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五十一篇,一九三四年三月由上海同文书店初版。本版抽出《〈两地书〉序言》(存目),以免与编入第十一卷中的《两地书》的《序言》重复。 题记 一两年前,上海有一位文学家,现在是好像不在这里了,那时候,却常常拉别人为材料,来写她的所谓“素描”。我也没有被赦免。据说,我极喜欢演说,但讲话的时候是口吃的,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1〕。前两点我很惊奇,后一点可是十分佩服了。真的,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而且近几年来,这缺点还有开拓到文字上去的趋势;《语丝》早经停刊,没有了任意说话的地方,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的,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即使在电影上,不也有时看得见黑奴怒形于色的时候,一有同是黑奴而手里拿着皮鞭的走过来,便赶紧低下头去么?我也毫不强横。 一俯一仰,居然又到年底,邻近有几家放鞭爆,原来一过夜,就要“天增岁月人增寿”了。静着没事,有意无意的翻出这两年所作的杂文稿子来,排了一下,看看已经足够印成一本,同时记得了那上面所说的“素描”里的话,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2〕配对。我在私塾里读书时,对过对,这积习至今没有洗干净,题目上有时就玩些什么《偶成》,《漫与》,《作文秘诀》,《捣鬼心传》,这回却闹到书名上来了。这是不足为训的。 其次,就自己想:今年印过一本《伪自由书》,如果这也付印,那明年就又有一本了。于是自己觉得笑了一笑。这笑,是有些恶意的,因为我这时想到了梁实秋先生,他在北方一面做教授,一面编副刊,〔3〕一位喽罗儿〔4〕就在那副刊上说我和美国的门肯(HALAMencken)〔5〕相像,因为每年都要出一本书。每年出一本书就会像每年也出一本书的门肯,那么,吃大菜而做教授,真可以等于美国的白璧德了。低能好像是也可以传授似的。但梁教授极不愿意因他而牵连白璧德,是据说小人的造谣;〔6〕不过门肯却正是和白璧德相反的人,以我比彼,虽出自徒孙之口,骨子里却还是白老夫子的鬼魂在作怪。指头一拨,君子就翻一个筋斗,我觉得我到底也还有手腕和眼睛。 不过这是小事情。举其大者,则一看去年一月八日所写的《“非所计也”》,就好像着了鬼迷,做了恶梦,胡里胡涂,不久就整两年。怪事随时袭来,我们也随时忘却,倘不重温这些杂感,连我自己做过短评的人,也毫不记得了。一年要出一本书,确也可以使学者们摇头的,然而只有这一本,虽然浅薄,却还借此存留一点遗闻逸事,以中国之大,世变之亟,恐怕也未必就算太多了罢。 两年来所作的杂文,除登在《自由谈》〔7〕上者外,几乎都在这里面;书的序跋,却只选了自以为还有几句可取的几篇。曾经登载这些的刊物,是《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北斗》,《现代》,《涛声》,《论语》,《申报月刊》,《文学》〔8〕等,当时是大抵用了别的笔名投稿的;但有一篇没有发表过。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夜,于上海寓斋记。BB 〔1〕南腔北调见上海《出版消息》第四期(一九三三年一月)《作家素描(八),鲁迅》,作者署名美子。其中说:“鲁迅很喜欢演说,只是有些口吃,并且是‘南腔北调’,然而这是促成他深刻而又滑稽的条件之一。” 〔2〕《五讲三嘘集》参署本书《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这本集子后来没有编成。 〔3〕梁实秋当时任青岛大学教授,并主编天津《益世报》的《文学周刊》。 〔4〕一位喽罗儿指梅僧。他在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三十一期(一九三三年七月)发表的《鲁迅与HALAMencken》一文中说:“曼肯(即门肯)平时在报章杂志揭载之文,自己甚为珍视,发表之后,再辑成册,印单行本。取名曰《偏见集》,厥后陆续汇集刊印,为第二集第三集以至于无穷。犹鲁迅先生之杂感,每隔一二年必有一两册问世。” 〔5〕门肯(1880—1956)又译孟肯、曼肯,美国文艺批评家,散文作家。他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反对学院、绅士的“传统标准”,反对一切市侩和社会上的庸俗现象。他的主张曾遭到白璧德等“新人文主义”者的攻击,双方论战数十年。主要著作有《偏见集》,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七年,共出六册。 〔6〕梁实秋在为吴宓等译的《白璧德与人文主义》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我自己从来没有翻译过白璧德的书,亦没有介绍过他的学说……但是我竟为白璧德招怨了。据我所看见的攻击白璧德的人,都是没有读过他的书的人,我以为这是一件极不公平的事。”〔7〕《自由谈》《申报》的副刊之一。从一九三三年一月起,作者连续在该刊发表杂文;后来将一月至五月发表的编为《伪自由书》,六月至十一月的编为《准风月谈》。 〔8〕《十字街头》半月刊,第三期改为旬刊,“左联”刊物之一,鲁迅、冯雪峰合编。一九三一年十二月#p#副标题#e#
304 0 0
鲁迅
敛晴烟。桂花如水轻寒。宴中秋、朋簪来会,满筵绿鬓朱颜。罄尊罍、兴吞海量,妙歌吹、声彻云端。独念衰残,强陪欢笑,恍然感旧觉悲酸。功名志,黄粱晓梦,老去奈何天。休追悔,天应教人,赢取身闲。 想姮娥、情都如旧,也须知我贪欢。奈潘鬓、霜蓬渐满,况沈腰、革带频宽。月有重圆,人谁长健,一回相见一回难。王夫子,看君风度,何不早弹冠。莫学我,年年对月,扶病江干。
334 0 0
张纲
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经过殊俗境,登陟象云梯。 步步劳山屐,行行蹑涧霓。迥临天路广,俯眺夕阳低。 赏咏情弥惬,风尘事已睽。前修如可慕,投足固思齐。
478 0 0
中华文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285 0 0
戴叔伦
明时无事谏,岂是隐明君。每值离丹陛,多陪宴白云。 门连萧洞僻,地与曲江分。满院皆柽竹,期栖鸾鹤群。
370 0 0
名高身未到,此恨蓄多时。是夕吟因话,他年必去随。 尝闻庐岳顶,半入楚江湄。几处悬崖上,千寻瀑布垂。 炉峰松淅沥,湓浦柳参差。日色连湖白,钟声拂浪迟。 烟梯缘薜荔,岳寺步欹危。地本饶灵草,林曾出祖师。 石楼霞耀壁,猿树鹤分枝。细径萦岩末,高窗见海涯。 嵌空寒更极,寂寞夜尤思。阴谷冰埋术,仙田雪覆芝。 乱泉禅客濑,异迹逸人知。藓室新开灶,柽潭未了棋。 如何遂闲放,长得在希夷。空务渔樵事,方无道路悲。 谢公台尚在,陶令柳潜衰。尘外难相许,人间贵迹遗。 虽怀丹桂影,不忘白云期。仁者终携手,今朝预赋诗。
312 0 0
其一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长夜不能眠,伏枕独辗转。忧来如循环,匪席不可卷。 其二皇灵无私亲,为善荷天禄。伤我与尔身,少小罹茕独。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念当远离别,思念叙款曲。河广无舟梁,道近隔丘陆。临路怀惆怅,中驾正踯躅。浮云起高山,悲风激深谷。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针药可屡进,愁思难为数。贞士笃终始,恩义不可属。 其三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清晨当引迈,束带待鸡鸣。顾看空室中,仿佛想姿形。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
384 0 0
秦嘉
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老嗟去日光阴促, 病觉今年昼夜长。顾我亲情皆远道,念君兄弟欲他乡。 红旗满眼襄州路,此别泪流千万行。
361 0 0
元稹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无边。零露积衰草,寒螀鸣古田。 茫茫区中想,寂寂尘外缘。从此悟浮世,胡为伤暮年。
366 0 0
皎然
麻姑此地炼神丹,寂寞烟霞古灶残。一自仙娥归碧落, 几年春雨洗红兰。帆飞震泽秋江远,雨过陵阳晚树寒。 山顶白云千万片,时闻鸾鹤下仙坛。
380 0 0
刘沧
一枝斑竹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 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啼痕。
382 0 0
【骆谷晚望】 秦川如画谓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375 0 0
韩琮
满城社雨,又唤起无家,一年新恨。花轻柳重,隔断红楼芳径。旧垒谁家曾识,更生怕、主人相问。商量多少雕檐,还是差池不定。谁省、去年春静。直数到今年,丝魂絮影。前身应是,一片落红残粉。不住呢喃交讯,又惹得、莺儿闲听。输于池上鸳鸯,日日阑前双暝。
340 0 0
张惠言
霜花铺岸浓如雪。田间水浅冰初结。林密乱鸦啼。山深雁过稀。 风恬湖似镜。冷浸楼台影。梅不怕隆寒,疏葩正耐看。
320 0 0
人间寺应诸天号,真行僧禅此寺中。百岁有涯头上雪, 万般无染耳边风。挂帆波浪惊心白,上马尘埃翳眼红。 毕竟浮生谩劳役,算来何事不成空。
358 0 0
杜荀鹤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李贺
佐棘竟谁同,因思证圣中。事虽忘显报,理合有阴功。 官序诜枝老,幽尘范甑空。几时潘好礼,重与话清风。
383 0 0
罗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30 0 0
王安石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337 0 0
白居易
怎么独自站在河边上?这朦胧的天色,是黎明还是黄昏? 何处寻问,只觉得眼前竟是花的世界。中间杂着几朵白蔷薇。 她来了,她从山上下来了。靓妆着,仿佛是一身缟白,手里抱着一大束花。 我说,“你来,给你一朵白蔷薇,好簪在襟上。”她微笑说了一句话,只是听不见。然而似乎我竟没有摘,她也没有戴,依旧抱着花儿,向前走了。 抬头望她去路,只见得两旁开满了花,垂满了花,落满了花。 我想白花终比红花好;然而为何我竟没有摘,她也竟没有戴? 前路是什么地方,为何不随她走去? 都过去了,花也隐了,梦也醒了,前路如何?便摘也何曾戴? 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日追记。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8月26日,后收入诗集《春水》。)
313 0 0
冰心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