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 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 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 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 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 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 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 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 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 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 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 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 北窗倒长簟,南邻夜闻织。 弃置勿复陈,重陈长叹息。
318 0 0
何逊
丹桂飘香已四番。杖藜携手自今难。黯然离恨满江干。 壁上两冠元是谶,花前双韵几时弹。中秋后夜与谁看。
285 0 0
洪适
琼质仙姿、缟袂清格,天然疏秀。静轩烟锁黄昏后。影瘦零乱,艳冷珑璁,雪肌莹暖,冰枝萦绣。更赋风流,几番攀赠,细捻香盈手。与东君、叙暌远,脉脉两情有旧。 立久。阆苑凝夕,瑶窗淡月,百琲寻芳,醉玉谈群,千钟酹酒。向此,是处难忘瘦花,送远何劳垂柳。忍听高楼,笛声凄断,乐事人非偶。空余恨,惹幽香不灭,尚沾春袖。
290 0 0
中华文学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
340 0 0
韦庄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312 0 0
班婕妤
县在华清宫北面,晓看楼殿正相当。庆云出处依时报, 御果呈来每度尝。腊月近汤泉不冻,夏天临渭屋多凉。 两衙早被官拘束,登阁巡溪亦属忙。
297 0 0
王建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 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 为是玉郎长不见。 轻敛翠蛾呈皓齿,莺转一枝花影里。声声清迥遏行云, 寂寂画梁尘暗起¤ 玉斝满斟情未已,促坐王孙公子醉。春风筵上贯珠匀, 艳色韶颜娇旖旎。
317 0 0
魏承班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309 0 0
李白
倚凌空飞观,展营丘卧轴恍移时。渐微云点缀,参横斗转,野阔天垂。草树萦回岛屿,杳霭数峰低。共此一尊月,顾影为谁。 俯仰乾坤今古,正嫩凉生处,浓露初霏。据胡床残夜,唯我与公知。念老去、风流未减,见向来、人物几兴衰。身长健,何妨游戏,莫问栖迟。
369 0 0
张元干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420 0 0
唐寅
闲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玉笛一声芳草外, 锦鸳双起碧流中。苑边花竹浓如绣,渭北山川淡似空。 回首汉宫烟霭里,天河金阁未央宫。
386 0 0
章碣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刘克庄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1]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2]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3]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4]
李商隐
山河一芥纳,乾坤半盏收 日月惊沧海,星辰照阁楼 霜飞痴人怨,雪落故友仇 岳城无风雨,笙歌酒入喉
295 0 0
永日无人事,芳园任兴行。陶庐树可爱,潘宅雨新晴。 傅粉琅玕节,熏香菡萏茎。榴花裙色好,桐子药丸成。 柳蠹枝偏亚,桑空叶再生。睢盱欲斗雀,索漠不言莺。 动植随四气,飞沉含五情。抢榆与水击,小大强为名。
335 0 0
刘禹锡
临风飏飏花,透影胧胧月。巫峡隔波云,姑峰漏霞雪。 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427 0 0
元稹
但恐醍醐难并洁,只应薝卜可齐香。 半垂金粉知何似,静婉临溪照额黄。
352 0 0
皮日休
方玄绰近来爱说“差不多”这一句话,几乎成了“口头禅”似的;而且不但说,的确也盘据在他脑里了。他最初说的是“都一样”,后来大约觉得欠稳当了,便改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现在。 他自从发见了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后,虽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时却也到许多新慰安。譬如看见老辈威压青年,在先是要愤愤的,但现在却就转念道,将来这少年有了儿孙时,大抵也要摆这架子的罢,便再没有什么不平了。又如看见兵士打车夫,在先也要愤愤的,但现在也就转念道,倘使这车夫当了兵,这兵拉了车,大抵也就这么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这样想着的时候,有时也疑心是因为自己没有和恶社会奋斗的勇气,所以瞒心昧己的故意造出来的一条逃路,很近于“无是非之心”⑵,远不如改正了好。然而这意见总反而在他脑里生长起来。 他将这“差不多说”最初公表的时候是在北京首善学校的讲堂上,其时大概是提起关于历史上的事情来,于是说到“古今人不相远”,说到各色人等的“性相近”⑶,终于牵扯到学生和官僚身上,大发其议论道: “现在社会上时髦的都通行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利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就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⑷,思想言论举动丰采都没有什么大区别……便是学生团体新办的许多事业,不是也已经难免出弊病,大半烟消火灭了么?差不多的。但中国将来之可虑就在此……” 散坐在讲堂里的二十多个听讲者,有的怅然了,或者是以为这话对;有的勃然了,大约是以为侮辱了神圣的青年;有几个却对他微笑了,大约以为这是他替自己的辩解:因为方玄绰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其实却是都错误。这不过是他的一种新不平;虽说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种安分的空论。他自己虽然不知道是因为懒,还是因为无用,总之觉得是一个不肯运动,十分安分守己的人。总长冤他有神经病,只要地位还不至于动摇,他决不开一开口;教员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只要别有官俸支持,他也决不开一开口。不但不开口,当教员联合索薪的时候,他还暗地里以为欠斟酌,太嚷嚷;直到听得同寮过分的奚落他们了,这才略有些小感慨,后来一转念,这或者因为自己正缺钱,而别的官并不兼做教员的缘故罢,于是就释然了。 他虽然也缺钱,但从没有加入教员的团体内,大家议决罢课,可是不去上课了。政府说“上了课才给钱”,他才略恨他们的类乎用果子耍猴子;一个大教育家⑸说道“教员一手挟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他才对于他的太太正式的发牢骚了。 “喂,怎么只有两盘?”听了“不高尚说”这一日的晚餐时候,他看着菜蔬说。 他们是没有受过新教育的,太太并无学名或雅号,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称呼了,照老例虽然也可以叫“太太”但他又不愿意太守旧,于是就发明了一个“喂”字。太太对他却连“喂”字也没有,只要脸向着他说话,依据习惯法,他就知道这话是对他而发的。 “可是上月领来的一成半都完了……昨天的米,也还是好容易才赊来的呢。”伊站在桌旁脸对着他说。 “你看,还说教书的要薪水是卑鄙哩。这种东西似乎连人要吃饭,饭要米做,米要钱买这一点粗浅事情都不知道……” “对啦。没有钱怎么买米,没有米怎么煮……” 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答案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随声附和模样;接着便将头转向别一面去了,依据习惯法,这是宣告讨论中止的表示。 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⑹,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方玄绰不费举手之劳的领了钱,酌还些旧债,却还缺一大笔款,这是因为官俸也颇有些拖欠了。当是时,便是廉吏清官们也渐以为薪之不可不索,而况兼做教员的方玄绰,自然更表同情于学界起来,所以大家主张继续罢课的时候,他虽然仍未到场,事后却尤其心悦诚服的确守了公共的决议。 然而政府竟又付钱,学校也就开课了。但在前几天,却有学生总会上一个呈文给政府,说“教员倘若不上课,便要付欠薪。”这虽然并无效,而方玄绰却忽而记起前回政府所说的“上了课才给钱”的话来,“差不多”这一个影子在他眼前又一幌,而且并不消灭,于是他便在讲堂上公表了。 准此,可见如果将“差不多说”锻炼罗织起来,自然也可以判作一种挟带私心的不平,但总不能说是专为自己做官的辩解。只是每到这些时,他又常常喜欢拉上中国将来的命运之类的问题,一不小心,便连自己也以为是一个忧国的志士;人们是每苦于没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差不多”的事实又发生了,政府当初虽只不理那些招人头痛的教员,后来竟不理到无关痛痒的官吏,欠而又欠,终于逼得先前鄙薄教员要钱的好官,也很有几员化为索薪大会里的骁将了。惟有几种日报上却很发了些鄙薄讥笑他们的文字。方玄绰也毫不为奇,毫不介意,因为他根据了他的“差不多说”,知道这是新闻记者还未缺少润笔⑺的缘故,万一政府或是阔人停了津贴,他们多半也要开大会的。 他既已表同情于教员的索薪,自#p#副标题#e#
276 0 0
鲁迅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兴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兴也以有娀,纣之杀也嬖妲己。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故《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釐降,《春秋》讥不亲迎。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人能弘道,无如命何。甚哉,妃匹之爱,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况卑不乎!即欢合矣,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或不能要终:岂非命也哉?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恶能识乎性命哉?
322 0 0
司马迁
逼仄何逼仄,我居巷南子巷北。可恨邻里间, 十日不一见颜色。自从官马送还官,行路难行涩如棘。 我贫无乘非无足,昔者相过今不得。实不是爱微躯, 又非关足无力。徒步翻愁官长怒,此心炯炯君应识。 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东家蹇驴许借我, 泥滑不敢骑朝天。已令请急会通籍,男儿信命绝可怜。 焉能终日心拳拳,忆君诵诗神凛然。辛夷始花亦已落, 况我与子非壮年。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308 0 0
杜甫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