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寒食节,美景洛阳城。三尹皆强健,七日尽晴明。 东郊蹋青草,南园攀紫荆。风拆海榴艳,露坠木兰英。 假开春未老,宴合日屡倾。珠翠混花影,管弦藏水声。 佳会不易得,良辰亦难并。听吟歌暂辍,看舞杯徐行。 米价贱如土,酒味浓于饧。此时不尽醉,但恐负平生。 殷勤二曹长,各捧一银觥。
430 0 0
白居易
脉脉复脉脉,东楼无宿客。城暗云雾多,峡深田地窄。 宵灯尚留焰,晨禽初展翮。欲知山高低,不见东方白。
406 0 0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云外关山闻独去, 渡头风雨见初来。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蘋汀暖不回。 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442 0 0
崔涂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468 0 0
杜荀鹤
起来林上月,潇洒故人情。铃阁人何事,莲塘晓独行。 衣沾竹露爽,茶对石泉清。鼓吹前贤薄,群蛙试一鸣。
401 0 0
羊士谔
青枫江上沧浪吟,白月宫中鹦鹉林。非有净清心, 同道同房若断金。离居忽有云山意,清韵遥转舟楫事。 去时能忆竹园游,来时莫忘桃园记。
421 0 0
储光羲
为董针姑作夜深时独绣罗鞋,不言语倒在人怀,做意儿将人不采。甚娘作怪,绣针儿签着敲才。海棠轻染胭脂,绿杨乱撒青丝,对对莺儿燕子。伤心独自,绣针儿停待多时。玉纤屈损春葱,远山压损眉峰,早是闲愁万种。忽听得卖花声送,绣针儿不待穿绒。冷清清独守兰房,闷恹恹倚定纱窗,呆答孩搭伏定绣床。一会家神魂飘荡,绣针儿签这梅香。
350 0 0
中华文学
谁向江头遗恨浓,碧波流不断,楚山重。柳烟和雨隔疏钟。黄昏后,罗幕更朦胧。桃李小园空,阿谁犹笑语,拾残红?珠帘卷尽夜来风。人不见,春在绿芜中。
420 0 0
祖可
独受主恩归,当朝似者稀。玉壶分御酒,金殿赐春衣。 拂席流莺醉,鸣鞭骏马肥。满台簪白笔,捧手恋清辉。
392 0 0
张继
谁送凉蟾消夜暑。河汉迢迢,牛女何曾渡。乞得巧来无用处。世间枉费闲针缕。 人在江南烟水路。头白鸳鸯,不道分飞苦。信远翻嗔乌鹊误。眉山暗锁巫阳雨。
351 0 0
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 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旧诗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
410 0 0
黄庭坚
意态何如涎涎,轻盈只恐飞飞。华堂偏傍主人栖。好与安巢稳戏。 揽断楼中风月,且看掌上腰支。谪仙词赋少陵诗。万语千言总记。
467 0 0
李纲
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东君也解人意,次第到山家。 临水岸,一枝斜。照笼纱。可怜何事,苦爱施朱,减尽容华。
539 0 0
李弥逊
郄超本绝伦,得意在芳春。勋业耿家盛,风流荀氏均。 声名金作赋,白皙玉为身。敛笏辞天子,乘龟从丈人。 度关行且猎,鞍马何躞蹀。猿啸暮应愁,湖流春好涉。 浔阳水分送,于越山相接。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 逢风燕不定,值石波先叠。楼见远公庐,船经徐稚业。 邑人多秉笔,州吏亦负笈。村女解收鱼,津童能用楫。 唯我有荆扉,无成未得归。见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
428 0 0
李端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翦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389 0 0
吴文英
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欲别崔侠心,崔侠心如铁。 复如金刚锁,无有功不彻。仍于直道中,行事不诋讦。 崔侠两兄弟,垂范继芳烈。相识三十年,致书字不灭。 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蔼蔼北阜松,峨峨南山雪。 顾生归山去,知作几年别。
375 0 0
顾况
【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1]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2]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745 0 0
诗经
不日即登坛,枪旗一万竿。角吹边月没,鼓绝爆雷残。 中国今如此,西荒可取难。白衣思请谒,徒步在长安。
409 0 0
贾岛
这种“不凡”的议论的要点是:(一)尖刻的冷箭,“令受者难堪,听者痛快”,不过是取得“伟大”的秘诀;(二)这秘诀还在于“借主义,成大名,挂羊头,卖狗肉的戏法”;(三)照《大晚报》的意见,似乎应当为着自己的“主义”——高唱“神武的大文”,“张开血盆似的大口”去吃人,·虽·在·二·十·岁·就·落·伍,·就·变·为·僵·石,·亦·所·不·惜;(四)如果萧伯纳不赞成这种“主义”,就不应当坐安乐椅,不应当有家财,·赞·成·了·那·种·主·义,·当·然·又·当·别·论。可惜,这世界的崩溃,偏偏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小资产的知识阶层分化出·一·些爱光明不肯落伍的人,他们向着革命的道路上开步走。他们利用自己的种种可能,诚恳的赞助革命的前进。他们在以前,也许客观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拥护者。但是,他们偏要变成资产阶级的“叛徒”。而叛徒常常比敌人更·可·恶。 卑劣的资产阶级心理,以为给了你“百万家财”,给了你世界的大名,你还要背叛,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实属可恶之至”。这自然是“借主义,成大名”了。对于这种卑劣的市侩,每一件事情一定有一种物质上的荣华富贵的目的。这是道地的“·唯·物·主·义”——名利主义。萧伯纳不在这种卑劣心理的意料之中,所以·可·恶·之·至。 而《大晚报》还推论到一般的时代风尚,推论到中国也有“坐在安乐椅里发着尖刺的冷箭来宣传什么什么主义的,不须先生指教”。这当然中外相同的道理,不必重新解释了。可惜的是:独有那吃人的“主义”,虽然借用了好久,然而还是不能够“成大名”,呜呼! 至于可恶可怪的萧,——他的伟大,却没有因为这些人“受着难堪”,就缩小了些。所以像中国历代的离经叛道的文人似的,活该被皇帝判决“抄没家财”。《萧伯纳在上海》。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申报·自由谈》,原题为《萧伯纳颂》,署名何家干。 〔2〕萧伯纳(G.B.Shaw,1856—1950)英国剧作家、批评家。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参加过英国改良主义的政治组织“费边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谴责帝国主义战争,同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九三一年曾访问苏联。但他始终未能摆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观点。主要作品有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真相毕露》等,大都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一九三三年他乘船周游世界,于二月十二日到香港,十七日到上海。〔3〕“和平老翁”一九三三年一月六日《大晚报》曾载萧伯纳将到北平的消息,题为《和平老翁萧伯纳,鼙鼓声中游北平》,其中有希望萧伯纳“能于其飞渡长城来游北平时,暂使战争停顿”的话。〔4〕“路透电”即路透通讯社的电讯。路透社由犹太人路透(P.J.Reuter)一八五○年创办于德国亚琛,一八五一年迁英国伦敦,后来成为英国最大的通讯社。它在中国的活动,始于一八七一年前后。这里所说的“路透电”,指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四日该社由香港发的关于萧伯纳发表演说的电讯,曾刊登于十五日《申报》,题为《对香港大学生演说——萧伯纳宣传共产》。 〔5〕工部局旧时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内设立的统治机关,是帝国主义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工具。 〔6〕“特别国情”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时散布的一种谬论。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间,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F.J.Goodnow)鼓吹中国有“特别国情”,不宜实行民主政治,如他在一九一五年八月十日北京《亚细亚日报》上发表的《共和与君主论》一文中,胡说从中国的“历史习惯社会经济之状况”来看,“以君主制行之为易”。当时中国拥袁称帝的反动势力如筹安会等,也极力宣传“共和不适于国情”之类。这种“特别国情”论,成为反动派阻挠在中国实行民主改革和反对进步社会学说、压制革命的借口。〔7〕“政如飘风,民如野鹿”上句出《老子》第二十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下句见《庄子·天地》:“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8〕乐雯原是鲁迅的笔名。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在上海养病期间,经鲁迅提议和协助,把当时上海出版的中外报刊上围绕萧伯纳到中国而发表的各种文章,辑成《萧伯纳在上海》一书,署为“乐雯剪贴翻译并编校”,由鲁迅作序,一九三三年三月野草书屋出版。 #p#副标题#e#
391 0 0
鲁迅
嬴女去秦宫,琼箫生碧空。凤台闭烟雾,鸾吹飘天风。 复闻周太子,亦遇浮丘公。丛簧发仙弄,轻举紫霞中。 浊世不久住,清都路何穷。一去霄汉上,世人那得逢。
507 0 0
李群玉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