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湖北满分作文 以乐怡情,以乐育人 西塞罗曾言:“我对理想的追求,是以善为历程,美为最终目标的。”而音乐,正是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谐的旋律、变化的节奏,音乐陶冶性情、滋养灵魂;饱满的情感、蕴藏的思想,音乐亦能催生勇气、振奋精神。以音乐之美怡情,进而以音乐之善育人,方能收获尽善尽美之效。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音乐之美,在于其优美的旋律与律动的节奏。“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曲琵琶,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吟,摄人心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二十三弦之器,却能遍拟万物之音、纵揽天地之声,扣人心弦;“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江南的婉约软语,如千回百转之淙淙流水,轻吟于心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塞北的铿锵曲调,如铺天盖地之滚滚黄沙,响彻于心间。从古时的“宫商角徵羽”,到西方的“哆来咪发唆”,人们对于音律、和弦、节奏等等的要求与体验是具有普适意义的。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那些浑然天成的规律是自然赐予世间的礼物,更是人类自身智慧的结晶。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之美,也在于其朗朗上口的歌词与其背后深刻的思想。除了单纯作为一种传递听觉愉悦的工具,音乐亦是创作者们表达自我、寻找共鸣的手段,以特定技巧修饰其表达、强化其主题,才能更易于记诵与传播。是“诗三百”中的重章叠句,以和谐的音韵流传下先民们“在河之洲”的浅唱低吟;是《义勇军进行曲中》“起来!起来!起来!”的反复强化,以简洁而有力的呼喊宣告出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炮弹要在天空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鲍勃・迪伦在其民谣音乐中发出如诗般的追问……音乐,何尝不是诉说与表达,何尝不似诗词与文章? “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音乐之美,更在于其真切动人的情感与饱满充沛的精神。在命运的考验面前,盲艺人阿炳以《二泉映月》尽倾悲恸之情,亦让后人为其潸然泪下,失聪的音乐家贝多芬以《命运交响曲》尽显不屈意志,亦为后世留下无尽的精神宝库;在历史的风云之中,庄重典雅的礼乐之音在“雅乐治国”的西周盛世中诞生,高亢震撼的《马赛曲》从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中走来;在时代的召唤之下,《我和我的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凝聚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价值认同,《飞天》引人梦回丝路,奏响新时代合作共赢的和平乐章……音乐本是个人的艺术结晶,而其背后的情感与精神能唤起世人共鸣、响应时代需求、折射社会变迁,因而具有了更高远的现实意义与传世价值。 “推开美的晨门,我走进善的领域。”一如孔子在陈绝粮之时仍弦歌不绝,你我亦能让音乐成为寂寞时、困厄时、迷惘时灵魂的伊甸园、心灵的桃花源、精神的助推器。愿你我在优美的乐声中深耕心灵的牧场,在激昂的曲调里拔节精神的高度,由美及善,方为至境。中小学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尽在“作文网”微信公众号
504 0 0
小文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319 0 0
黄机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问取旁人入时否。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303 0 0
纳兰性德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 一作:正春)
295 0 0
苏轼
春尚早。春入湖山渐好。人去人来虽未老。酒徒犹恨少。 梅落桃开烟岛。日日更吹香草。一片芳心拚醉倒。冷云藏落照。
287 0 0
韩淲
江边烽燧几时休,江上行人雪满头。谁信乱离花不见, 只应惆怅水东流。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若有片帆归去好,可堪重倚仲宣楼。
348 0 0
韦庄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谿. 耕耘有山田,纺绩有山妻。人生苟如此,何必组与珪。 谁谓远相访,曩情殊不迷。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 朔风忽振荡,昨夜寒螀啼。游子益思归,罢琴伤解携。 出门尽原野,白日黯已低。始惊道路难,终念言笑暌。 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
323 0 0
高适
翠微亭上醉,搔短发、舞缤纷。问六朝五姓,王姬帝胄,今有谁存。何似乌衣故垒,尚年年,生长儿孙,今古兴亡无据,好将往史俱焚。 招魂。何处觅东山,筝泪落清樽。怅石城暗浪,秦淮旧月,东去西奔。休说清谈误国,有清谈,还有斯文。遥睇新亭一笑,漫漫天际江痕。
270 0 0
中华文学
支公身欲老,长在沃州多。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 山云随坐夏,江草伴头陀。借问回心后,贤愚去几何。
312 0 0
皇甫冉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56 0 0
张籍
陇首霜晴,泗滨云晚,乍遥落。废榭苍苔,破台荒草,西楚霸图冥漠。记登临事,九日胜游,千载如昨。更想像,晋客□归,谢生能赋继高作。 飘泊。尘埃倦客,风月羁心,潘鬓晓来清镜觉。蜡屐纶巾,羽觞象管,且追随、隼旟行乐。东山□,应笑个侬风味薄。念故园黄花,自有年年约。
342 0 0
贺铸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好问
【梅花引】 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 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 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 对闲影,冷清清, 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 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 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 今夜雪, 有梅花,似我愁。
383 0 0
蒋捷
日惟上巳,时亨有巢。中尊引桂,芳筵藉茅。书僮橐笔, 膳夫行炰。烟霏万雉,花明四郊。沼蘋白带,山花紫苞。 同人聚饮,千载神交。
296 0 0
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残阳起闲望,万木耸寒条。 楚寺新为客,吴江旧看潮。此怀何以寄,风雨暮萧萧。
364 0 0
齐己
迁客投百越,穷阴淮海凝。中原驰困兽,万里栖饥鹰。 寂寂连宇下,爱君心自弘。空堂来霜气,永夜清明灯。 发后望烟水,相思劳寝兴。暮帆背楚郭,江色浮金陵。 此去尔何恨,近名予未能。炉峰若便道,为访东林僧。
286 0 0
刘长卿
在这一个多年之中,拚死命攻击“硬译”的名人,已经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师梁实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赵景深②教授,最近就来了徒孙杨晋豪③大学生。但这三代之中,却要算赵教授的主张最为明白而且彻底了,那精义是——“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这一条格言虽然有些希奇古怪,但对于读者是有效力的。 因为“信而不顺”的译文,一看便觉得费力,要借书来休养精神的读者,自然就会佩服赵景深教授的格言。至于“顺而不信”的译文,却是倘不对照原文,就连那“不信”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然而用原文来对照的读者,中国有几个呢。这时候,必须读者比译者知道得更多一点,才可以看出其中的错误,明白那“不信”的所在。否则,就只好胡里胡涂的装进脑子里去了。 我对于科学是知道得很少的,也没有什么外国书,只好看看译本,但近来往往遇见疑难的地方。随便举几个例子罢。《万有文库》④里的周太玄先生的《生物学浅说》里,有这样的一句—— “最近如尼尔及厄尔两氏之对于麦……” 据我所知道,在瑞典有一个生物学名家Nilsson Ehle是考验小麦的遗传的,但他是一个人而兼两姓,应该译作“尼尔生厄尔”才对。现在称为“两氏”,又加了“及”,顺是顺的,却很使我疑心是别的两位了。不过这是小问题,虽然,要讲生物学,连这些小节也不应该忽略,但我们姑且模模胡胡罢。 今年的三月号《小说月报》上冯厚生先生译的《老人》里,又有这样的一句—— “他由伤寒病变为流行性的感冒(Influenza)的重病……” 这也是很“顺”的,但据我所知道,流行性感冒并不比伤寒重,而且一个是呼吸系病,一个是消化系病,无论你怎样“变”,也“变”不过去的。须是“伤风”或“中寒”,这才变得过去。但小说不比《生物学浅说》,我们也姑且模模胡胡罢。这回另外来看一个奇特的实验。 这一种实验,是出在何定杰及张志耀两位合译的美国Conklin所作的《遗传与环境》里面的。那译文是——“……他们先取出兔眼睛内髓质之晶体,注射于家禽,等到家禽眼中生成一种‘代晶质’,足以透视这种外来的蛋白质精以后,再取出家禽之血清,而注射于受孕之雌兔。雌兔经此番注射,每不能堪,多遭死亡,但是他们的眼睛或晶体并不见有若何之伤害,并且他们卵巢内所蓄之卵,亦不见有什么特别之伤害,因为就他们以后所生的小兔看来,并没有生而具残缺不全之眼者。” 这一段文章,也好像是颇“顺”,可以懂得的。但仔细一想,却不免不懂起来了。一,“髓质之晶体”是什么?因为水晶体是没有髓质皮质之分的。二,“代晶质”又是什么?三,“透视外来的蛋白质”又是怎么一回事?我没有原文能对,实在苦恼得很,想来想去,才以为恐怕是应该改译为这样的——“他们先取兔眼内的制成浆状(以便注射)的水晶体,注射于家禽,等到家禽感应了这外来的蛋白质(即浆状的水晶体)而生‘抗晶质’(即抵抗这浆状水晶体的物质)。然后再取其血清,而注射于怀孕之雌兔。……” 以上不过随手引来的几个例,此外情随事迁,忘却了的还不少,有许多为我所不知道的,那自然就都溜过去,或者照样错误地装在我的脑里了。但即此几个例子,我们就已经可以决定,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 ※ ※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北斗》第一卷第四期,署名长庚。 ②赵景深四川宜宾人,当时复旦大学教授,北新书局编辑。他在《读书月刊》第一卷第六期(一九三一年三月)《论翻译》一文中为误译辩解说:“我以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换一句话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于读者方面。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倘若译得一点也不错,而文字格里格达,吉里吉八,拖拖拉拉一长串,要折断人家的嗓子,其害处当甚于误译。……所以严复的‘信’‘达’‘雅’三个条件,我以为其次序应该是‘达’‘信’‘雅’。” ③杨晋豪上海奉贤人,当时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他在《社会与教育》第二卷第二十二期(一九三一年九月)发表《从“翻译论战”说开去》一文,攻击当时马列主义著作和“普罗”文学理论的译文“生硬”,“为许多人所不满,看了喊头痛,嘲之为天书”。又说“翻译要‘信’是不成问题的,而第一要件是要‘达’!” ④《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四年间出版的大型丛书,收入中外著作两千余种,共四千册。 #p#副标题#e#
334 0 0
鲁迅
【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1]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2]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440 0 0
诗经
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裾。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朝登津梁山,褰裳望所思。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
306 0 0
佚名
时光飞逝,白马过隙。2019高考如约而至,距离我的那年高考也已有二十岁的年份。烈日的阳光,斑驳的光影,仿佛又把我拉进了在宽窄巷子的学堂里最后冲刺的时光。 高中即将毕业,意味着每个人将为人生方向的开启选好时光的阀门,单纯的学历生涯即将告一段落。课堂上朗朗整齐的晨读和起立,行礼的流程将渐行远去。它是青春懵懂的里程,也是最为单纯的诗书礼仪,课桌黑板走廊都将记录这里每个人在经历人生的最后一课,无论是同学还是老师。 记得1999年炙热的炎夏,当年的二十八中还隐藏在老成都皇城宽窄巷子里面,距离高考还有一周,同学们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忙碌的复习节奏,三三两两,甚至结伴到学校周围看看能不能捡到老皇城留下的一砖半瓦,为自己这里的高中学涯留点念想。 还记得是用过学校食堂的午餐,在最后一节考前动员课上完以后,大家就会各自回到家中,为最后到来的大考最最后的准备。课堂的气氛很是轻松,甚至我和我的同桌还在讨论中午学校食堂红椒肉丝的白糖是否搁多了,随着班主任走进教室,踏上讲台,一如既往地喊道:上课!接着就是值日生的“起立敬礼老师好”的三重奏,最后一节课的师生礼仪完毕后,班主任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撰写了四个大字“勇往直前”,语重心长的寄语和感慨在此不表,大家彼此默契的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记事本开始彼此留言签名,数言珍语,寥寥几笔都赫然纸上。 人生最后一堂课,没有习题的讲解和紧张备考的威严氛围。三年同窗,彼此单纯的朝夕相处和课桌校园间的点滴生活早已让这个班级凝成了一片经脉。“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不求桃李满天下,只愿每人福满多。”班主任最后这句话至今印刻脑海。二十载已过,当时班主任的心境早已能够理解,也希望每年高考时,同学志愿看天下! 编辑推荐:更多高考满分作文
318 0 0
意见反馈 || 关于我们 || 用户协议 || 隐私保护 || 商务合作
Copyright © 2020-2022 中华文学苑(华文苑) 京ICP备17037819号
Email:artype@163.com QQ:262989474