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依依惹暮烟,素魄娟娟当绣轩。妾身独自眠,月圆人未圆。啼得花残声更悲,叫得春归郎未知。杜鹃奴倩伊,问郎何日归?
397 0 0
王元鼎
车骑秦城远,囊装楚客贫。月明思远道,诗罢诉何人。
353 0 0
刘商
“面子”,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但“面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价,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不怕“丢脸”,便是“不要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但车夫也并非没有“脸”,不过这时不算“丢”,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丢脸”。这一条“丢脸”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丢脸”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况且还有“出洋考察”〔2〕,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面子”,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面子”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争穿”而又“不遂”,足见并非亲族,但竟以为“有失体面”,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有面子”,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3〕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有面子”;有一国从青岛撤兵〔4〕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有面子”。 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不要脸”。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非孝”,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人问他“说什么呢?”答道:“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不要脸”,但在他本人,是以为“有面子”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有面子”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滚开去”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吃外国火腿”〔5〕虽然还不是“有面子”,却也不算怎么“丢脸”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有面子”。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6〕,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7〕云:“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改其名而饮之。”也说穿了“今之君子”的“面子”的秘密。 十月四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上海《漫画生活》月刊第二期。 〔2〕“出洋考察”旧时的军阀、政客在失势或失意时,常以“出洋考察”作为暂时隐退、伺机再起的手段。其中也有并不真正“出洋”,只用这句话来保全面子的。 〔3〕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原是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一九一六年一月复辟帝制,自称“洪宪皇帝”;同年三月,在全国人民声讨中被迫取消帝制,六月病死。 〔4〕有一国从青岛撤兵指一九二二年十二月日本撤走侵占青岛的军队。 〔5〕“吃外国火腿”旧时上海俗语,意指被外国人所踢。〔6〕“圆机活法”随机应变的方法。“圆机”,语见《庄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据唐代成玄英注:“圆机,犹环中也;执环中之道,以应是非。” 〔7〕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日本评论家。著有《现代社会批判》、《日本的性格》等。不饮盗泉#p#副标题#e#
305 0 0
鲁迅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379 0 0
雍陶
慧眼沙门真远公,经行宴坐有儒风。香缘不绝簪裾会, 禅想宁妨藻思通。曙后炉烟生不灭,晴来阶色并归空。 狂夫入室无馀事,唯与天花一笑同。
401 0 0
钱起
无端嫁得龙头客。富贵长相迫。云深碧落记骖鸾。又逐东方千骑、至人间。 妇前百拜儿称寿。季也参行酒。最怜小女太憨生。约住两头娘子、索新声。
319 0 0
中华文学
深林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307 0 0
王昌龄
五步一啄草,十步一饮水。适性遂其生,时哉山梁雉。 梁上无罾缴,梁下无鹰鹯.雌雄与群雏,皆得终天年。 嗟嗟笼下鸡,及彼池中雁。既有稻粱恩,必有牺牲患。
450 0 0
白居易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346 0 0
高适
年重月,月重光。万瓦千林白似霜。扁舟入醉乡。 山苍苍。水茫茫。严濑当时不是狂。高风引兴长。
349 0 0
向子諲
【采桑子】 秋来看尽星河也,[1] 只是孤眠。 多谢婵娟,[2] 再放山楼一夕圆。 床头涧响浑疑雨, 滴破苍烟,[3] 小字香笺。[4] 伴过泠泠彻夜泉。[5]
369 0 0
顾贞观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学抚瑶琴,时时欲翦,更掬水鱼鳞波底寒。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 时将粉泪偷弹。记绾玉曾教柳傅看。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遍阑干。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
刘过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334 0 0
张元干
霜月和银灯,乍送目楼台,星汉高下。爱东风、已暖绮罗香,竞走去来车马。红莲万斛,开尽处、长安一夜。少年郎、两两桃花面,有馀光相借。因甚灵山在此,是何人、能运神化。对景便作神仙会,恐云轩且驾。思曾待、龙楼俯览,笑声远、洞天飞斝。向东来、尤幸时如故,群芳未开谢。
392 0 0
黄裳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277 0 0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345 0 0
柳永
边树正参差,新莺复陆离。娇非胡俗变,啼是汉音移。 绣羽花间覆,繁声风外吹。人言曾不辨,鸟语却相知。 出谷情何寄,迁乔义取斯。今朝乡陌伴,几处坐高枝。
452 0 0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316 0 0
李白
碧梧转影,正露冷天高,凉生襟袖。此夕清辉,谁信道、夜色居然如画。玉斧重修,宝奁初启,万里寒光透。将军高会,翠鬟争劝尊酒。 遥想地近仙丘,碧山高处,引手攀星斗。醉嘱姮娥,惟但愿、月与佳人长久。罗覆银鞍,雨抛金甲,赢得诗千首。掀髯一笑,此怀人解知否。
338 0 0
苍苍宰树起寒烟,尚有威名海内传。 四府旧闻多故吏,几人垂泪拜碑前。
386 0 0
刘禹锡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