起,倚阑干、人在笑中。
300 0 0
入谷先生一阵香,异花奇木簇禅堂。 可怜门外高低路,万毂千蹄日日忙。
344 0 0
恰则元宵,灿万灯、星球如昼。春乍暖、化工未放,十分花柳。和气并随灯夕至,一时钟作人间秀。问烟霄、直上舌含香,文摛绣。 命世杰,调元手。荆楚地,淹留欠。看日边追诏,印垂金斗。翠竹苍松身逾健,蛾儿雪竹论人如旧。愿湘江、卷入玉壶中,为公寿。
312 0 0
立石泥功状,天然诡怪形。未尝私祸福,终不费丹青。
411 0 0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307 0 0
温庭筠
税时兼主印,每日得闲稀。对酒妨料吏,为官亦典衣。 案迟吟坐待,宅近步行归。见说论诗道,应愁判是非。
花底一声莺,花上半钩斜月。月落乌啼何处,点飞英如雪。 东风吹尽去年愁,解放丁香结。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
341 0 0
刘翰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385 0 0
韦庄
姓字看侵尺五天,芳菲占断百花鲜。 马嵬好笑当时事,虚赚明皇幸蜀川。 金谷园中花正繁,坠楼从道感深恩。 齐奴却是来东市,不为红儿死更冤。 陷却平阳为小怜,周师百万战长川。 更教乞与红儿貌,举国山川不值钱。 一曲都缘张丽华,六宫齐唱后庭花。 若教比并红儿貌,枉破当年国与家。 乐营门外柳如阴,中有佳人画阁深。 若是五陵公子见,买时应不啻千金。 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 置向汉宫图画里,入胡应不数昭君。 斜凭栏杆醉态新,敛眸微盻不胜春。 当时若遇东昏主,金叶莲花是此人。 匼匝千山与万山,碧桃花下景长闲。 神仙得似红儿貌,应免刘郎忆世间。 越山重叠越溪斜,西子休怜解浣纱。 得似红儿今日貌,肯教将去与夫差。 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 红儿若向当时见,系臂先封第一纱。 锋镝纵横不敢看,泪垂玉箸正汍澜。 应缘近似红儿貌,始得深宫奉五官。 金缕浓薰百和香,脸红眉黛入时妆。 当时便向乔家见,未敢将心在窈娘。 通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神礼百神。 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 拔得芙蓉出水新,魏家公子信才人。 若教瞥见红儿貌,不肯留情付洛神。 芳姿不合并常人,云在遥天玉在尘。 因事爱思荀奉倩,一生闲坐枉伤神。 笔底如风思涌泉,赋中休谩说婵娟。 红儿若在东家住,不得登墙尔许年。 一抹浓红傍脸斜,妆成不语独攀花。 当时若是逢韩寿,未必埋踪在贾家。 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 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 五云高捧紫金堂,花下投壶侍玉皇。 从到世人都不识,也应知有杜兰香。 戏水源头指旧踪,当时一笑也难逢。 红儿若为回桃脸,岂比连催举五烽。 虢国夫人照夜玑,若为求得与红儿。 醉和香态浓春睡,一树繁花偃绣帏。 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 若使红儿风帽戴,直使瑶池会上看。 明媚何曾让玉环,破瓜年几百花颜。 若教貌向南朝见,定却梅妆似等闲。 世事悠悠未足称,肯将闲事更争能。 自从命向红儿去,不欲留心在裂缯。 自隐新从梦里来,岭云微步下阳台。 含情一向春风笑,羞杀凡花尽不开。 舍却青娥换玉鞍,古来公子苦无端。 莫言一匹追风马,天骥牵来也不看。 槛外花低瑞露浓,梦魂惊觉晕春容。 凭君细看红儿貌,最称严妆待晓钟。 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垂两鬓分。 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 南国东邻各一时,后来惟有杜红儿。 若教楚国宫人见,羞把腰身并柳枝。 照耀金钗簇腻鬟,见时直向画屏间。 黄姑阿母能判剖,十斛明珠也是闲。 轻小休夸似燕身,生来占断紫宫春。 汉皇若遇红儿貌,掌上无因著别人。 鹦鹉娥如裛露红,镜前眉样自深宫。 稍教得似红儿貌,不嫁南朝沈侍中。 拟将心地学安禅,争奈红儿笑靥圆。 何物把来堪比并,野塘初绽一枝莲。 浸草漂花绕槛香,最怜穿度乐营墙。 殷勤留滞缘何事,曾照红儿一面妆。 雕阴旧俗骋婵娟,有个红儿赛洛川。 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渡口诸侬乐未休,竟陵西望路悠悠。 石城有个红儿貌,两桨无因迎莫愁。 谁向深山识大仙,劝人山上引春泉。 定知不及红儿貌,枉却工夫溉玉田。 倾国倾城总绝伦,红儿花下认真身。 十年东北看燕赵,眼冷何曾见一人。 今时自是不谙知,前代由来岂见遗。 一笑阳城人便惑,何堪教见杜红儿。 京口喧喧百万人,竞传河鼓谢星津。 柰花似雪簪云髻,今日夭容是后身。 青史书时未是真,可能纤手却强秦。 再三为谢齐皇后,要解连环别与人。 绣帐鸳鸯对刺纹,博山微暖麝微曛。 诗成若有红儿貌,悔道当时月坠云。 薄粉轻朱取次施,大都端正亦相宜。 只如花下红儿态,不藉城中半额眉。 妆成浑欲认前朝,金凤双钗逐步摇。 未必慕容宫里伴,舞风歌月胜纤腰。 琥珀钗成恩正深,玉儿妖惑荡君心。 莫教回首看妆面,始觉曾虚掷万金。 自有闲花一面春,脸檀眉黛一时新。 殷勤为报梁家妇,休把啼妆赚后人。 轻梳小髻号慵来,巧中君心不用媒。 可得红儿抛醉眼,汉皇恩泽一时回。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 周郎若见红儿貌,料得无心念小乔。 月落潜奔暗解携,本心谁道独单栖。 还缘交甫非良偶,不肯终身作羿妻。 汉皇曾识许飞琼,写向人间作画屏。 昨日红儿花下见,大都相似更娉婷。 魏帝休夸薛夜来,雾绡云縠称身裁。 红儿秀发君知否,倚槛繁花带露开。 晓月雕梁燕语频,见花难可比他人。 年年媚景归何处,长作红儿面上春。 逗玉溅盆冬殿开,邀恩先赐夜明苔。 红儿若是三千数,多少芳心似死灰。 画帘垂地紫金床,暗引羊车驻七香。 若见红儿此中住,不劳盐筱洒宫廊。 苏小空匀一面妆,便留名字在钱塘。 藏鸦门外诸年少,不识红儿未是狂。 一首长歌万恨来,惹愁漂泊水难回。 崔徽有底多头面,费得微之尔许才。 昔年黄阁识奇章,爱说真珠似窈娘。 若见红儿深夜态,便应休说绣衣裳。 凤折莺离恨转深,此身难负百年心。 红儿若向隋朝见,破镜无因更重寻。 行绾秾云立暗轩,我来犹爱不成冤。 当时若见红儿貌,未必邢相有此言。 总似红儿媚态新,莫论千度笑争春。 任伊孙武心如铁,不办军前杀此人。 暖塘争赴荡舟期,行唱菱歌著艳词。 为问东山谢丞相,可能诸妓胜红儿。 吴兴皇后欲辞家,泽国重台展曙华。 今日红儿貌倾国,恐须真宰别开花。 陌上行人歌黍离,三千门客欲何之。 若教粗及红儿貌,争取楼前斩爱姬。 休话如皋一笑时,金髇中臆锦离披。 陋容枉把雕弓射,射尽春禽未展眉。 长恨西风送早秋,低眉深恨嫁牵牛。 若同人世长相对,争作夫妻得到头。 谢娘休漫逞风姿,未必娉婷胜柳枝。 闻道只因嘲落絮,何曾得似杜红儿。 总传桃叶渡江时,只为王家一首诗。 今日红儿自堪赋,不须重唱旧来词。 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 今日雕阴有神艳,后来公子莫相轻。 几抛云髻恨金墉,泪洗花颜百战中。 应有红儿些子貌,却言皇后长深宫。 倚槛还应有所思,半开东阁见娇姿。 可中得似红儿貌,若遇韩朋好杀伊。 晓向妆台与画眉,镜中长欲助娇姿。 若教得似红儿貌,走马章台任道迟。 练得霜华助翠钿,相期朝谒玉皇前。 依稀有似红儿貌,方得吹箫引上天。 重门深掩几枝花,未胜红儿莫大夸。 王相不能探物理,可能虚上短辕车。 前代休怜事可奇,后来还出有光辉。 争知昼卧纱窗里,不见神人覆玉衣。 化羽尝闻赴九天,只疑尘世是虚传。 自从一见红儿貌,始信人间有谪仙。 从道长陵小市东,巧将花貌占春风。 红儿若是同时见,未必伊先入紫宫。 人间难免是深情,命断红儿向此生。 不似前时李丞相,枉抛才力为莺莺。 凤舞香飘绣幕风,暖穿驰道百花中。 还缘有似红儿貌,始道迎将入汉宫。 休道将军出世才,尽驱诸妓下歌台。 都缘没个红儿貌,致使轻教后阁开。 冯媛须知住汉宫,将身只是解当熊。 不闻有貌倾人国,争得今朝更似红。 能将一笑使人迷,花艳何须上大堤。 疏属便同巫峡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辞辇当时意可知,宠深还恐宠先衰。 若教得似红儿貌,占却君恩自不疑。 三吴时俗重风光,未见红儿一面妆。 好写妖娆与教看,便应休更话真娘。 波平楚泽浸星辰,台上君王宴早春。 毕竟章华会中客,冠缨虚绝为何人。 红儿不向汉宫生,便使双成谩得名。 疑是麻姑恼尘世,暂教微步下层城。 天碧轻纱只六铢,宛如含露透肌肤。 便教汉曲争明媚,应没心情更弄珠。 共嗟含恨向衡阳,方寸花笺寄沈郎。 不似红儿些子貌,当时争得少年狂。 浅色桃花亚短墙,不因风送也闻香。 凝情尽日君知否,还似红儿淡薄妆。 火色樱桃摘得初,仙宫只有世间无。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口上朱。 宿雨初晴春日长,入帘花气静难忘。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舞袖香。 初月纤纤映碧池,池波不动独看时。 凝情尽日君知否,真似红儿罢舞眉。 浓艳浓香雪压枝,袅烟和露晓风吹。 红儿被掩妆成后,含笑无人独立时。 楼上娇歌袅夜霜,近来休数踏歌娘。 红儿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金粟妆成扼臂环,舞腰轻薄瑞云间。 红儿生在开元末,羞杀新丰谢阿蛮。 君看红儿学醉妆,夸裁宫襭砑裙长。 谁能更把闲心力,比并当时武媚娘。 栀子同心裛露垂,折来深恐没人知。 花前醉客频相问,不赠红儿赠阿谁。 云间翡翠一双飞,水上鸳鸯不暂离。 写向人间百般态,与君题作比红诗。 旧恨长怀不语中,几回偷泣向春风。 还缘不及红儿貌,却得生教入楚宫。 一舸春深指鄂君,好风从度水成纹。 越人若见红儿貌,绣被应羞彻夜薰。 花落尘中玉堕泥,香魂应上窈娘堤。 欲知此恨无穷处,长倩城乌夜夜啼。
426 0 0
罗虬
镂玉裁琼莫比香。娉婷枝上_春光。风流别有千般韵,割舍昏沈入醉乡。 蜂共蝶,尽干忙。檀心知未肯寻常。从来诗苦人消瘦,乞与幽窗富锦囊。
321 0 0
赵长卿
我一向对于《语丝》没有恭维过,今天熬不住要说几句了:的确可爱。真是《语丝》之所以为《语丝》。 像我似的“世故的老人”〔2〕是已经不行,有时不敢说,有时不愿说,有时不肯说,有时以为无须说。有此工夫,不如吃点心。但《语丝》上却总有人出来发迂论,如《教育漫谈》〔3〕,对教育当局去谈教育,即其一也。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4〕,一定要有这种人,世界才不寂寞。这一点,我是佩服的。但也许因为“世故”作怪罢,不知怎地佩服中总带一些腹诽,还夹几分伤惨。徐先生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维,终于决定贡献一点意见。这一种学识,乃是我身做十多年官僚,目睹一打以上总长,这才陆续地获得,轻易是不肯说的。 对“教育当局”谈教育的根本误点,是在将这四个字的力点看错了:以为他要来办“教育”。其实不然,大抵是来做“当局”的。 这可以用过去的事实证明。因为重在“当局”,所以—— 一学校的会计员,可以做教育总长。 二教育总长,可以忽而化为内务总长。 三司法,海军总长,可以兼任教育总长。 曾经有一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再作冯妇〔5〕的。但也有人来和他谈教育。我有时真想将这老实人一把抓出来,即刻勒令他回家陪太太喝茶去。 所以:教育当局,十之九是意在“当局”,但有些是意并不在“当局”。 这时候,也许有人要问:那么,他为什么有举动呢? 我于是勃然大怒道:这就是他在“当局”呀!说得露骨一点,就是“做官”!不然,为什么叫“做”? 我得到这一种彻底的学识,也不是容易事,所以难免有一点学者的高傲态度,请徐先生恕之。以下是略述我所以得到这学识的历史—— 我所目睹的一打以上的总长之中,有两位是喜欢属员上条陈的。于是听话的属员,便纷纷大上其条陈。久而久之,全如石沉大海。我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聪明,心里疑惑:莫非这许多条陈一无可取,还是他没有工夫看呢?但回想起来,我“上去”(这是专门术语,小官进去见大官也)的时候,确是常见他正在危坐看条陈;谈话之间,也常听到“我还要看条陈去”,“我昨天晚上看条陈”等类的话。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我正从他的条陈桌旁走开,跨出门槛,不知怎的忽蒙圣灵启示,恍然大悟了—— 哦!原来他的“做官课程表”上,有一项是“看条陈”的。 因为要“看”,所以要“条陈”。为什么要“看条陈”?就是“做官”之一部分。如此而已。还有另外的奢望,是我自己的胡涂! “于我来了一道光”,从此以后,我自己觉得颇聪明,近于老官僚了。后来终于被“孤桐先生”革掉,那是另外一回事。 “看条陈”和“办教育”,事同一例,都应该只照字面解,倘再有以上或更深的希望或要求,不是书呆子,就是不安分。 我还要附加一句警告:倘遇漂亮点的当局,恐怕连“看漫谈”也可以算作他的一种“做”——其名曰“留心教育”—— 但和“教育”还是没有关系的。 九月四日。 ※ ※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八日《语丝》周刊第一五二期。 〔2〕“世故的老人”高长虹谩骂作者的话。 〔3〕《教育漫谈》原题《教育漫语》,徐祖正(当时北京大学教授)作,载于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三日、二十日《语丝》第一四四、一四五两期。一九二七年八月,把持北洋政府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了加强对教育界的控制,强行把北京九所国立学校合并为“京师大学”,引起教育界的不满。徐祖正的文章是对这件事发表的议论。 〔4〕“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语见《论语·卫灵公》,是孔丘的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语见《论语·宪问》,是孔丘同时人评论他的话。 〔5〕再作冯妇《孟子·尽心》:“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人称重操旧业为“再作冯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 #p#副标题#e#
318 0 0
鲁迅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