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久南望,未知何日回。寄书频到海,得梦忽闻雷。 岭日当秋暗,蛮花近腊开。白身居瘴疠,谁不惜君才。
415 0 0
项斯
水满平湖香满路。绕重城、藕花无数。小艇红妆,疏帘青盖,烟柳画桥斜渡。 恣乐追凉忘日暮。箫鼓动、月明人去。犹有清歌,随风迢递,声在芰荷深处。
278 0 0
中华文学
——四月八日在黄埔军官学校〔2〕讲 今天要讲几句的话是就将这“革命时代的文学”算作题目。这学校是邀过我好几次了,我总是推宕着没有来。为什么呢?因为我想,诸君的所以来邀我,大约是因为我曾经做过几篇小说,是文学家,要从我这里听文学。其实我并不是的,并不懂什么。我首先正经学习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自然,因为自己的嗜好,文学书是也时常看看的,不过并无心得,能说出于诸君有用的东西来。加以这几年,自己在北京所得的经验,对于一向所知道的前人所讲的文学的议论,都渐渐的怀疑起来。那是开枪打杀学生的时候〔3〕罢,文禁也严厉了,我想: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在自然界里也这样,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文学家弄得好,做几篇文章,也许能够称誉于当时,或者得到多少年的虚名罢,——譬如一个烈士的追悼会开过之后,烈士的事情早已不提了,大家倒传诵着谁的挽联做得好:这实在是一件很稳当的买卖。 但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这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4〕,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所以,我想:革命,倒是与文章有关系的。革命时代的文学和平时的文学不同,革命来了,文学就变换色彩。但大革命可以变换文学的色彩,小革命却不,因为不算什么革命,所以不能变换文学的色彩。在此地是听惯了“革命”了,江苏浙江谈到革命二字,听的人都很害怕,讲的人也很危险。其实“革命”是并不稀奇的,惟其有了它,社会才会改革,人类才会进步,能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和猴子是没有大两样的,人类和猴子是表兄弟。”但为什么人类成了人,猴子终于是猴子呢?这就因为猴子不肯变化——它爱用四只脚走路。也许曾有一个猴子站起来,试用两脚走路的罢,但许多猴子就说:“我们底祖先一向是爬的,不许你站!”咬死了。它们不但不肯站起来,并且不肯讲话,因为它守旧。人类就不然,他终于站起,讲话,结果是他胜利了。现在也还没有完。所以革命是并不稀奇的,凡是至今还未灭亡的民族,还都天天在努力革命,虽然往往不过是小革命。 大革命与文学有什么影响呢?大约可以分开三个时候来说: (一)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大抵是对于种种社会状态,觉得不平,觉得痛苦,就叫苦,鸣不平,在世界文学中关于这类的文学颇不少。但这些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于革命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叫苦鸣不平,并无力量,压迫你们的人仍然不理,老鼠虽然吱吱地叫,尽管叫出很好的文学,而猫儿吃起它来,还是不客气。所以仅仅有叫苦鸣不平的文学时,这个民族还没有希望,因为止于叫苦和鸣不平。例如人们打官司,失败的方面到了分发冤单的时候,对手就知道他没有力量再打官司,事情已经了结了;所以叫苦鸣不平的文学等于喊冤,压迫者对此倒觉得放心。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就都没有什么声音了!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怒吼的文学一出现,反抗就快到了;他们已经很愤怒,所以与革命爆发时代接近的文学每每带有愤怒之音;他要反抗,他要复仇。苏俄革命将起时,即有些这类的文学。但也有例外,如波兰,虽然早有复仇的文学〔5〕,然而他的恢复,是靠着欧洲大战的。 (二)到了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没有声音了,因为大家受革命潮流的鼓荡,大家由呼喊而转入行动,大家忙着革命,没有闲空谈文学了。还有一层,是那时民生凋敝,一心寻面包吃尚且来不及,那里有心思谈文学呢?守旧的人因为受革命潮流的打击,气得发昏,也不能再唱所谓他们底文学了。有人说:“文学是穷苦的时候做的”,其实未必,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的,我在北京时,一穷,就到处借钱,不写一个字,到薪俸发放时,才坐下来做文章。忙的时候也必定没有文学作品,挑担的人必要把担子放下,才能做文章;拉车的人也必要把车子放下,才能做文章。大革命时代忙得很,同时又穷得很,这一部分人和那一部分人斗争,非先行变换现代社会底状态不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做文章; 所以大革命时代的文学便只好暂归沉寂了。 (三)等到大革命成功后,社会#p#副标题#e#15年香港注册公司www.2012hkcompany.com
320 0 0
鲁迅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419 0 0
佚名
大道从来属自然。空堂寂坐守机关。 三田宝,镇长存,赤帝分明坐广寒。
360 0 0
吕岩
一叶碧云轻,建业城西雨又晴。换了罗衣无气力,盈盈,独倚阑干听晚莺。何处是归程?脉脉斜阳满旧汀。双桨不来闲梦远,谁迎?自恋苹花住一生。
293 0 0
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312 0 0
清规暂趋府,独立与谁亲。遂性无非酒,求闲却爱贫。 林泉应入梦,印绶莫留人。王事闻多暇,吟来几首新。
608 0 0
方干
濛濛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自别家来生白发, 为侵星起谒朱门。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 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398 0 0
杜荀鹤
灵踪未遍寻,不觉溪色暝。回头问栖所,稍下杉萝径。 岩居更幽绝,涧户相隐映。过此即神宫,虚堂惬云性。 四轩尽疏达,一榻何清零。仿佛闻玉笙,鼓铿动凉磬。 风凝古松粒,露压修荷柄。万籁既无声,澄明但心听。 希微辨真语,若授虚皇命。尺宅按来平,华池漱馀净。 频窥宿羽丽,三吸晨霞盛。岂独冷衣襟,便堪遗造请。 徒深物外趣,未脱尘中病。举首谢灵峰,徜徉事归榜。
356 0 0
陆龟蒙
习静心方泰,劳生事渐稀。可怜安稳地,舍此欲何归。 一双垂翅鹤,数首解嘲文。总是迂闲物,争堪伴相君。
344 0 0
白居易
此曲太古音,由来无管奏。多云采樵乐,或说林泉候。 一唱凝闲云,再谣悲顾兽。若遇采诗人,无辞收鄙陋。
324 0 0
皮日休
其一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其二 画罗纨扇总如云,细草新泥簇蝶裙。孤愤何关儿女事,踏青争上岳王坟! 其三 鱼羹宋嫂六桥无,原是樊楼旧酒垆。宣索可怜停玉食,官家和泪话东都。 其四 梅花亦作黍离看,野水荒坟绕一湾。肠断黄金台下客,更传天语到孤山。 其五 珠襦玉匣出昭陵,杜宇斜阳不可听。千树桃花万条柳,六桥无地种冬青。
341 0 0
黄任
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贤人当重寄,天子借高名。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
301 0 0
李白
寒炉局促坐成劳,暗淡灯光照二毛。水寺闲来僧寂寂, 雪风吹去雁嗷嗷。江山积叠归程远,魂梦穿沿过处高。 毕竟忘言是吾道,袈裟不称揖萧曹。
369 0 0
齐己
东风又送酴釄信,早吹得、愁成潘鬓。花开犹似十年前,人不似、十年前俊。 水边珠翠香成阵。也消得、燕窥莺认。归来沈醉月朦胧,觉花气、满襟犹润。
309 0 0
秋兴连天,又还不分秋光老。莼鲈犹好。莫落秋归后。 有底从人,上马皆东首。君知否。阳关三奏。消黯情多少。
330 0 0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288 0 0
周邦彦
不可摇撼的神奇, 不容注视的威严, 这耸峙,这横蟠, 这不可攀援的峻险! 看!那巉岩缺处 透露着天,窈远的苍天, 在无限广博的怀抱间, 这磅礴的伟象显现! 是谁的意境,是谁的想象? 是谁的工程与搏造的手痕? 在这亘古的空灵中 陵慢着天风,天体与天氛! 有时朵朵明媚的彩云, 轻颤的,妆缀着老人们的苍鬓, 象一树虬干的古梅在月下 吐露了艳色鲜葩的清芬! 山麓前伐木的村童, 在山涧的清流中洗濯,呼啸, 认识老人们的嗔颦, 迷雾海沫似的喷涌,铺罩, 淹没了谷内的青林, 隔绝了鄱阳的水色袅渺, 陡壁前闪亮着火电,听呀! 五老们在渺茫的雾海外狂笑! 朝霞照他们的前胸, 晚霞戏逗着他们赤秃的头颅; 黄昏时,听异鸟的欢呼, 在他们鸠盘的肩旁怯怯的透露 不昧的星光与月彩: 柔波里,缓泛着的小艇与轻舸; 听呀!在海会静穆的钟声里, 有朝山人在落叶林中过路! 更无有人事的虚荣, 更无有尘世的仓促与噩梦, 灵魂!记取这从容与伟大, 在五老峰前饱啜自由的山风! 这不是山峰,这是古圣人的祈祷, 凝聚成这“冻乐”似的建筑神工, 给人间一个不朽的凭证,—— 一个“崛强的疑问”在无极的蓝空! (选自《志摩的诗》,1925年,中华书局版)
529 0 0
徐志摩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